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net:破譯首個比目魚基因組 揭秘性染色體起源及底棲適應機制

2020-12-08 生物谷

近日,迄今為止世界上首個比目魚基因組——半滑舌鰨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在青島宣布完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松林表示,這是世界上首個測序完成的比目魚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鮃鰈魚類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在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國家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等項目的支持下,陳松林聯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成功破譯了該圖譜,這是國內完成的第一個魚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該研究成果以Article形式於2014年2月2日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

半滑舌鰨是中國特有的名貴經濟海水魚類,屬於近海溫水性底層魚類。脊椎動物性染色體的起源和進化一直是生物學界的研究熱點,半滑舌鰨性染色體分化程度大,雌雄表型差異顯著,成為研究脊椎動物性染色體進化和表型分化的理想模型。

研究中,科研人員對半滑舌鰨雌雄魚分別進行高深度全基因組從頭測序、組裝和分析,發現半滑舌鰨性染色體進化十分快速。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還發現半滑舌鰨的性染色體並不和已知性染色體的魚類共祖先,而是和雞的ZW染色體共起源,揭示半滑舌鰨和雞性染色體的趨同進化現象。特別是發現半滑舌鰨dmrt1基因是Z染色體連鎖、雄性特異表達、精巢發育必不可少的關鍵基因,表現出性別決定基因的特性。

眾所周知,半滑舌鰨雄性個體小、生長慢、且繁殖比例高,嚴重影響了漁民養殖的積極性,限制了苗種推廣及養殖產業的發展。該研究通過半滑舌鰨雌、雄魚全基因組測序及比對分析篩選到性別特異微衛星標記,發現普通養殖群體中的生理雌魚比例僅為10-30%;揭示了偽雄魚Z染色體上的性別調控基因的甲基化可以遺傳給後代;揭示了半滑舌鰨偽雄魚後代更容易變成偽雄魚;發現了偽雄魚W精子難以成活是導致ZW雌魚和ZW偽雄魚交配後代中沒有WW超雌魚的奧秘,為半滑舌鰨性別控制和高雌性苗種研製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手段。

此外,科研人員從基因組和轉錄組水平出發,發現半滑舌鰨變態發育前後差異基因富集於底棲適應性相關性狀,篩選到可能與變態發育相關的15個正選擇基因;發現半滑舌鰨表現出對底棲生活的適應性和明顯的視覺退化現象。研究揭示了半滑舌鰨底棲生活階段視覺退化後可能通過強大的側線器官以及特異的感覺器官-乳頭狀突起進行彌補的分子機制。

陳松林表示,該圖譜對解析鮃鰈魚類性別決定、生長、生殖發育、免疫抗病、變態、生態適應等重要性狀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且為其他脊椎動物性染色體進化和性別決定機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同時也為半滑舌鰨性別控制、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的建立以及高產高雌和抗病良種培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Genetics     doi:10.1038/ng.2890

Whole-genome sequence of a flatfish provides insights into ZW sex chromosome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to a benthic lifestyle

Songlin Chen,  Guojie Zhang,  Changwei Shao,  Quanfei Huang,  Geng Liu,  Pei Zhang,  Wentao Song,  Na An,  Domitille Chalopin,  Jean-Nicolas Volff,  Yunhan Hong,  Qiye Li,  Zhenxia Sha, Heling Zhou,  Mingshu Xie,  Qiulin Yu,  Yang Liu,  Hui Xiang,  Na Wang,  Kui Wu,  Changgeng Yang,  Qian Zhou,  Xiaolin Liao,  Linfeng Yang,  Qiaomu Hu  et al.

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 by W and Z chromosomes has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in different groups of organism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sex chromosomes and the plasticity of sex-determination mechanisms, we sequenced the whole genomes of a male (ZZ) and a female (ZW) half-smooth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In addition to insights into adaptation to a benthic lifestyle, we find that the sex chromosomes of these fish are derived from the same ancestral vertebrate protochromosome as the avian W and Z chromosomes. Notably, the same gene on the Z chromosome, dmrt1, which is the male-determining gene in birds, showed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feature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a similar function in tongue sole.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vely young tongue sole sex chromosomes with those of mammals and birds identified event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sex-chromosome evolution. Pertinent to the current debate about heterogametic sex-chromosome decay, we find that massive gene loss occurred in the wake of sex-chromosome 'birth'.

