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繁殖如此簡單,為什麼動物還會選擇交配繁衍

2020-12-03 胖福的小木屋

無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細胞,不需要經過受精過程,直接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無性繁殖在生物界中較普遍,有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營養體繁殖等多種形式,但是在動物界比較罕見,一般都是出現在比較原始的原生動物和少部分節肢動物以及脊椎動物上。

無性繁殖的水螅

除了無性繁殖,還存在一種孤雌生殖現象,孤雌生殖也稱單性生殖,即卵不經過受精也能發育成正常的新個體。孤雌生殖現象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一些較原始動物種類身上的生殖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生物不需要雄性個體,單獨的雌性也可以通過複製自身的DNA進行繁殖。

單性繁殖的科莫多巨蜥

無性繁殖和孤雌生殖明顯更為簡單,快捷,為什麼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會拋棄無性繁殖,而選擇更為麻煩的交配繁衍呢?而且對於除了人類而言的絕大部分動物來說,交配還存在許多的危險,比如為了爭奪配偶而大打出手,在交配過程中會被天敵捕食,交配結束後被雌性吃掉等等。

生殖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最後配子結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最終成為新的個體,這樣新的生命個體中就包含了兩個親本的各一半遺傳信息,另外,減數分裂使染色體數目減半,受精作用使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原來的數目,從而使生物前後代染色體數目保持恆定。

無性生殖是無性的(即無性別),是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也可以說是沒有性細胞參加而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而孤雌生殖雖然也屬於有性生殖,但它是卵原細胞正常進行減數分裂,產生3個極體和1個卵細胞,其中卵細胞獨立發育為後代個體的現象。或者原細胞正常進行減數分裂,產生3個極體和1個卵細胞,其中卵細胞與任意極體隨機結合,形成"極體-卵細胞-受精卵",並由此細胞發育成後代個體的現象。

它們的後代就是自身的複製,除了極少數的變異外一般與自身完全相同。但這兩者誕生的後代的共同性就是無法避免缺陷隱性基因表現,通常活力較低,難以在複雜的環境中生存延續。有性繁殖的後代與父母的基因有所不同,後代之間亦是如此。平均而言,同胞之間也只存在50%的基因關聯。

事實上,在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藍藻就是無性繁殖的,繁衍非常快,也不斷進行著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氧氣越來越多,為地球誕生更多生命提供了條件,20億年前的地球生物圈上,生命全部靠無性繁殖繁衍,所有生物無需為交配激烈競爭即可擁有後代。

但是在隨著地球不斷發展,環境在不斷變化過程中,擁有單一基因的動物無法適應這種環境的變化,因為一旦出現了某些致命的病毒或者細菌,或者自然的環境發生大的變化,整個物種都會玩完。

這個時候,有性繁殖就開始出現,最早的有性繁殖的生物的化石證據是來自狹帶紀的真核細胞,距今約12到10億年。雌性可以選擇對環境適應性更加的基因進行交配延續,比如長頸鹿的祖先脖子本來沒有這麼長,但是它們發現脖子更長更有利於獲取食物,所以雌性會選擇脖子比較長的長頸鹿交配,而脖子短的基因就自動淘汰了。

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的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這樣就為種群的延續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科學家認為有性繁殖還是一種DNA修復的機制。如果某一天,一個無性繁殖的生物獲得了一個有害的突變,它可能很難把它甩掉。這個有害突變會一直遺傳給它的後代。而如果存在有性繁殖,則很容易對這個有害突變進行修復。

部分科學家認為,有性繁殖它限制了物種的宏觀進化(一般指種群以上在基因組層面上的進化)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特性得以留存,它能防止物種A一下子變成了物種B。同時有性繁殖還允許微觀進化(在基因層面上的進化),從而使物種適應環境的變化。

這也是為什麼植物中還存在許多無性繁殖的情況,但是動物中無性繁殖比較罕見的原因,因為動物的細胞特異化程度更高,更不容易逆轉。動物移動範圍更廣,面臨更複雜多變的環境,需要更複雜的功能應對。而這些對於固生的植物來說,都不需要。

很多人提出Y染色體在退化,人類在未來可能會重新回歸單性生殖,但其實人類Y染色體在過去幾千萬年中的退化也許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快,就算真退化,那也得是百萬年以後,另外,就算Y染色體有一天真的消失了,男人也不一定消失。因為生物在性別決定機制上是非常靈活的,沒有了Y染色體,就不代表男性消失了。

在自然界,主要有XY型性別決定和ZW型性別決定兩種形式,XY型性別決定是所有哺乳類動物、多數雌雄異株植物、昆蟲、某些魚類和兩棲類動物的性別決定方式,此方式中性染色體組成為XX的個體是雌性、為XY的個體是雄性。

ZW型性別決定,剛好與XY型相反,雌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為ZW、雄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為ZZ,種方式普遍存在於鱗翅目昆蟲、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之中.

