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動物」劉霄的「低等動物」戀愛史

2021-01-09 作家劉霄

「高等動物」劉霄的「低等動物」戀愛史

——評《狗這一生》

文/範永

同事劉霄,一位80後的中年油膩男人。一個冬天的下午,他持一盛滿枸杞的保溫杯走進我的辦公室,一臉神秘地對我說,你想不想出名?

說實話,當我已成為另一位油膩男人之後,我的成名欲望變得越來越低。當他將實情和盤託出之後,才知道他希望我為他的處女作《阿Q的微信朋友圈》封底寫幾句點評之詞。除盛情難卻外,之所以為其「實話實說」,是害怕這小子一流的傳播能力,我一世英名不想晚節不保。

不曾想,這小子依靠處女作從此聲名鵲起,我也因此浪得虛名。

三年之後,他在興安盟扶貧的深夜裡竟然又添新作《狗這一生》。

《狗這一生》依然保持了劉氏話語的「天馬行空」和「特立獨行」。他為「低等動物」立傳,對動物表現出強烈的荷爾蒙興致。他從烏蘭察布張維村走入城市的近20年中,依然保留了對廣闊田野下動物書寫的癖好。他津津樂道這樣的書寫,並堅持認為這是他最自由、舒服的書寫狀態。

童年記憶可能是一生揮之不去的情懷,也是所有作家孜孜不倦書寫的心理坐標。

一頭驢的叫聲,可能是驚醒村光棍二狗桃色美夢、阻斷他與鄰村二姑娘見面唯一途徑的噪音。可在劉霄筆下,卻成為鄉村世界銷魂的「男高音」。「然驢之叫,卻以高亢悠揚和極具穿透力而位於『高音』者的行列,並獨樹一幟。」「驢一旦叫起來,便沒有即刻停下來的意思,沒有個三聲五聲是不會收場的,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氣勢如虹。這也正是驢鳴名聲在外的原因。如果它的鳴叫光有聲音嘹亮而沒有時間持久,也不行;如果光有時間持久而沒有聲音嘹亮,還不行。當聲音和時間二者兼具時,便一鳴驚人了。」

這哪裡是驢的生存哲學,這簡直就是人的生存之道。驢的世界裡有人性,人的世界裡有「獸性」。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經歷了上萬年,有時可能很快回到從前。

他書寫的動物經常在人性中獲得比照,並不斷在動物性中發現它們的另一面。他在人性和動物性中自由地切換,你有時很難分辨出是哪一種。這是這部作品保持奇葩的迷人之處。

魯迅說,有些東西是不能進入文學作品的。比如蒼蠅、蚊子、跳蚤。可劉霄對這類「種族」並未表達出特別的歧視,「一顆碩大的頭顱,一副通體發黑(有時候還是螢光綠)的身子,以及一雙透明的翅膀,成為蒼蠅的標誌性裝扮」。他對此類「種族」雖有詬病,但對其仍然表達了基本的「人文情懷」,凸顯自然主義的價值觀。

馬克思韋伯認為,「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動物難道不是懸掛在人類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嗎?我們居高臨下地把人劃分為「白人、黑人,男人、女人,主流人群、弱勢群體」,把人與動物劃分為「高等」「低等」,可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講,人的貢獻更大嗎?顯然,我們是一群自然的破壞者,今天暴發的新冠疫情就是對我們的警告。

(作者為《新聞論壇》副總編輯)

【編後語】範永先生是一位十足的學者型文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搞研究,連走路都透著一股敬業精神——目不斜視,昂首挺胸,雄赳赳氣昂昂的。他和我既是同事也是朋友,屬於那種君子之交淡如水型的。其編故事之能力和我平分秋色,儘管他老是懷疑我的編故事能力在他之上。比如他文中提到我的「盛滿枸杞的保溫杯」一事,是典型的虛構,當然也不排除是他在夢中所見之景,莊生曉夢迷蝴蝶嘛。諸如此類的細節,還有幾處,不便一一點破。本著「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原則,他的這篇文章,我照單全收。

(劉霄,當代著名作家,出版散文、雜文、短篇小說集《阿Q的微信朋友圈》,散文集《狗這一生》)

