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性繁殖等於基因組退化嗎?罕見魚類基因組揭示生存「秘訣」

2021-03-01 柳林清風
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11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稱,德國及美國科學家對一種單性繁殖的魚類的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其令人驚嘆的生存狀況。該發現出人意外,因為單性繁殖一直被認為會導致基因組退化。

能夠單性繁殖的火雞

許多物種中都存在單性生殖現象。但理論預測顯示,單性繁殖存在諸多劣勢,比如有害變異逐漸積累導致基因組退化並最終導致物種滅絕。另一個問題是單性生物缺乏通過性繁殖產生的遺傳多樣性,而這對適應新環境非常重要。單性繁殖的生物因此常常被認為是一項生物悖論。

   

目前,單性繁殖的脊椎動物相當罕見。自然界只有約50種單性繁殖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物種。而亞馬遜帆鰭鱸( Poecilia formosa)是最早(於1932年)被發現的全雌性脊椎物種。

   

此次,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和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對亞馬遜帆鰭鱸的基因組進行測序,與他們預計的相反,他們只發現少量有害變異和基因退化,反而觀察到很高的遺傳多樣性。亞馬遜帆鰭鱸的基因組還揭示了和免疫相關的基因的高變異性。

   

研究人員介紹,亞馬遜帆鰭鱸的名稱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女性戰士族,這種魚類是兩種有較遠的親緣關係的有性繁殖物種的雜交種,而它在演化和生態上的「成績」令人驚嘆——亞馬遜帆鰭鱸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可以在大範圍多樣化的棲息地裡繁衍生活。他們表示,可能是遺傳多樣性和多種免疫防禦,讓亞馬遜帆鰭鱸逃離了無性繁殖生物的常見命運——成為病原體的首選攻擊目標。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梁   偉