另外,還存在兩種特別罕見的性別決定方式,分別是XO和ZO型性,XO型,O代表缺少一條性染色體,雌性具有兩條X染色體(XX),而雄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其基因型為XO,雄性產生兩種配子:具有一條X染色體,或者沒有性染色體,精子在受精過程中決定子代的性別。ZO型,雄性有兩條Z染色體(ZZ),而雌性只有一條Z染色體(ZO)。XO和ZO型性別決定方式分別是XY和ZW型性別決定方式的特殊形式。

自然是最為講求平衡藝術的,無性繁殖和有性生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儘管有性生殖比起無性繁殖更為繁瑣複雜,但是它同樣也為物種的延續進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相關焦點

  • 動物可以在不交配的情況下繁殖後代嗎?
    人類的生育方式比較直截了當,但動物的生殖方式就要複雜得多(也有趣得多)。大多數野生動物都需要繁殖後代,但有不少物種無需交配即可生兒育女。這種現象叫做單性生殖。單性生殖是什麼?圖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過程。動物的繁殖方式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種。採用有性生殖時,雄性和雌性生物可以產生在基因上獨一無二的後代。
  • 這些動物不交配也能繁殖後代:漲姿勢了
    人類的生育方式比較直截了當,但動物的生殖方式就要複雜得多(也有趣得多)。大多數野生動物都需要繁殖後代,但有不少物種無需交配即可生兒育女。這種現象叫做單性生殖。單性生殖是什麼?這些物種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依賴兼性單性生殖進行繁殖,如當雌性生物與雄性相互隔絕時。下面,我們來舉一些不同類型的單性生殖物種的例子。科莫多巨蜥說實話,誰能想到全世界最大的蜥蜴居然能通過單性生殖繁衍後代呢?但事實的確如此!
  • 動物沒有人類思想,為何卻知道交配繁衍?難道在背後有人操控嗎?
    動物沒有人類思想,為什麼卻知道交配繁衍?難道在背後有人操控嗎?正是因為地球上生物種類繁多,才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地球,生命的出現讓地球和太陽系的存在變得更加富有意義。不同生物的生活習性和生活區域都是各不相同的。
  • 無性繁殖多方便省事,為什麼人類不選擇這種方式進行後代繁衍?
    引言:凡是生物都需要通過繁殖來延續種群的生命,而繁殖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相比起有性生殖來說,無性生殖不需要另一半就能夠自己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十分方便省事,可為什麼人類不選擇這種方式呢?但也有人認為,無性生殖相比起有性生殖來說更加方便,至少它並不需要雌雄雙方的共同努力,只需要一方的努力就能夠產下下一代。這相對於有性生殖來說是無性生殖的最大優勢,那麼為什麼人類的祖先一開始不選擇這種如此「省事」的方式進行種群繁衍呢?
  • 為什麼讓雌鯊痛苦不已,最終選擇無性繁殖
    帶著上述疑問,奧馬哈市動物園科研人員對這頭新生鯊魚取樣進行DNA檢查,檢查結果表明這條鯊魚體內確實沒有任何雄性鯊魚基因,直接證明了新生鯊魚來自雌鯊魚的無性繁殖。上述的研究結論打破了傳統對於鯊魚的固有認識,一般來說鯊魚是雌雄交配後才能產生受精卵,受精卵需要同時擁有雌雄基因才進行細胞分裂,進而產生下一代。
  • 為什麼人類要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不是更方便嗎?優缺點明顯!
    為什麼人類要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不是更方便嗎?優缺點明顯!在所有物種當中,人類是進化最成功的一個,成為了哺乳動物當中的代表。科學家們發現,所有的哺乳動物必須要和另一半結合之後,才可以繁衍後代。甚至一些不起眼的昆蟲,也需要和另一半結合,這種方式被我們稱為有性繁殖。我們平時所吃的雞蛋,大部分都是一些未受精的蛋,雖然母雞可以在沒有公雞的作用下產生雞蛋,但是這樣的雞蛋是沒有辦法孵化小雞的,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既然有性繁殖可以被保留下來,並且大多數的生物都使用這樣的方式繁衍,可見它對生物的發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 繁殖後代有兩種方式,為什麼高等動物只選擇有性繁殖呢?
    地球上的生物,一些是有性繁殖,一些是無性繁殖,還有一些是既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無性繁殖。無性繁殖是一種單個個體就可以繁殖下一代,這種繁殖往往存在於低等級動物中。比如一些草履蟲、海綿、水螅等等。這裡,我們就會想到植物的扦插,克隆羊多利。
  • 春天到了,又到了動物……動物的交配都是為了繁殖嗎?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趙序茅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浮生一日,蜉蝣一世」,這一日,蜉蝣瘋狂交配,然後死去。頭足綱的深海烏賊會在繁殖季群體上浮,交配,用盡精力,留下卵囊後死去。這些動物用生命在交配,而交配的目的只為繁衍。
  • 交配時間最長的動物是什麼?雄性袋鼩為了繁衍而奮不顧身
