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億年以前,當地球上只有單細胞生命存在的時候,既沒有雄性,也沒有雌性,所有的生命都是中性的,它們都通過細胞分裂增殖;其實,多細胞生物通過分裂也繁殖得很好。人們羨慕水螅的觸手被切掉後,會從傷口長出許多觸手來。海葵的肢體倘若被珊瑚礁銼掉,掉落的部分就會長成新的海葵。
致病的細菌通常也是分裂增殖的,但有時候2個細菌會像2艘並駕齊驅的船一樣前進,它們通過細胞壁的接觸而交換遺傳物質。這2個細菌就不再是原來的細菌了,它們的基因已經發生了變化,有人將此也稱為「無性交配」。有的病菌對抗生素不敏感,它們可以通過接觸將這種抗藥性傳遞給許多其他細菌,結果是:藥物不起作用。這種所謂的「微生物性交」十分有利於細菌很快適應環境的改變,是進化史上的一種進步;然而對人類而言,它們構成了醫藥學上的一道嚴重障礙。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食料充足、氣候溫暖的條件下,水螅可以通過出芽增殖的方式使個體增加一倍,這時,一個小池塘裡水螅的呼吸產物二氧化碳達到很大濃度,能起一種「性氣」作用,為雌雄異體創造前提。於是,無性動物暫時變成雄性或雌性,產生卵子或精子;換句話說,無性動物在「人口膨脹」時期會變成有性動物。一旦「人口減少」,它們又回到無性狀態。看來,有性和無性關係到有的物種存亡的問題。
每年春季和夏季,蚜蟲為了儘快繁衍,就進行孤雌生殖,生出的幼體全是雌體;只有到了秋季,才會產生雄性,雌體與之交配後產卵,所產之卵全是抗凍體,在冬天也能存活。所有的蚜蟲在寒冬到來以前相繼死去,「傳宗接代」的任務由這些抗凍卵子承擔。蚜蟲具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方式。
隨著雄性的出現,動物世界便有了形形色色的婚姻:季節性婚姻、終身婚姻、強制婚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群婚亂配……值得一提的是臭蟲的謀殺性婚姻——雄臭蟲在雌臭蟲背上任何一個地方刺進去,並將精液送入傷口,精液通過雌體的血液流動到達生殖器官。有時候這一刺很可能讓雌蟲一命嗚呼。
也許雌性松鼠是動物界最具封建意識的,她只允許自己的「心上人」和她交配,碰到有其他雄性追逐她,會立即纏上「貞節帶」——把長著濃密刺毛的大尾巴夾到肚子底下,封閉生殖器。
幾十年前,有一批科學家曾津津樂道雌雄同體的優點,他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有雄性,繁殖後代一定要有雄性參與嗎?有極少數人甚至忘記了自己是高等動物的身份。像孤雌生殖是普遍存在於較原始動物種類身上的一種生殖現象。科學研究要有勇攀高峰、解決難題的精神,人們終於放棄了走捷徑和想入非非的作風,正確地應用細胞生物學的方法,按照人們的預設定,有計劃地研發保存、改變和創造細胞遺傳性狀的技術。細胞工程對農業、醫學、食品等工藝的革新有極大潛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