審校:管晶晶

相關焦點

  • 罕見亞馬遜單性繁殖魚
    )的基因組揭示其令人驚嘆的健康狀況。該發現出人意外,因為單性繁殖一直被認為會導致基因組退化。亞馬遜帆鰭鱸的繁殖示意圖,及其和另外兩種魚的地理起源。Warrenet al.理論預測單性繁殖有諸多劣勢,比如有害變異逐漸積累導致基因組退化並最終導致物種滅絕。另一個問題是單性生物缺乏通過性繁殖產生的遺傳多樣性,而這對適應新環境非常重要。單性繁殖的生物因此常常被認為是一項生物悖論。
  • 單性繁殖也健康—新聞—科學網
    亞馬遜帆鰭鱸是一種無性繁殖的魚類,但擁有良好的基因組健康狀況。
  • 日本研究發現蟑螂單性繁殖的小秘密
    新華社東京3月14日電(記者華義)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日本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3只以上雌蟑螂的話,就可以通過單性繁殖長期維持一個只有雌蟑螂的群體。   北海道大學日前發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 ​日本:蟑螂單性繁殖的小秘密被發現
    蟑螂繁殖能力強眾所周知,可你知道嗎,蟑螂竟能從兩性繁殖切換到單性繁殖。
  • Nat Comm丨馬莉等揭示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由於洞穴獨特的黑暗環境,魚類的生存受到了食物、定位 和繁殖等方面的限制,洞穴魚類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特徵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視覺系統和色素系統退化消失。β-合酶a(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 進化論的觀點:傳統車企難以自拔,皆因陷入「單性繁殖」的怪圈?
    在自然界,有一種奇特的現象:生命起源之初的生物大都是單性繁殖,而現如今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是兩性繁殖。 那麼,大自然為何會從「單性繁殖」逐步演化成「兩性繁殖」? 38億年間,從單核細胞生物發展到具有複雜結構的人類、動物,生命始終在改善或淘汰劣質基因。
  • 陳松林手繪魚類基因圖譜 國內率先建立「魚類精子庫」
    大學畢業後,陳松林便進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從事魚類生殖生理和繁殖技術研究,主要參加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淡水魚類精子冷凍保存技術」的研究。他作為骨幹力量完成了淡水鯉科魚類精液冷凍保存和精子庫建立的課題研究;研製了主要鯉科魚類精子冷凍稀釋液,創新了冷凍保存方法,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魚類精子銀行。
  • 人類的單性繁殖能實現嗎?
    中國有學者以基因剪輯技術,成功使兩隻同性老鼠誕下健康的小老鼠,證明哺乳動物都有可能「單性生殖」。「單性生殖」在自然界其實一直存在,例如個別品種如蜥蜴、鯊魚和蜜蜂等,它們卵子就算沒有受精,仍然可以誕下新生命。但是對於比較高等的哺乳動物,大自然始終要求兩性結合。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哺乳類必須雙性繁殖的呢?這些因素又是否可以被人為推翻呢?
  • Nat Comm丨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責編 | 酶美洞穴魚是指在自然狀態下,其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階段必須在洞穴或地下水體中完成的魚類,缺少洞穴或地下水體環境,其生活史不能正常完成。由於洞穴獨特的黑暗環境,魚類的生存受到了食物、定位 和繁殖等方面的限制,洞穴魚類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特徵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視覺系統和色素系統退化消失。
  • 中國洞穴魚類金線䰾全基因組成功解譯
    該研究主要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楊君興研究員團隊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石瓊教授團隊共同合作完成。  洞穴生物是地球上最為神秘的生物類群之一,它們長期生活於黑暗無光的洞穴深處,由於難於接近而不被人類熟知,但洞穴生物卻是研究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生存適應的絕佳素材。中國西南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區之一,這裡既有風光旖旎的地面風光,更有神秘莫測的地下景致。
  • 無性繁殖如此簡單,為什麼動物還會選擇交配繁衍
    無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細胞,不需要經過受精過程,直接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無性繁殖在生物界中較普遍,有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營養體繁殖等多種形式,但是在動物界比較罕見,一般都是出現在比較原始的原生動物和少部分節肢動物以及脊椎動物上。
  • Nat Genet:破譯首個比目魚基因組 揭秘性染色體起源及底棲適應機制
    近日,迄今為止世界上首個比目魚基因組——半滑舌鰨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在青島宣布完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松林表示,這是世界上首個測序完成的比目魚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鮃鰈魚類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
  • 殘酷的「用進廢退」規律,這種魚長期生存在黑暗中,眼睛都退化了
    「我們知道控制眼睛退化的基因散布在墨西哥穴居盲魚的基因組中,」生物學教授威廉·傑弗裡(William Jeffery)說,可能有10到20個不同的基因參與其中,這是他們第一次能夠確定一個特定的基因並展示其作用機制。
  •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卵生和胎生兩種。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等的有鱗類爬行動物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至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2/3。但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遺傳機制研究尚屬空白。
  • 雌鯊魚單性繁殖生多子 日本水族館找來專家解密
    (此次發現的單性繁殖小鯊魚。圖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25日報導,魚津水族館於24日宣布,已確認該館雌鯊魚在未與雄鯊交配的情況下、依靠單性繁殖生下了小鯊魚。由於這些小鯊魚是在僅有雌性鯊魚的水箱中誕生的,為此,水族館還找到了分子生態學專家——日本東海大學副教授野原健司來解開這一謎團。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世界首個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3月18日,中山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這是中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圖譜的建立,對建立魚類性別控制的生物技術途徑和揭示整個脊椎動物性別決定機制的形成及進化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 動物基因組印跡起源於最低等脊椎動物
    其主要從事脊椎動物胚胎早期發育的基因表達調控研究。採用金魚和斑馬魚人工雌核發育單倍體系統,通過對表達活性不同的單等位基因的分析,研究脊椎動物發育過程中組織特異性和等位基因特異性甲基化式樣如何在基因組上建立,以及單等位基因表達和二倍體依賴型發育模式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以回答發育過程中基因組整體水平上的基因選擇性表達表達時空秩序這一發育生物學的核心問題。曾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我國率先繪出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浩然表示,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石斑魚類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石斑魚屬(Epinephelus),為暖水性礁棲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8期:再不保護魚類基因庫 我們將無魚可吃
    著名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表示,魚類在人工養殖時,必須不斷補充野生的魚卵資源進行繁殖飼養,而長江魚是四大家魚不可或缺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