相關焦點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20日半島記者獲悉,黃海水產研究所完成國際首個蚶科基因組參考圖譜。在不久之前,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該研究利用第二、三代測序和Hi-C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構建了國際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蚶科動物基因組參考圖譜。研究揭示魁蚶基因組大小為885 Mb,Scaffold N50達到45 Mb,利用Hi-C技術成功將99.35%的組裝序列掛載到染色體上,經進一步分析發現魁蚶基因組中重複序列高達408 Mb,佔基因組總長的46%。
  • 人類染色體全部破譯
    在人體全部22對常染色體中,1號染色體包含基因數量最多,塊頭最大。其基因數目多達3141個,是平均水平的兩倍,共有超過2.23億個鹼基對,破譯難度也最大。  一個由150名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歷時10年,才完成了1號染色體的測序工作。  先前,科學家不止一次宣布該計劃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而是人類基因組草圖。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陳松林研究員主導繪製褐牙鮃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揭示比目魚變態發育...
    陳松林研究員主導繪製褐牙鮃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揭示比目魚變態發育的分子機制2016-12-09 11:04:該論文完成了褐牙鮃全基因組解析並揭示了光傳導通路調控變態過程眼睛移動和體色左右不對稱建立的機制。
  • 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原標題: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芳 通訊員/劉旭林)3日,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和深圳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了高山倭蛙基因組,這是迄今為止破譯的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也是目前破譯的第二個兩棲動物的基因組,為兩棲動物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
  • 科學家破譯最後一個染色體 人體生命被完全解密
    科學家們認為,成功破譯1號染色體將為研究和治療癌症、帕金森氏症和老年痴呆症等350餘種疾病提供指引。  一個染色體測序十年功  在人體全部22對常染色體中,1號染色體包含基因數量最多,塊頭最大。其基因數目多達3141個,是平均水平的兩倍,共有超過2.23億個鹼基對,破譯難度也最大。
  • 人類基因組X染色體被無死角解碼
    NHGRI主任、醫學博士埃裡克·格林說:「這項成就開啟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新紀元。」耗資30億美元、於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經過十年努力,在2000年繪製出首個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這是有史以來最準確、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基因組序列。但是,承載人類遺傳密碼的「密卷」並未被百分之百地破譯,仍然存在大量未知的缺口。這些缺口為什麼遲遲不能補上?
  • 福建農林大學等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因異源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基因組大、結構複雜,研究難度大;花生的基礎生物學研究、重要基因精細定位與功能鑑定、花生分子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落後,長期影響了產業發展。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Nature Comm |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該基因組大小為14.71Gb,注釋了118,078個高可信度蛋白編碼基因。
  • 宋衛寧教授團隊承擔並完成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中7DL...
    8月17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發題為「Shifting the limits in wheat research and breeding using a fully annotated reference genome」的研究論文,標誌著世界上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完成
  • Nat Genet:重磅!繪製出首張兒童癌症環狀DNA圖譜 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夏洛蒂—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附屬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或會促進兒童癌症的發生,文章中,研究人員繪製出了首個兒童癌症環狀DNA精細化圖譜,有望揭示兒童患癌的原因並開發新型的治療策略。
  • 英國科學家破譯了人類第6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
    英國科學家破譯了人類第6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6號染色體的遺傳密碼,其中包含的基因對人體免疫系統至關重要。  蒙戈爾說,6號染色體是迄今為止科學家破譯的最大、包含基因最多的染色體。研究人員對超過1.66億個鹼基對進行了測序和分析,現已發現2190個基因結構,其中1557個為功能基因,約佔人類基因總數的6%,從中還識別出約130個可導致人類某些疾病的基因。英國科學家的報告發表在23日提前出版的《自然》雜誌上。6號染色體上包括了導致遺傳性血色素沉著病、帕金森氏症、癲癇等疾病的基因。
  •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南極衣藻基因組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綠藻基因組,其基因數目也是綠藻基因組中最多的,共編碼19870個基因。基因組結構分析發現重複序列佔其基因組序列的63.78%,重複序列含量為已發表綠藻基因組中最高。轉座元件(TE)是基因組重複序列的主要組成部分,佔整個基因組序列的40.67%。分析表明南極衣藻的反轉錄轉座子發生了明顯的擴張,是造成其基因組增大的主要原因。
  • 染色體證實與黑猩猩同源 人類基因序列破譯完成
    袁婷 據法制晚報報導,近日,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宣布,對人類第2號、第4號染色體的詳細破譯工作完成。「這不僅標誌著人類基因組項目的分析、測序工作已全部完成,也是人類基因研究的重大突破。」日前,中國科學院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董偉博士對記者說。
  • 法國科學家破譯草履蟲基因組
    新華社電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日前宣布,法國科學家成功破譯了草履蟲的基因組,這一成果對研究生物進化將會有所幫助。 法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草履蟲基因組含有約4萬個基因,遠遠多於人類基因組的25萬個基因。科學家分析說,草履蟲基因組之所以擁有如此眾多的基因,原因在於整個基因組經過了至少3次複製。
  • 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從全基因組層面證實條石鯛雄魚存在染色體融合現象,解決了雄魚異型染色體Y融合起源問題,為魚類異型染色融合演化及性別決定機制解析奠定了重要基礎。條石鯛隸屬於石鯛科,該科包含7個種,其中條石鯛和斑石鯛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其它5種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海域。
  • 福建農大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世界頂尖!
    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項研究主要依託福建農林大學,聯合ICRISAT、武漢未來組生物科學研究院、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人類基因組計劃
    其宗旨在於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研究人類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策略、思想與技術,構成了生命科學領域新的學科——基因組學,可以用於研究微生物、植物及其他動物。
  • Nature:華大等機構揭示鴨嘴獸多條性染色體和卵生之謎
    近日,華大與浙江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聯合公布了單孔目基因組的研究成果,並首次通過全基因組的數據研究了單孔目多對性染色體以及哺乳動物部分性狀的演化過程,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