相關焦點

  • 高等動物和低等動物有什麼區別?
    自然界的動物們是從低等到高等漸漸進化而來,那麼高等動物和低等動物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首先,動物主要分為這幾類。無脊椎動物:原生動物、扁形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相比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是高等的。脊椎動物也分為很多種,如果以恆溫動物和冷血動物來看,鳥類和我們哺乳動物是高等動物,爬行類屬於低等動物。
  • 高等動物和低等動物有什麼區別?
    自然界的動物們是從低等到高等漸漸進化而來,那麼高等動物和低等動物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 首先,動物主要分為這幾類。脊椎動物:爬行類、圓口類、鳥類、兩棲類、哺乳類、魚類。無脊椎動物:原生動物、扁形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
  • 弗洛伊德將,低等和高等動物之間的鴻溝填平了
    在一種原始圓口綱魚屬動物七鰓鰻身上,賴斯納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大細胞。這些細胞的性質及其與脊髓系統的關聯,引發了一系列失敗的研究。布呂克希望看到這些細胞的組織學說明。得益於準備技術的提升,弗洛伊德明確提出,賴斯納細胞「不是別的,只是脊髓神經節細胞而已,在低等脊椎動物身上,胚胎神經管向外圍的遷移尚未完成而殘留在脊髓之中。這些分散的細胞標記了脊神經節細胞在其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路徑」。
  • 動物小百科(原始最簡單的低等動物)
    動物學家一般將身體構造比較簡單、組織器官分化不明顯、無脊椎的動物叫低等動物。生物中佔絕大數。地球上至少有90%以上的動物屬於低等動物。他們當中有的身體柔軟。例如:烏賊,蝸牛;有保護外殼作用的,例如:蝦、蟹。 低等動物包括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甲殼動物等,大多數生活在水中。他們千奇百怪,形態各異。 (下期介紹千奇百怪的腔腸動物)
  • 騎老虎拍照,高等動物高等在哪兒?
    作為「高等動物」的一份子,我實在難以感同身受老虎此種「低等動物」的遭遇。然而,被捆縛,被擊打,被虐待的滋味我們人類同樣有過。當自由被捆縛,當肉體被擊打,當尊嚴被踐踏,老虎變病貓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翻閱歷史,我們容易發現,動物園老虎被虐待的事例並非個案。
  • 兒童不宜丨低等動物·陳奕迅
    這是「粵潮盞」的第94次推送熱吻間勾起的想像愛情其實是這樣留住你是要為身體著想——《低等動物》
  • 從低等動物繁殖說起
    於是,無性動物暫時變成雄性或雌性,產生卵子或精子;換句話說,無性動物在「人口膨脹」時期會變成有性動物。一旦「人口減少」,它們又回到無性狀態。看來,有性和無性關係到有的物種存亡的問題。  每年春季和夏季,蚜蟲為了儘快繁衍,就進行孤雌生殖,生出的幼體全是雌體;只有到了秋季,才會產生雄性,雌體與之交配後產卵,所產之卵全是抗凍體,在冬天也能存活。
  • 現存動物中體長最大者,竟然是這種低等的生物!
    人類總是喜歡追求極限,喜歡給世界萬物做一個排名,像世界最高,世界最大,世界最多等等,排在首位的事物總是最引人注目,我們都知道,世界最大的動物是藍鯨,那麼世界最長的動物是什麼呢?圖為亞馬遜森蚺,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蛇類,長度可達10米。
  • 人只是動物而已,別信是什麼高等動物。
    所以古代人那麼聰明,應該是以前比現在出現更文明更高級更高等。但不知為何滅亡了,是天災還是核戰爭導致就不得而知。所以沒了文明,人類談什麼高等,就是純粹一動物,文明也只是相對而已。那些禽獸畜生,看人類才從心裡說人是禽獸畜生呢,因為人類做的事比它們禽獸,除了能殺掉它們,人吃人,汙染世界,放毒放病菌,等諸多事情,人哪高等哪高級哪文明啊。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美國時間5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以《中國早寒武世的文德生物及地球早期雙胚層動物的演化》為題發表了西北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舒德幹與英國劍橋大學康威·莫裡斯教授等人合作完成的這一突破性成果。舒德幹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按照其細胞核的發育水平可劃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兩大類,後者又包括較低等的原生生物界和由它演化而來的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
