因為人類,鯊魚開始放棄交配,選擇單性繁殖,但更大的災難出現了

2020-11-22 騰訊網

在4.1億年前,鯊魚就已經出現在海洋,而鯊魚中最年輕的家族成員它就是雙髻鯊,在2000萬年前出現,雙髻鯊以其頭部的形狀而得名。雙髻鯊的頭部有左右兩個突起。每個突起上各有一隻眼睛和一個鼻孔。兩隻眼睛相距1米,因為類似古代的髮髻,所以也被稱為「丫鬟魚」。

雙髻鯊共有9大種類,其中無溝雙髻鯊、路氏雙髻鯊和錘頭雙髻鯊是其中比較常見且體型較大的三種。雙髻鯊與其他鯊魚不同的外觀,為它們吸引了人類好奇的目光,但也帶來了災禍,雙髻鯊成為了許多海洋公園的主打招牌。因為有著形體巨大的魚翅,捕獵價值高於許多其他種類的鯊魚,在許多地區都遭到大量捕殺。在香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魚翅交易中心,路氏雙髻鯊的魚翅佔據了4~5%的市場份額。

在人類的大肆捕獵下,雙髻鯊為了延續族群,被迫放棄了交配,選擇單性繁殖,科學家對亨利朵利動物園裡一頭來自Henry Doorly動物園的錘頭鯊進行了DNA分析。這頭鯊魚出生於2001年,當時在它出生的那個水池裡只有三頭雌性鯊魚。

之前,母鯊在未與公鯊接觸的情況下生下幼鯊的案例,都被認定是延遲受精,也就是交配後精子儲存於母鯊體內,沒有立即讓卵子受精。

然而有完整記錄說明那些被圈養的成年母鯊未與公鯊接觸至少有3年之久。那3隻母鯊在野外被捕捉時都未達到性成熟,而依照先前的研究顯示,儲存於母體內的精子最長只能存活5個月。

小鯊魚體內其體內完全沒有來自父親的DNA,單性生殖是「最可能成立」的解釋。而那隻幼鯊不僅沒遺傳到來自父親的基因變異體,就連母親的基因也有許多未傳承給它,研究團隊計算後發現,幼鯊只遺傳了母親一半左右的基因變異體。

這種情況也叫「孤雌生殖」,也就是卵不經過受精也能發育成正常的新個體。孤雌生殖現象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一些較原始動物種類身上的生殖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生物不需要雄性個體,單獨的雌性也可以通過複製自身的DNA進行繁衍。

然而不僅是雙髻鯊,其他種類的鯊魚也發現了孤雌生殖的現象。

2016年的時候,魚津水族館發現在一個8年以上未養過雄性鯊魚的水箱裡出現了4條小鯊魚。2017年,水族館又發現了3條新的小鯊魚,來路成謎。專家經過基因鑑定後指出,這幾條小鯊魚體內僅發現了母鯊魚的基因,以此判定為「單性繁殖」。

而澳大利亞的一頭名叫萊昂妮的豹紋鯊解鎖了更厲害的技能,她在有雄性伴侶的時候能進行有性生殖,而在失去雄性伴侶之後又進行了孤雌生殖,在有性和孤雌生殖中切換的案例(註:這又稱「兼性孤雌生殖」)只在個別蜥蜴中觀測到過。

隨著越來越多鯊魚單性繁殖的例子發現,意味著地球上所有主要的脊椎動物類群中,只有哺乳動物不能進行無性生殖。

而鯊魚之所以會單性繁殖,是因為人類的幹預,這些鯊魚的共同點就是因為人類的關係,身邊並沒有雄性鯊魚,為了延續族群,雌鯊選擇了單性繁殖。

這種孤雌生殖可能是鯊魚們應對雄性稀缺狀況的必要技能,在雄性充足的情況下才沒有表現出。而因為人類的關係,雌鯊尋覓不到伴侶,所以選擇這樣的方式。

儘管孤雌生殖讓生育不再受是否有雄性的限制,但鯊魚們只能孤雌生下雌性小鯊,而不是像一些蛇或者蜥蜴一樣能生下雄性後代。

然而這樣的行為對於鯊魚來說,並不是一個好事情,孤雌生殖誕生的後代就是自身的複製,除了極少數的變異外一般與自身完全相同,而且鯊魚的情況更為特殊,幼鯊只遺傳了母親一半左右的基因變異體。這樣就無法避免缺陷隱性基因表現,通常活力較低,難以在複雜的環境中生存延續。

