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頑強超乎想像,藍細菌在沒有水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

2021-01-15 孜然實驗室

耐極端乾旱的藍細菌

剛剛過去的五一節,北京氣溫就達到了歷史同期最高 - 36℃,即使沒到夏季最高氣溫,這樣的溫度足以讓絕大多數人感到難以忍受。

在地球的另一些地方,生活著許多生物,它們能夠輕鬆忍受極端環境,比如能夠在130℃和-200℃溫度下、在pH值接近0和13.5的強酸和強鹼環境下、在鹽濃度達到30%下、在1100個大氣壓下、在地球重力40萬倍下生存。

這些生物叫做嗜極生物(Extremophile),或者嗜極端菌。與此相對的,在較為溫和的環境中生活的生物,可稱為中溫生物(Mesophile)。「極端」環境的定義是以人類為中心的,而對這些生物本身而言,這些環境卻是很普通的。

比如嗜熱生物:

最初於1960年代在美國黃石公園的熱泉中發現。此後,又發現了50種以上。一些超嗜熱生物需要至少90°C的高溫才能夠存活。2003年在太平洋海面以下2400多米的深海熱噴口附近發現的一株古細菌「菌株121」甚至能在和滅菌鍋相同的溫度,即121°C下,24個小時內,細胞數目加倍。

嗜熱菌使黃石國家公園的大稜鏡溫泉產生明亮的色彩

最近發現的一種耐旱細菌甚至能夠在完全沒有水的情況下生存。

科學家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採集的天然石膏礦樣品中發現無水石膏和藍細菌的濃度具有一致性,這引發了他們繼續研究的興趣。

阿塔卡馬沙漠的天然石膏礦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創造了完全乾燥的環境,對藍細菌進行觀察。

結果發現藍細菌可以從巖石中提取結晶水,引發二水石膏(CaSO4·2H2O)到無水石膏(CaSO4)的相變。在自然環境下,獲得無水石膏需要將二水石膏在400°C下煅燒。

藍細菌通過排洩出有機酸在二水石膏晶體表面產生了一層薄的生物膜,膜使二水石膏溶解同時釋放出液態水,通過再沉澱生成新的無水石膏晶體。

實驗室中的石膏礦

研究表明微生物在極端乾旱的條件下從礦物中獲得了寶貴的水,這是一種了不起的生存策略,同時也告訴我們在許多極端的環境下 - 比如火星乾燥的表面 - 也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

