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極端生命:6種極端環境下的頑強生物

2020-12-05 錚材實聊

能在巖石中生存的細菌到能承受巨大的熱、冷和輻射的微生物,生命可以採取一些極端的形式。這些有進取心的生物不僅揭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彈性,還揭示了宇宙其他地方生命的可能性。這裡有一些特別令人驚奇的所謂極端微生物的例子。

No.1 缺水

圖源:網絡

一些有機體,比如2010年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杜納利埃拉藻類,可以靠很少的水繁衍生息。儘管它們生活在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但它們在蜘蛛網上生長,以利用露水,露水是在早晨凝結在蜘蛛網上的少量空氣水分。

No.2 酷熱

圖源:網絡

超嗜熱菌是在極端炎熱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的物種。例如,在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溫泉中發現了阿基菲(Aquifex)屬細菌,那裡的溫度可以達到205華氏度(96攝氏度)。

No.3 低能量

圖源:網絡

一個極端的物種,熱球菌微生物,能靠這麼少的能量生存,直到現在,它所使用的化學反應被認為無法維持生命。這些生物被發現生活在深海熱液噴口附近,那裡的超熱水從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的地殼中滲出。除了節約能源外,這些微生物還可以在對大多數生物來說過於炎熱的極端溫度下生存。

No.4 極鹹

圖源:網絡

耐鹽的「嗜鹽」微生物能夠承受會使大多數生命枯萎的鹽濃度。其中一個例子是細菌鹽細菌,它已經進化成生活在比海水含鹽量高10倍的環境中,例如加利福尼亞歐文斯湖的鹹湖底。

No.4 極寒

在極地冰層、冰川和深海中發現的一些被稱為嗜冷菌的微生物,可以抵禦5華氏度(零下15攝氏度)的低溫。它們主要由細菌、真菌和藻類組成,含有適應低溫功能的酶。例如,在冰凍的北極和南極海洋以及西伯利亞冰層下都發現了它們。

圖源:網絡

No.4 防輻射

其他極端物種通過承受強烈的輻射來證明他們的勇氣。例如,耐輻射球菌能在15000灰色的輻射劑量下存活,其中10灰色會殺死一個人,而殺死一隻蟑螂需要1000灰色。事實上,這個物種在許多方面都是典型的,包括耐寒、脫水、真空和耐酸的能力。《金氏世界紀錄大全》將耐輻射菌列為世界上最硬的細菌。

圖源:網絡

No.5 在堅硬的巖石處

內生巖是生活在巖石或其他被認為不可滲透的地方的有機體,如動物殼的裂縫或礦物顆粒之間的孔隙。這些物種被發現在地球表面以下2英裡(3公裡)處,可能生活得更深。這些深度的水是稀缺的,但一些研究表明它們以周圍的鐵、鉀或硫為食。雖然他們選擇的住所有一些限制,但它也提供了抵禦強風和太陽輻射的保護。

圖源:網絡

No.6 無氧

這種新發現的生物,一種蘿莉屬植物,被鑑定為一種未記錄的刺毛草屬植物。這種生物有特殊的細胞器,因此它可以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生存。刻度杆為50微米。

那麼問題來了,你在這些地方能活多久?