以大麥克香蕉為例,這是一種擁有幾乎相同基因型的單獨種群,在早期因為完美的口感幾乎壟斷了世界香蕉林和香蕉貿易。然而TR1(香蕉枯萎病1號)的病毒開始肆虐,因為具有相同的基因,這種病毒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摧毀所有大麥克香蕉,不到幾年,全世界香蕉大面積減產。1959年,大麥克幾乎滅絕,如今我們再也吃不到大麥克香蕉了。

動物的細胞特異化程度更高,更不容易逆轉。動物移動範圍更廣,面臨更複雜多變的環境,需要更複雜的功能應對。

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的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這樣就為種群的延續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外,科學家認為,有性繁殖還是一種DNA修復的機制。

鯊魚的這種行為看起來是為了延續種群的無奈之舉,但是長期來看,並不利於種群的發展,如果隨著人類對於鯊魚不斷捕獵,雌鯊尋不到配偶的情況進一步增多,將對鯊魚種群造成災難性的打擊,可能會迎來滅頂之災。

因為人類,鯊魚的自救之路,其實是在走向更深的深淵。

相關焦點

  • 因為人類,一些鯊魚放棄交配,選擇單性繁殖,但更大的災難出現了
    在4.1億年前,鯊魚就已經出現在海洋,而鯊魚中最年輕的家族成員它就是雙髻鯊,在2000萬年前出現,雙髻鯊以其頭部的形狀而得名。雙髻鯊的頭部有左右兩個突起。每個突起上各有一隻眼睛和一個鼻孔。兩隻眼睛相距1米,因為類似古代的髮髻,所以也被稱為「丫鬟魚」。
  • 又是因為人類!鯊魚鋌而走險放棄交配生殖,這種進化並不是好事!
    又是因為人類!鯊魚鋌而走險放棄交配生殖,這種進化並不是好事!鯊魚絕對算得上是海洋當中的霸主,它們在地球上的歷史也比較悠久了,比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還要更久一些,大約4.1億年前鯊魚就已經在海洋當中暢遊了,在整個鯊魚的種群當中,年齡相對比較少的也就是雙髻鯊了,2000萬年前開始在海洋當中出現,由於它的長相比較特殊,兩個眼睛都在頭部的兩個突起當中,中間相隔一米左右,就像是古代丫環們的髮髻一樣,因而得名雙髻鯊。
  • 因為人類的捕獵,它們開始放棄繁衍,很難繼續生存下去!
    因為人類的捕獵,它們開始放棄繁衍,很難繼續生存下去!人類對於未知領域特別著迷,一直不斷探究未知領域的事物,地球上70%左右都被海洋佔領,我們對海洋的了解不過是九牛一毛,人類目前只能進入到一些淺水區,深海世界是人類無法到達的,我們也不知道在深海區,有什麼未知事物等待我們。
  • 雌鯊魚單性繁殖生多子 日本水族館找來專家解密
    海外網9月25日電幾年前,日本富山縣魚津市的魚津水族館發現了一件怪事:在一個只有雌性鯊魚的水箱中,竟然陸續出現了幾條小鯊魚。為此,水族館方面最近找到了專家前來解密,結果也讓人頗為震驚。(此次發現的單性繁殖小鯊魚。
  • 人類的單性繁殖能實現嗎?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需要雌雄雙性結合才可以繁衍下一代,不過,這個定律將來有可能被打破。中國有學者以基因剪輯技術,成功使兩隻同性老鼠誕下健康的小老鼠,證明哺乳動物都有可能「單性生殖」。「單性生殖」在自然界其實一直存在,例如個別品種如蜥蜴、鯊魚和蜜蜂等,它們卵子就算沒有受精,仍然可以誕下新生命。但是對於比較高等的哺乳動物,大自然始終要求兩性結合。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哺乳類必須雙性繁殖的呢?這些因素又是否可以被人為推翻呢?
  • 無性繁殖如此簡單,為什麼動物還會選擇交配繁衍
    單性繁殖的科莫多巨蜥無性繁殖和孤雌生殖明顯更為簡單,快捷,為什麼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會拋棄無性繁殖,而選擇更為麻煩的交配繁衍呢而且對於除了人類而言的絕大部分動物來說,交配還存在許多的危險,比如為了爭奪配偶而大打出手,在交配過程中會被天敵捕食,交配結束後被雌性吃掉等等。生殖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最後配子結合成受精卵。