  • 地球上進化最成功的動物是人類,那麼最成功的植物是什麼?
    地球上現存的動物有150多萬種,植物有28萬多種,人類是最成功的動物,從生物的形式和繁衍的持續性上看,個人覺得「小麥」是植物中的佼佼者,畢竟小麥可以驅使人類,為它的繁衍花費巨大精力。一個物種的成功要從多方面進行考量,物種的數量不代表物種的成功與否,因為食物鏈等級越低,一般物種的數量越多,難不成低等生物比高等生物更成功?
  • 為什麼越高等的生物,滅絕的就越快?
    縱觀世界已經滅絕的生物,其中好像大多都是相對高等的動物,但在印象中,昆蟲之類相對低等的生物好像一直都存在著,甚至更低級的單細胞生物以及病毒更是如此。在我們的印象中,高等生物(例如人)相比於較低等的動物而言好像多了很多能力,比如擁有智慧,但「死因」也更多——會因心理疾病而死。相比之下,一隻蝸牛縱使有千萬種死法,卻永遠也不會因抑鬱而終。
  • 清華張撥:人工智慧還處於「低等動物」的認知水平 機器學習的本質...
    【TechWeb】清華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撥在2019中國人工智慧大會上談到:人工智慧僅僅處於「低等動物認知」水平,其與人類的認知方式有極大差異,人工智慧更應注重基礎學科研究。張院士認為: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慧,還處於「低等動物」的認知水平,能夠識別物體、到不能理解,遠未到人類認知水平。另外,目前的人工智慧系統非常容易受到攻擊,例如人為地供給數據:黑客可以針對訓練數據進行篡改。這樣一來,機器學習的本質變得非常脆弱、易受攻擊。
  • 恐龍生存上億年仍然是低等生物,為何人類百萬年就進化出文明?
    6500萬年前,一顆隕石落在地球上,將長達1.6億年的恐龍時代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此後,地球更新換代,哺乳類動物開始崛起,靈長類動物也開始出現。 看到這裡,我們不僅疑惑,為何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1億多年,卻仍然是低等生物,人類卻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質的飛躍,成為地球上唯一的高等生物呢?
  • 通過「過濾」把食物留在嘴裡的動物們
    這類動物被稱為濾食性動物,在這些動物採用「主動濾食」的方式,吞下一口水,然後過濾出水中的動物,還有一些動物則守株待兔,不去主動吞下食物,而是通過等待的方式進行攝食。這些動物相比捕食的動物,看起來更加「懶惰」,但是它們卻是地球上最成功的一類物種,靠著這種簡單的進食方式,它們節省了大量的能量,大多數低等動物都採用這種進食方式,但是除了低等動物之外,還有少量高等動物也採用此類進食方式。
  • 動物知識普及——甲殼亞門
    甲殼亞門動物都具有兩對觸角,這一點區別於其它節肢動物。甲殼亞門動物的附肢基本上都是雙肢型,但在不同的體區有不同的形態與機能的分化,其中至少有三對口後的附肢作為顎。甲殼亞門動物生活史中由卵孵出後為無節幼蟲,僅有三個體節,三對附肢,相當於成體的前三對附肢,即兩對觸角及一對大顎。經多次蛻皮不斷地在肛門前部增加體節數,原始的種類體節可多達數十節,高等的種類體節數減少並固定,體區劃分清楚。
  • 自然界中一些高等的動物為什麼也會有「孤性繁殖」它代表了什麼?
    單性生殖也發生在低等脊椎動物中,如一些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中的蜥蜴。在自然界中,生活在美國西南部沙漠地區的鞭蜥可能是選擇孤雌生殖的最先進的動物。它的孤雌生殖可以產生與母親沒有遺傳差異的後代。有趣的是,沒有準備好繁殖的雌性個體被要求在鞭尾蜥蜴中暫時扮演「偽雄性」。
  • 「不勞而獲」的海底動物們
    在廣大的自然界裡,生長著高等、低等的各種各樣的生物,使地球處處洋溢著生機。
  • 野生動物的種類與分類法
    動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據統計,現在全球約有150萬種動物。動物包括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站了動物總數的90%以上。有些科學家認為,自然界中可能還存在著大約1500萬種未被發現的無脊椎動物。
  • 從學習的角度看生命演化史,古細菌如何一步步演化成高等動物的?
    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突然湧現了各種各樣的動物,一系列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的動物不約而同地出現,形成多種門類動物同時存在的繁榮景象,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學習的角度看演化史達爾文主張的演化是漸進的,為什麼會有大爆發現象呢?一個從學習角度的假說似乎可以解釋。這要從熵增原理說起,熵通常被解釋為無序的量度,即混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