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2020-07-03 BioArt植物

Current Biology | 南京師範大學鍾伯堅研究組揭示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

來源:CB BioArt植物

製版:光明

2020年7月2日,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繆錦來研究員課題組在Current Biology發表了題為Adaptation to Extreme Antarctic Environments Revealed by the Genome of a Sea Ice Green Alga 的研究論文,對南極海冰生態系統特有的南極衣藻進行了基因組適應性進化研究,揭示了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南極海冰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之一,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綠藻和硅藻是海冰生態群體的重要生產者,共同形成了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生態系統。近年來關於生物適應南極極端環境的基因組研究主要側重於南極硅藻、南極鱗蝦和南極魚等,目前尚未報導關於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適應性進化的研究。


該研究關注的南極衣藻是一種典型的嗜冷綠藻,它生活在南極海冰中,經歷了季節性的海冰凍融循環,在海冰形成時被困於海冰或海冰「鹽囊」中,需要承受極端低溫,劇烈的鹽度改變和光照波動等環境脅迫。南極衣藻演化出了一系列的適應性改變,出色地適應了極地海冰中複雜的極端環境,有望成為極端環境適應性進化的模式綠藻。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圖1. 南極衣藻形態及基因組特徵


該研究利用三代PacBio測序、二代Illumina測序、10× Genomics和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獲得了南極衣藻高質量的全基因組序列,其基因組總長度為541.86Mb(Scaffold N50達到19.23Mb)。南極衣藻基因組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綠藻基因組,其基因數目也是綠藻基因組中最多的,共編碼19870個基因。基因組結構分析發現重複序列佔其基因組序列的63.78%,重複序列含量為已發表綠藻基因組中最高。轉座元件(TE)是基因組重複序列的主要組成部分,佔整個基因組序列的40.67%。分析表明南極衣藻的反轉錄轉座子發生了明顯的擴張,是造成其基因組增大的主要原因。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圖2. 南極衣藻的分化時間及水平基因轉移事件


該研究估算了南極衣藻的分化時間大約為34個百萬年,與德雷克海峽開放導致南極極端低溫形成的時期一致,推測南極衣藻的起源與南極極端低溫的形成有關。研究發現,南極衣藻通過水平基因轉移的方式獲得了冰結合蛋白,該蛋白可以與小的冰晶結合,具有抑制冰結晶和生長的功能。通過進一步的功能實驗證實了南極衣藻中的冰結合蛋白具有提高生物抗凍能力的作用。因此,推測冰結合蛋白的獲得對南極衣藻避免冰凍損傷和適應海冰中極端低溫的環境十分重要。


南極衣藻基因組中參與低溫、高鹽和強紫外輻射響應的基因家族發生了顯著擴張,相較於其它喜溫綠藻具有較多的基因拷貝(如參與不飽和脂肪酸代謝、抗氧化系統、離子穩態和DNA損傷修復等通路的基因),推測可能與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有關。不同極端環境脅迫下南極衣藻轉錄組比較分析發現,這些經歷擴張的基因在脅迫下呈現顯著上調,表明發生擴張的基因同時也能在轉錄水平積極響應環境脅迫。生理生化分析發現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脯氨酸的含量在脅迫環境下都顯著升高,與經歷擴張和上調的基因家族所在的通路一致,推測這些與脅迫相關通路的改變是南極衣藻適應南極極端環境的策略。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圖3. 南極衣藻適應多種非生物脅迫的策略