  • 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圖中是條紋斑竹鯊,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水族館餵養的條紋斑竹鯊出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現象。  (神秘的地球報導)據騰訊科學(悠悠/編譯):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雌性鯊魚周圍沒有雄性進行交配時,它們會使用自己的看家本領――單性生殖,單性生殖又稱為孤雌生殖,之前科學家認為這將進入一個進化死胡同,意味著單性生殖的後代無法生育。然而,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條紋斑竹鯊具有奇蹟生育能力,遠超出之前的預期,目前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 動物可以在不交配的情況下繁殖後代嗎?
    人類的生育方式比較直截了當,但動物的生殖方式就要複雜得多(也有趣得多)。大多數野生動物都需要繁殖後代,但有不少物種無需交配即可生兒育女。這種現象叫做單性生殖。單性生殖是什麼?無獨有偶,倫敦動物園裡一條在園中繁殖長大的雌性巨蜥也產下了四枚卵,而它上次與雄性打交道已經是兩年半之前了。在與雄性巨蜥交配過之後,這條雌性巨蜥又產下了一窩蛋,說明科莫多巨蜥遵循的是兼性單性繁殖。科莫多巨蜥只分布在全球部分地區,面臨著偷獵的嚴重威脅。因此,它們的種群構成總是很扭曲,要麼雄性很少、雌性較多,要麼反過來。
  • 盤點那些單性生殖的動物【熱點關注】
    不過光棍可不僅僅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在動物界中也有很多物種面臨著找不到異性甚至是不存在異性的窘境。但是無論如何,動物們也要努力完成生育下一代的偉大使命,於是它們另闢蹊徑,開創了單性生殖的另類繁殖方式。分裂出芽,低等動物的繁殖秘笈草履蟲草履蟲是我們最熟悉的原生動物,因為它們作為最原始最低等的動物出現在中學的生物課本上。草履蟲屬於單細胞生物,顧名思義,它身上只有一個細胞,體長只有180 ~280微米,人類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它們。
  • 科學家首次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圖中是條紋斑竹鯊,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水族館餵養的條紋斑竹鯊出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現象。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雌性鯊魚周圍沒有雄性進行交配時,它們會使用自己的看家本領——單性生殖,單性生殖又稱為孤雌生殖,之前科學家認為這將進入一個進化死胡同,意味著單性生殖的後代無法生育。然而,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條紋斑竹鯊具有奇蹟生育能力,遠超出之前的預期,目前首次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 這些動物不交配也能繁殖後代:漲姿勢了
    人類的生育方式比較直截了當,但動物的生殖方式就要複雜得多(也有趣得多)。大多數野生動物都需要繁殖後代,但有不少物種無需交配即可生兒育女。這種現象叫做單性生殖。單性生殖是什麼?2006年,英國切斯特動物園中的一條雌性科莫多巨蜥產下了25顆蛋,但它此前從未與雄性科莫多巨蜥交配過、甚至共處一室過。科莫多巨蜥需要依賴單性生殖才能存活繁衍。無獨有偶,倫敦動物園裡一條在園中繁殖長大的雌性巨蜥也產下了四枚卵,而它上次與雄性打交道已經是兩年半之前了。在與雄性巨蜥交配過之後,這條雌性巨蜥又產下了一窩蛋,說明科莫多巨蜥遵循的是兼性單性繁殖。
