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1億年前,鯊魚就已經出現在海洋,而鯊魚中最年輕的家族成員它就是雙髻鯊,在2000萬年前出現,雙髻鯊以其頭部的形狀而得名。雙髻鯊的頭部有左右兩個突起。每個突起上各有一隻眼睛和一個鼻孔。兩隻眼睛相距1米,因為類似古代的髮髻,所以也被稱為「丫鬟魚」。
雙髻鯊共有9大種類,其中無溝雙髻鯊、路氏雙髻鯊和錘頭雙髻鯊是其中比較常見且體型較大的三種。雙髻鯊與其他鯊魚不同的外觀,為它們吸引了人類好奇的目光,但也帶來了災禍,雙髻鯊成為了許多海洋公園的主打招牌。因為有著形體巨大的魚翅,捕獵價值高於許多其他種類的鯊魚,在許多地區都遭到大量捕殺。在香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魚翅交易中心,路氏雙髻鯊的魚翅佔據了4~5%的市場份額。
在人類的大肆捕獵下,雙髻鯊為了延續族群,被迫放棄了交配,選擇單性繁殖,科學家對亨利朵利動物園裡一頭來自Henry Doorly動物園的錘頭鯊進行了DNA分析。這頭鯊魚出生於2001年,當時在它出生的那個水池裡只有三頭雌性鯊魚。
之前,母鯊在未與公鯊接觸的情況下生下幼鯊的案例,都被認定是延遲受精,也就是交配後精子儲存於母鯊體內,沒有立即讓卵子受精。
然而有完整記錄說明那些被圈養的成年母鯊未與公鯊接觸至少有3年之久。那3隻母鯊在野外被捕捉時都未達到性成熟,而依照先前的研究顯示,儲存於母體內的精子最長只能存活5個月。
小鯊魚體內其體內完全沒有來自父親的DNA,單性生殖是「最可能成立」的解釋。而那隻幼鯊不僅沒遺傳到來自父親的基因變異體,就連母親的基因也有許多未傳承給它,研究團隊計算後發現,幼鯊只遺傳了母親一半左右的基因變異體。
這種情況也叫「孤雌生殖」,也就是卵不經過受精也能發育成正常的新個體。孤雌生殖現象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一些較原始動物種類身上的生殖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生物不需要雄性個體,單獨的雌性也可以通過複製自身的DNA進行繁衍。
然而不僅是雙髻鯊,其他種類的鯊魚也發現了孤雌生殖的現象。
2016年的時候,魚津水族館發現在一個8年以上未養過雄性鯊魚的水箱裡出現了4條小鯊魚。2017年,水族館又發現了3條新的小鯊魚,來路成謎。專家經過基因鑑定後指出,這幾條小鯊魚體內僅發現了母鯊魚的基因,以此判定為「單性繁殖」。
而澳大利亞的一頭名叫萊昂妮的豹紋鯊解鎖了更厲害的技能,她在有雄性伴侶的時候能進行有性生殖,而在失去雄性伴侶之後又進行了孤雌生殖,在有性和孤雌生殖中切換的案例(註:這又稱「兼性孤雌生殖」)只在個別蜥蜴中觀測到過。
隨著越來越多鯊魚單性繁殖的例子發現,意味著地球上所有主要的脊椎動物類群中,只有哺乳動物不能進行無性生殖。
而鯊魚之所以會單性繁殖,是因為人類的幹預,這些鯊魚的共同點就是因為人類的關係,身邊並沒有雄性鯊魚,為了延續族群,雌鯊選擇了單性繁殖。
這種孤雌生殖可能是鯊魚們應對雄性稀缺狀況的必要技能,在雄性充足的情況下才沒有表現出。而因為人類的關係,雌鯊尋覓不到伴侶,所以選擇這樣的方式。
儘管孤雌生殖讓生育不再受是否有雄性的限制,但鯊魚們只能孤雌生下雌性小鯊,而不是像一些蛇或者蜥蜴一樣能生下雄性後代。
然而這樣的行為對於鯊魚來說,並不是一個好事情,孤雌生殖誕生的後代就是自身的複製,除了極少數的變異外一般與自身完全相同,而且鯊魚的情況更為特殊,幼鯊只遺傳了母親一半左右的基因變異體。這樣就無法避免缺陷隱性基因表現,通常活力較低,難以在複雜的環境中生存延續。
以大麥克香蕉為例,這是一種擁有幾乎相同基因型的單獨種群,在早期因為完美的口感幾乎壟斷了世界香蕉林和香蕉貿易。然而TR1(香蕉枯萎病1號)的病毒開始肆虐,因為具有相同的基因,這種病毒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摧毀所有大麥克香蕉,不到幾年,全世界香蕉大面積減產。1959年,大麥克幾乎滅絕,如今我們再也吃不到大麥克香蕉了。
動物的細胞特異化程度更高,更不容易逆轉。動物移動範圍更廣,面臨更複雜多變的環境,需要更複雜的功能應對。
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的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這樣就為種群的延續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外,科學家認為,有性繁殖還是一種DNA修復的機制。
鯊魚的這種行為看起來是為了延續種群的無奈之舉,但是長期來看,並不利於種群的發展,如果隨著人類對於鯊魚不斷捕獵,雌鯊尋不到配偶的情況進一步增多,將對鯊魚種群造成災難性的打擊,可能會迎來滅頂之災。
因為人類,鯊魚的自救之路,其實是在走向更深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