該研究首次破譯了南極嗜冷綠藻的基因組,發現基因組中反轉錄轉座子發生了明顯的擴張,可能與南極極端環境的適應有關。通過比較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挖掘了南極衣藻適應南極複雜環境的基因與通路,揭示了低等植物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對於揭示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的演化歷程,以及深入理解植物對極端環境適應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南京師範大學鍾伯堅教授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繆錦來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張振華、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曲長鳳、北京諾禾致源科技有限公司張凱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何英英、北京諾禾致源科技有限公司趙星和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楊凌霄為並列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6.029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破譯南極衣藻的基因組
    ,揭示了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  △南極衣藻的形態特徵、基因組特徵與基因家族擴張分析該研究首次破譯了南極衣藻的基因組,其基因組總長度為541.86Mb,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綠藻基因組;編碼19870個基因,在綠藻基因組中編碼基因最多;基因組中反轉錄轉座子發生了明顯擴張,這是造成其基因組增大的主要原因。
  • 研究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水生所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5:19:51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ichael Melkonian與深圳華大基因Gane Ka-Shu Wong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陸地雙星綠藻基因組為陸地植物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項目取得系列成果
    極端環境微生物是生命的奇蹟,它們蘊涵著生命進化歷程的豐富信息,代表著生命對於環境的極限適應能力,界定了生物圈的「邊界」,是生物遺傳和功能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寶藏。研究極端環境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點及適應機理,對於揭示生物起源的奧秘和發展的規律、闡明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和動力、認識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與地球化學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大大促進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在生物技術產業中的利用。
  • 智利科學家在南極發現大量「強悍」微生物
    研究微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機制,有助於開發防輻射化妝品、生物製藥等領域的新技術。 該科考是智利南極研究所的研究活動,由南極生物資源組織生物科學基金會負責人、生物化學家珍妮·布萊梅領導,集中研究南雪特蘭群島極端環境下的微生物。科考隊發現了許多嗜冷菌、嗜鹽菌、嗜酸菌和嗜鹼菌。
  • 南極古老的嗜鹽古細菌或可揭示病毒起源
    英國《自然·微生物學》近日報告,南極一種非常古老獨特的細菌haloarchaea(嗜鹽古細菌),或許能揭示病毒起源的奧秘。嗜鹽古細菌是從南極一個非常鹹的湖泊中分離出來的,其體內蛋白質的新變化能夠使它們同時生活在低溫和高鹽的環境中(因為高鹽條件下,水的冰點可以降到很低)。
  • 地球上的極端生命:6種極端環境下的頑強生物
    能在巖石中生存的細菌到能承受巨大的熱、冷和輻射的微生物,生命可以採取一些極端的形式。這些有進取心的生物不僅揭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彈性,還揭示了宇宙其他地方生命的可能性。這裡有一些特別令人驚奇的所謂極端微生物的例子。
  • 細菌百態其三嗜熱嗜冷菌
    但是,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中,仍然有一些生命力極強的嗜熱微生物存在,這些微生物產生的色素使得溫泉成為黃石公園一道獨特的美景。黃石公園溫泉中最著名的微生物就是水生棲熱菌。這些生活在黃石國家公園溫泉的原住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十億年。幾年前,美宇航局科學家表示,可以通過對這些微生物的化石以及演變的研究,描繪出一張地球生命的演受圍,並了解在這期間地球氣候的變化。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西藏大學提出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制「新假說」
    資料圖 圖片來自網絡近日,西藏大學在「藏族人群對高原低氧生理適應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揭示了藏族人群血液一氧化氮(NO)在高原低氧環境中的鈍化調節機制。這種高原適應是一種複雜的生理性狀,各種與氧吸收、氧運輸,氧代謝相關的器官都參與其中。其中,一氧化氮是重要的血管舒張因子,在心血管和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西方學者十年前通過比較高原藏族與平原人群之間的血液一氧化氮濃度,發現高原藏族血液一氧化氮水平要比平原人群高出10倍以上,因此,國際生理學和高山醫學界一直認為一氧化氮升高可能是藏族特有的對高原低氧環境的生理適應特徵。
  • FM:中國農大羅永康採用TMT-蛋白質組學分析殼寡糖對魚源性嗜冷假單胞菌的抗菌機制
    嗜冷假單胞菌為白鰱魚中的特定腐敗細菌(SSOs),可能導致蛋白質降解並產生總揮發性鹼性氮(TVB-N),腐胺和強氨。貨架期的減少導致了魚類產業的巨大經濟損失。因此,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抗嗜冷假單胞菌抗菌劑是延長壽命和保持白鰱魚高品質的極好方法。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全基因組及轉錄組研究揭示開心果的環境適應以及馴化機制 | Genome...
  • 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條斑紫菜基因組揭示潮間帶環境下多樣性的碳獲取機制
  • 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被揭示
    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是什麼樣的,是揭示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保持繁衍能力的關鍵科學問題,但目前國際研究較薄弱。為此,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馬紅媛與澳大利亞和美國多家單位的專家合作開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
  • 極端微生物:將生物學帶入新領域-光明日報-光明網
    美國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正在試圖通過基因工程可「創造」出適應極端環境的微生物。我國科學家也在研究極端微生物,他們認為,極端微生物的生命策略和適應環境的多樣性或許早已解決了科學家今天仍在尋找答案的那些問題。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測序平臺,對一隻雄性川金絲猴 (R. roxellana)(疣猴亞科,仰鼻猴屬Rhinopithecus)進行了de novo測序(測序深度達到146×)以及同屬的滇金絲猴 (R. bieti)、黔金絲猴 (R. brelichi)和緬甸金絲猴 (R. strykeri)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各30×左右),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結合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植食性適應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