相關焦點

  • 地球上最強的六種「極端生命」!
    地球上最強的六種「極端生命」!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總是不斷帶給我們驚喜,科學家們發現,生命可以在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各種極端環境中生存,在地球上一些條件最嚴酷的地方,仍然生存著一些不可思議的「極端生命」!燈塔水母地球上唯一的"不死生物"燈塔水母是一種小型水母。身體呈鍾型,直徑約4-5毫米,身體透明,能夠看見紅色的消化系統,狀如燈塔,因而得名。燈塔水母胃巨大且呈現出鮮豔的紅色,橫斷面為十字型。在地球的所有生命中,有一種東西是任何種類的生命都無法逃脫的,那就是死亡。燈塔水母性成熟之後卻可以「返老還童」,重新回到幼蟲狀態,然後繼續成長開始另一次生命歷程。
  • 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生物
    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生物世界上很多極端環境,對人而言遠遠達不到生存的標準,但世界上同那存在很多生物可以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下面讓我們細數這些生命適應力極強的生物。跳蛛站在世界屋脊的肩上,誰能說它個小?喜馬拉雅跳蛛顧名思義,蛛是生活在喜馬拉雅山上的蜘蛛。它們和一般跳蛛一樣,體長多數不超過15毫米。但是,這種渺小的生物永久的生活在了海拔67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
  • 外星生命或與地球極端環境微生物相似
    科學家認為尋找外星人的關鍵在於對地球生命的研究,尤其是那些處於極端環境中的生物。具有智慧的外星人可能距離我們非常遙遠而無法聯繫,但一些低級的外星生物被認為是非常有可能存在於我們附近,並有望被人類所發現,目前太陽系中就有這樣的天體存在,比如木衛二、火星等。
  • 不可不知的全球六種最極端生物(組圖)
    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總是不斷帶給我們驚喜,科學家們發現,生命可以在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各種極端環境中生存,在地球上一些條件最嚴酷的地方,仍然生存著一些不可思議的「極端生命」!
  • 探尋地球上的極端生命:高壓蒸煮10小時仍存活
    北京時間6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試圖在周圍的星球上及太陽系內尋找能夠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在努力研究地球上生命的極端形態,希望發現能夠在其他星球的惡劣環境下存活的地球生命。
  • 《地球脈動》:令人敬畏的極地生命力,頑強與脆弱並存於極端環境
    記錄地球,記錄自然,詮釋生命的意義,《地球脈動》無疑是最成功的紀錄片之一。該片是大衛·艾登堡執導,由英國廣播公司經過長達五年的製作,是BBC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也是第一部以高清晰度拍攝的自然紀錄片系列。紀錄片以恢弘的場面,真實的記錄,以及鮮為人知的自然奧秘。
  • 令人佩服的頑強生命力,極端海洋環境下的十大物種!
    廣闊無垠的海洋孕育了無數的生命,其中不乏奇特怪異的生物。
  • 35億年前地球白天只有6小時,它們在極端環境下存活下來至今
    那時的大陸板塊還在漂移,晝長只有6個小時,因為那時地球自轉的速度比現在快得多。當時的地球火山遍布,滿目蒼痍,毫無生機!然而在深海之下,生命開始揭開序幕!最新的理論指出,從水下的火山山槽裡噴發出的化學物質在海底固化,堆積成塔狀。為最初的細胞產生提供了溫床,其中的一些開始汲取陽光中的能量,就跟現在的植物一樣,並且開始集群。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相當久遠。
  • 地球最頑強生物是水熊蟲?這種只有雌性的生物,DNA粉碎了也能活
    水熊蟲,被譽為地球上生命最頑強的生物。體型僅0.5mm左右、8隻腳的它可以在很多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比如從絕對零度的零下272℃,到115℃高溫;或者直接暴露在超高輻射下、泡在有毒的有機溶劑中;或在博物館的乾苔蘚樣本中休眠120年或脫水休眠10年,對它而言都不是問題。而且水熊蟲目前還是地球上唯一已知能在外太空存活的動物。
  • 生命的頑強超乎想像,藍細菌在沒有水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
    耐極端乾旱的藍細菌剛剛過去的五一節,北京氣溫就達到了歷史同期最高 - 36℃,即使沒到夏季最高氣溫,這樣的溫度足以讓絕大多數人感到難以忍受。在地球的另一些地方,生活著許多生物,它們能夠輕鬆忍受極端環境,比如能夠在130℃和-200℃溫度下、在pH值接近0和13.5的強酸和強鹼環境下、在鹽濃度達到30%下、在1100個大氣壓下、在地球重力40萬倍下生存。這些生物叫做嗜極生物(Extremophile),或者嗜極端菌。與此相對的,在較為溫和的環境中生活的生物,可稱為中溫生物(Mesophile)。