  • 雌性鯊魚已生崽,雄性老鼠都抱娃,人類同性生殖還要多久?
    孤雌生殖的鯊魚無性生殖,尤其是孤雌生殖在爬行類和魚類中太常見了,比如在爬行動物類的蜥蜴、青蛙等,在沒有雄性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種族的延續,它們會選擇孤雌生殖。,它的體內根本就沒有父親的DNA,只有母親的,確認是雙髻鯊單性繁殖是無疑的了。
  • 雌性鯊魚能「處女生育」 未交配產卵(圖)
    未交配就能產卵的鯊魚網易探索5月23日報導 據外國媒體報導,美國一家動物園對錘頭鯊進行的一項無性繁殖研究發現,雌性鯊魚能夠在沒有受精的情況下產卵繁殖後代。這頭鯊魚出生於2001年,當時在它出生的那個水池裡只有三頭雌性鯊魚,而且這三頭母鯊三年來從來沒有和雄性鯊魚有過任何接觸。在對這條幼鯊的DNA進行分析時,研究人員沒有發現任何來自雄性鯊魚的染色體。鯊魚專家稱這是鯊魚單性繁殖的第一例,也有人把它叫做「處女生育」。在昆蟲、爬行動物以及魚類物種當中,無性繁殖是比較常見的,在哺乳動物當中還從來沒有過無性繁殖的記載。
  • 鯊魚開掛啦!母鯊開啟無性繁殖模式
    在此之前,已有數個案例讓人懷疑鯊魚可以單性生殖,但後來卻被媒體當作趣聞軼事來報導。直到2007年有人分析這頭窄頭雙髻鯊的DNA,才證實真有此事。DNA編碼的結果顯示,這隻幼鯊因遭魚攻擊而死,其體內完全沒有來自父親的DNA。
  • 瀕臨滅絕的鋸鰩可在野外環境下進行單性生殖
    目前,研究人員對野生鋸鰩進行DNA指紋分析,結果顯示3%是單性生殖,這是首次證實野生環境中脊椎動物存在單性生殖現象。  這項研究標誌著首次在正常野生性繁殖脊椎動物群體中發現「單性生殖」後代,之前有證據表明,脊椎動物有時通過「單性生殖」繁殖後代,這種現象主要來自隔絕的飼養動物,例如:鳥類、爬行動物和鯊魚。  在這些情況下,飼養員吃驚地發現儘管它們沒有機會交配也能生育後代,此外,近期研究人員報導稱,兩條獨立生存的雌蛇,其中一條能夠單性生殖,但並不確定胚胎能否在野生環境中倖存下來。
  • 動物單性就能繁殖,為什麼人類卻要分男女?為什麼男女還不一樣?
    如果雌性科莫多巨蜥的生存環境中沒有雄性交配,那麼它會產生一個ZZ染色體的受精蛋,因為科莫多龍每次只能遺傳給下一代一個染色體,WW組合無法生長,ZZ結合產生雄性,然後這隻雌性科莫多巨蜥產下的蛋將孵出一隻雄性,長大後和自己交配,完成種族的繁衍大業,儘管有些令人難以接受,但動物界的事情我們少管!
  • 動物繁殖需要異性配合嗎?不一定,8種動物憑一己之力完成
    單性生殖是一種無性生殖形式,在較為低等的生物中較為常見,比如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在脊椎動物中雖然罕見但也存在,大概只有0.1%的概率。 動物的單性生殖原因很複雜, 有時僅僅是一種獨特的繁殖方式,天生就有,有時是因為異性追求者數量較少或者不存在時,為了繼續生存不得不擁有的技能,而有時是因為外部的刺激,比如細菌傳染或人工幹預。
  • 鯊魚鰭腳是什麼?為什麼讓雌鯊痛苦不已,最終選擇無性繁殖
    帶著上述疑問,奧馬哈市動物園科研人員對這頭新生鯊魚取樣進行DNA檢查,檢查結果表明這條鯊魚體內確實沒有任何雄性鯊魚基因,直接證明了新生鯊魚來自雌鯊魚的無性繁殖。上述的研究結論打破了傳統對於鯊魚的固有認識,一般來說鯊魚是雌雄交配後才能產生受精卵,受精卵需要同時擁有雌雄基因才進行細胞分裂,進而產生下一代。
  • 2個同性雄老鼠已經生崽,你能接受人類同性生殖嗎?
    ,但精子在體內存活超過6個月的卻沒有先例,後來,科學家通過對幼鯊屍體研究發現,它的體內根本就沒有父親的DNA,只有母親的,確認是雙髻鯊單性繁殖是無疑的了。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在鯊魚中發現單性繁殖。Nissim Benvenisty所做實驗中的由單卵細胞發育的幼鼠,因為刪除了部分基因,幼鼠表現出反應遲鈍,在出生後沒多久就去世了。
  • 單性繁殖也健康—新聞—科學網
    亞馬遜帆鰭鱸是一種無性繁殖的魚類,但擁有良好的基因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