相關焦點

  • 它是大自然的寵兒,誕生於5億年前,有著超乎想像的頑強生命力
    在地球的生物界裡,很多生命的生命力都是非常頑強的,可以在一些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生存。要說起生命界裡哪一類生命的生命力最頑強,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這種打不死的小強。它是大自然的寵兒,誕生於5億年前,有著超乎想像的頑強生命力。這種生命就是水熊蟲,可能不少人都沒有聽說過它的名字。
  • 在太空中頑強生存3年的「超級細菌」
    只要團結一致「抱成團」,某些頑強的細菌在外太空待上3年也能存活下來。這一結論來自一項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實驗。科學家們把抗輻射奇異球菌送上太空,在空間站外部進行相關研究以檢驗其生存能力。三年後,在厚度超過0.5毫米的團塊中,研究者驚喜的發現了仍然存活的細菌。在這些菌落團塊中,雖然外層的細菌已經被太空輻射的紫外線殺死破壞,但這恰好可能為內部的健康細菌提供了保護,菌落內部的細菌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任然得以存活。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繼續繁殖。
  • 被封存500萬年的洞穴,科學家發現「異星世界」,仍然存在生命
    生命有很多的奧秘,生命的頑強也一直在刷新著人類的認知,以前我們普遍覺得,生命想要存在或者生存,就需要一些非常必要的條件,而且缺一不可。例如食物來源、水、氧氣。這是地球上現存動物的必需品,如果沒有食物短短的三周時間,或者沒有空氣短短的3分鐘,沒有水短短的3天,都能讓生命處在非常危險的境地。
  • 地球上的極端生命:6種極端環境下的頑強生物
    能在巖石中生存的細菌到能承受巨大的熱、冷和輻射的微生物,生命可以採取一些極端的形式。這些有進取心的生物不僅揭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彈性,還揭示了宇宙其他地方生命的可能性。這裡有一些特別令人驚奇的所謂極端微生物的例子。
  • 35億年前地球白天只有6小時,它們在極端環境下存活下來至今
    生命的進程如同一顆枝蔓繁雜的大樹,而所有衍化至今的各式各樣的物種在遠古時代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界的五大家族在早期就已明顯區分開來,細菌,類似變形蟲一樣的原生生物,菌類生物,植物,還有動物。但最神奇的問題莫過於它們最早出現於何時,如何出現的?
  • 活在沙漠裡的沙漠魚,沒水也能夠頑強生存
    活在沙漠裡的沙漠魚,沒水也能夠頑強生存。我們想像中的沙漠是一片荒蕪的,除了一些能夠適應沙漠的生物之外,很少有生命能夠在這裡生存,更何況是離開水就會死的魚類呢!?但是在沙漠中真的生活著一種名為沙漠魚的魚類,據說這種魚能夠在極度缺水的環境下生存,當然不是說它們能生活在沙子裡面,沒了水照樣會死的。
  • 自然界神奇「偷基因」生存策略:給物種帶來頑強生命力
    據國外媒體報導,世界上最頑強的生命形式是什麼?科學家們在尋找這一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發現了自然界一種「偷」的生存策略。一些生物可以生存於極熱、極寒、極酸、極毒的極端環境中,比如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沸騰的溫泉中的一種水藻,它的生存秘密就是從其它生命形式那裡偷來生存的必要基因,而不是從父輩那裡遺傳。這種「偷基因」的生存策略就是所謂的「水平基因轉移」。世界上最頑強的生命形式是什麼?
  • 細菌可以在外太空生存嗎?
    空間是危險且不合適的生活環境。至少對於人類和其他動物而言。但是,我們星球上存在著可以在外太空生存的生物,例如緩坡生物。正如許多科學研究的結果所示,這些微小的無脊椎動物可以倖免於核爆炸,小行星墜落,輻射以及氧氣和水的缺乏。但事實證明,緩坡並不是唯一能夠在極端條件下生存的物種。例如,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放射性杜鵑球菌可以在開放空間中生活三年。
  • 生命力最頑強的魚類,沒有水也能生存,在牆壁中藏身等待雨季
    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種生物就非常神奇,它們能夠在最嚴苛的自然環境當中存活,雖然是魚類卻可以在沒有水的地方依然頑強的繁衍生息。生命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在那些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地方,為了能夠適應環境,每一種生命都會想方設法不斷的進化,就像我們常說的那樣,適者生存,只有發展出適應環境的能力才可以讓物種得以延續。
  • 生命的頑強!北極史前冰凍生命紛紛甦醒,我們應該驚喜還是恐懼?
    縱使全球變暖這個話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但是我們仍舊沒有辦法忽視這一現象的存在,因為這起確實是涉及到我們人類生死存亡的問題。而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北極的那些永凍土也在漸漸融化。而隱藏在這其中數千年的生物也被解封,這即叫人驚喜,又叫人驚恐。
  • 一項空間站實驗揭示重大結論:地球生命或來自外太空?
    不過,對於生存在地球各個角落的細菌來說,情況卻不是這樣:根據一項來自國際空間站的重大實驗結論,細菌可以暴露於危險的真空太空環境中數年時間,當環境適宜時,它們仍然能夠恢復活力。這項研究結論為地球生命起源之爭提供了新的視角。
  • 細菌在濃度鹽水中也能生存 所以火星存在生命有望?
    系內遠離太陽的星球的液態海洋冰點非常低,因為化學物質和鹽可以起到冷凍劑的作用,所以微生物應當生活在溫度適宜、生命元素充足的環境中。為了研究微生物生存能力參數,來自柏林工業大學、塔夫斯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Planococcus halocryophilus細菌進行了測試實驗,這種細菌生活在北極永久凍土帶。
  • 生態環境超乎想像,但有一點讓人無奈
    生態環境超乎想像,但有一點讓人無奈眾所周知的是,地球雖然是我們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由於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就使得地球已經逐漸在朝著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方向前進了,比如近幾年來世界各地接連發生超過八級以上的大地震,尤其是日本國家接連的發生地震和颱風的侵擾,都是在給人類警告,地球很可能已經不適合生命繼續生存下去了
  • 地球生命來自於外星?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
  • 「地球上最頑強的生物」卻大量死在了南極,這是怎麼回事?
    說起水熊蟲,想必大家都很陌生。水熊蟲被譽為「地球上最頑強的生物」,水熊蟲的生命力極為頑強,體積非常小,我們無法用肉眼觀察,但是可以藉助顯微鏡觀察。水熊蟲其實存在於我們身邊,在很多的物體上都有水熊蟲的身影。水熊蟲的表面覆蓋著一層膜,能夠保持表面溼潤,有利於氣體交換。
  • 科學家把藍細菌植入心臟,要通過光合作用給心肌供氧!
    實驗結果顯示,和未植入藍細菌的對照組相比,僅僅 10 分鐘後,實驗組光照下心肌組織中氧氣的含量就增加了約 25 倍,就算是黑暗條件下,注入了藍細菌的心肌組織中氧氣含量也出現了 3 倍的升高。到 45 分鐘時,大鼠左心室收縮力和心輸出量(CO)均得到提升,植入藍細菌的大鼠心臟比對照組多泵出約 60% 的血液!
  • 沙漠中的細菌,能這樣幫人類去火星尋找生命
    火星上到底有生命嗎?作為人類,大多數還是希望有的,既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又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 在地球沙漠中的石英巖下發現了一種被稱為低石藍細菌的微生物,它所採用的生存技巧可能指示著火星上微生物是如何生存的。
  • 人類能夠在地球一直生存下去嗎?想像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人類是地球上數十億年生命歲月裡出現過的唯一智慧生命,是非常自豪的,自豪往往伴隨著狂妄的自大,不少的人們自信地認為,地球將永遠是人類的家園,我們能夠在地球上一直生存下去,事實真的如此嗎?人類能夠在地球上一直生存下去嗎?想像很美好,現實卻非常殘酷。
  • 細菌可在太空環境存活八年,去往火星的飛船帶去了生命的種子?
    想像一下,諸如細菌之類的微觀生物,通過太空運輸降落在另一個星球上,然後適合生存條件的細菌可以大規模繁殖並發生變異,從而遍布在這個星球,就像2017上映的科幻電影《異星崛起》中那樣。有些人認為生命非常罕見,在宇宙中只發生過一次,僅出現在地球上;而另一些人認為生命可以遍布宇宙,地球不是唯一的生命搖籃。如果可能發生泛精子症,那麼生命的存在必定比我們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
  • 藍細菌——改造地球的先行者
    但是,陸地和海洋中仍然沒有植物和動物的蹤影,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幾乎沒有氧氣。當時地球是被厭氧菌佔據的。一種生物的出現,導致了大量厭氧細菌的滅絕——藍細菌。藍細菌是古老的生物,地球本是無氧的環境,最早使地球由無氧環境轉化為有氧環境是由於藍細菌出現並產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