  • 科學網—極端微生物:不可估量的資源
    這株名為「菌株121」的古菌,也是當時已知最為耐熱的生命。 如今,微生物承受的溫度極限將進一步刷新。科學家發現,同樣來自深海熱溢區的另一株極端嗜熱甲烷古菌「菌株116」,在20MPa高壓條件下,其生長的溫度極限可由原來的116℃提升至122℃。 惡劣環境為何能成為極端微生物的最佳棲息地?它們到底具有怎樣特殊的生命形式?
  •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項目取得系列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鄧子新、趙進東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杜生明、一處處長閆章才應邀參加報告會。微生物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譚華榮研究員致歡迎詞,並與項目負責人黃力研究員共同主持了報告會。    極端環境微生物是生命的奇蹟,它們蘊涵著生命進化歷程的豐富信息,代表著生命對於環境的極限適應能力,界定了生物圈的「邊界」,是生物遺傳和功能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寶藏。
  • 地球最強水熊蟲,極端環境下它也能活,有哪些辦法能滅掉它?
    導讀:地球最強水熊蟲,極端環境下它也能活,有哪些辦法能滅掉它?最近看劇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了這麼一種生物,那就是水熊蟲,號稱地球最強,是人類目前已知的最強悍的動物,那麼它究竟厲害都什麼程度呢?可以說它甚至能夠活到太陽燃燒殆盡的那一天。
  • 世界上生命力最頑強的生物
    緩步動物通常只能長到1毫米左右長,但這種微小的生物可以抵禦世界上最惡劣的生存條件,或者更極端的生存環境。1777年,德國動物學家 Johann August Ephraim Goeze首次發現這種微小的水生生物。由於它們行走的方式形似熊的步態,他將它們命名為kleiner Wasserbr (「小水熊蟲」)。
  • 地球環境極端化,形勢真要不可逆了?這6個臨界點或是救命稻草
    地球環境極端化,形勢真要不可逆了?這6個臨界點或是救命稻草!在人類看來,地球似乎有無窮無盡的能量,怎麼用都用不完。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地球也有崩潰的時候,其實每個人在2020年都深有感觸,地球環境不像以前那麼好了,生命轉瞬即逝,氣候崩潰的猝不及防,多個地區迎來有史以來的最高溫。人類被迫呆在空調房中,一些貧苦地區的人要面臨熱死的危險。
  • 科學家發現地球極端微生物!太陽系其他星球曾經可能存在生命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了所謂的極端微生物——一種能夠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生命形式——的許多實例。深埋在南極冰川下的寒冷的湖泊、地中海的黑暗、缺氧和富鹽的海床,加利福尼亞州莫諾湖的富礦和超鹼性的環境,甚至是遠在地殼之下的富含氫的黑暗火山中。
  • 完美的生物載體:極端微生物編入信息永久存續
    由1和0組成的數字信息可以被對應到由四種DNA核酸組成的序列上,然後被整合併插入到細胞中。這之後科學家只要對DNA進行測序,便可讀取其中編錄的指示信息。 戴維斯目前正在把排名前五萬的維基百科頁面編入蘋果基因中,以期創造一棵永恆的「知識樹」。他還與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團隊合作,將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蛋白質的基因序列發往了地球附近的恆星。
  • 宇宙中可能有極端的生命形式
    雖然我們一直在找其特徵與地球類似的行星,但新的研究表明,生命可能和地球非常不同的情況下存在。我們一般談論可以居住的行星,都是指的哪裡有液態水的星球。帕薩迪納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說。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外行星都在軌道上旋轉,就像地球一樣,它離恆星的距離很近。科學家們發現,許多行星都有大量的橢圓形軌道,並在一個居住地進行。它們是寒冷的世界,在漫長的寒冷的冬天中加熱。雖然這些行星的條件與地球不同,但它仍然有可能存在生命。
  • 6種極端氣候或襲擊全球,200名科學家聯合預警:地球或將崩潰
    最近,地球上發生的一系列災難讓人類措手不及,從去年的大乾旱、亞馬孫雨林大火、澳大利亞大火、印尼的火山爆發,一直到今年的病毒肆虐,這一系類的災難讓很多人類開始警覺
  • 極端微生物:將生物學帶入新領域-光明日報-光明網
    極端微生物根據生存環境不同可分為嗜熱、嗜冷、嗜酸、嗜鹼、嗜鹽、嗜壓以及抗輻射、耐乾燥、抗高濃度金屬離子和極端厭氧的微生物等類群,它們構成了地球生命形式的獨特風景線,它們在細胞構造、生命活動和種系進化上的突出特性,以及存在的原理與意義,為更好地認知生命現象、發展生物技術提供了寶貴的知識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