    相比於無性生殖而言,有性生殖能夠使得有利基因突變擴散,同時能夠保持種群內基因多樣性,更有利於種群的延續,因此這一生存方式被很多物種所選擇,目前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數物種都是採用有性生殖
  • 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這也太難選了吧!
    不過,雖然生命的過程是有限的,卻可以通過繁衍來保證生命的綿延不息。各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繁殖的方式,自然界大部分動植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通過卵子和精子結合產生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為下一代。包括人類,我們日常接觸的家禽家畜,動物園裡的野生動物,還有各類莊稼、花卉等等,都普遍採用有性生殖的方式繁衍後代。
  • 從低等動物繁殖說起
    >   陳鈺鵬  幾十億年以前,當地球上只有單細胞生命存在的時候,既沒有雄性,也沒有雌性,所有的生命都是中性的,它們都通過細胞分裂增殖;其實,多細胞生物通過分裂也繁殖得很好
  • 雌鯊魚可無性繁殖
    雌鯊魚可無性繁殖  3年未接觸雄鯊魚卻產下幼鯊,科學家在幼鯊體內未發現任何雄鯊魚的DNA  本報綜合報導 美國和北愛爾蘭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雌鯊魚不與雄鯊魚交配即可孕育下一代,首次證明鯊魚有無性生殖的能力。
  • 熊貓繁殖有多難?熊貓交配是難題,母熊貓還會拋棄親生孩子?
    從前人們愛捕獵,許多動物死在了各種槍枝,弓箭之下,熊貓因為身形龐大,很容易成為槍下亡魂,而熊貓賴以生存的天然環境遭受破壞,再加上熊貓的繁殖速度低,導致了熊貓的數量逐年下降。不過近年來,通過研究人員的各方的努力,熊貓從瀕危物種降級到易危物種,而數量開始有回升的趨勢。
  • 自然界的動物,都懂得交配,是誰教會的?
    交配產生的結果是繁衍,動物都懂,說明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重要到它不允許你後天學習,直接印在了基因裡。我們來說說它的重要性和這個行為如何被寫入基因裡成為本能。搞清楚順序,我們回頭看看交配這個事。我們都知道生物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無性繁殖一種無性繁殖生物,屬於厭氧型,那麼它的後代都是厭氧型,無性繁殖基因改變只能依靠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的的概率極低。
  • 動物單性就能繁殖,為什麼人類卻要分男女?為什麼男女還不一樣?
    當然這也是好事,但造物主是不是太麻煩了呢,自然界很多動物都可以孤雌生殖,為什麼人類卻要弄個男女出來?自然界神奇的孤雌生殖生命的第一要務是生存,第二才是發展!如果雌性科莫多巨蜥的生存環境中沒有雄性交配,那麼它會產生一個ZZ染色體的受精蛋,因為科莫多龍每次只能遺傳給下一代一個染色體,WW組合無法生長,ZZ結合產生雄性,然後這隻雌性科莫多巨蜥產下的蛋將孵出一隻雄性,長大後和自己交配,完成種族的繁衍大業,儘管有些令人難以接受,但動物界的事情我們少管!
  • 為什麼人的性別只有兩種而不是多種呢?
    ,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要區分出雄性和雌性兩種性別都可以通過交配的方式產生後代呢?為什麼要有性別這樣的事情?首先,性別不是生命一出現就有的,它是生命經過長期的演化而產生的,直到現在自然界中還有大量的低等生物,如細菌和藻類它們的個體之間沒有性別之分,從最初的無性繁殖到如今99%的多細胞生物都在進行有性繁殖,一定是有什麼極大的優勢,才使得生命向這個方向演化。
  • 因為人類,鯊魚開始放棄交配,選擇單性繁殖,但更大的災難出現了
    在人類的大肆捕獵下,雙髻鯊為了延續族群,被迫放棄了交配,選擇單性繁殖,科學家對亨利朵利動物園裡一頭來自孤雌生殖現象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一些較原始動物種類身上的生殖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生物不需要雄性個體,單獨的雌性也可以通過複製自身的DNA進行繁衍。 然而不僅是雙髻鯊,其他種類的鯊魚也發現了孤雌生殖的現象。 2016年的時候,魚津水族館發現在一個8年以上未養過雄性鯊魚的水箱裡出現了4條小鯊魚。
  • 因為人類,一些鯊魚放棄交配,選擇單性繁殖,但更大的災難出現了
    在人類的大肆捕獵下,雙髻鯊為了延續族群,被迫放棄了交配,選擇單性繁殖,科學家對亨利朵利動物園裡一頭來自Henry Doorly動物園的錘頭鯊進行了DNA分析。這頭鯊魚出生於2001年,當時在它出生的那個水池裡只有三頭雌性鯊魚。
  • 美國動物園一隻雌性科莫多巨蜥被發現能進行無性繁殖
    據外媒BGR報導, 在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動物園的照顧下,一隻名叫Charlie的雌性科莫多巨蜥在沒有任何雄性伴侶的情況下進行無性繁殖。儘管雄性科莫多巨蜥Kadal與Charlie生活在一起,但動物園工作人員從未真正看到過這兩隻巨蜥的交配。儘管如此,Charlie還是產下三個卵。然後科學家對所有這些雄性幼崽進行了DNA測試,以確定Kadal是否為其父親。
  • 動物的交配季節為什麼是固定的,而人類卻不是?目的不完全相同
    為什麼有些動物交配有季節性,而人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