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團結一致「抱成團」,某些頑強的細菌在外太空待上3年也能存活下來。
這一結論來自一項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實驗。科學家們把抗輻射奇異球菌送上太空,在空間站外部進行相關研究以檢驗其生存能力。
抗輻射奇異球菌(透射電鏡) | The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研究人員在空間站外部放置了不同厚度的細菌團塊。三年後,在厚度超過0.5毫米的團塊中,研究者驚喜的發現了仍然存活的細菌。在這些菌落團塊中,雖然外層的細菌已經被太空輻射的紫外線殺死破壞,但這恰好可能為內部的健康細菌提供了保護,菌落內部的細菌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任然得以存活。
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繼續繁殖。這項實驗結果發表在8月的瑞士《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誌。
這次研究選用的抗輻射奇異球菌,從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種球菌可以抵抗輻射,甚至可以說是已知的抗輻射能力第二強的生物(排名第一的是在2003年發現的,一種生活在海底熱泉附近的古菌)。抗輻射奇異球菌發現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對樣本的肉類進行輻射滅菌實驗,結果發現不管伽馬輻射提高到多強,樣本最終還是會壞掉。之後人們仔細分析研究,從中分離出抗輻射奇異球菌。
經過實驗發現,在高達5000戈瑞的輻射劑量下,抗輻射奇異球菌的活性沒有任何影響。繼續加大輻射劑量,當達到15000戈瑞,抗輻射奇異球菌依然能保持37%的活性。這就十分令人驚嘆了!可能大家對這種劑量沒有直觀感受,15000戈瑞輻射量有多大呢?我們類比下,這個量級大概相當於在車諾比事故中爆炸熔融的堆芯邊上待上3000分鐘,差不多兩天多的時間內所受到的累計輻射!!人類受到的輻射劑量達到5戈瑞就會死亡,更別說15000戈瑞了。即使是大家所熟悉的水熊蟲,在受到4000戈瑞的輻射後也會很大概率死亡。更令人驚嘆的是,抗輻射奇異球菌只需要12-24小時,就可以修復輻射造成的基因損傷,換句話說,的不考慮高溫和有毒物質的影響,抗輻射奇異球菌甚至可以在熔融的堆芯邊上幸福的一直生活下去!
這麼厲害的抗輻射能力,不禁讓人好奇其強大能力背後的原因。人們發現抗輻射奇異球菌之所以能夠抵抗輻射,歸根於其本身可以對基因進行快速修復。在正常情況下,每個抗輻射奇異球菌都對自己的基因提供了4份拷貝,這是由於有了這4份拷貝,才可以在12-24小時之內,利用可拷貝來修復每一個受損基因。更為神奇的是,抗輻射奇異球菌還可以在細胞間傳遞基因,並且可以修復傳遞中出現問題的基因。
抗輻射奇異球菌 | 圖片來源網絡
日本的科研團隊對國際空間站外的曝光板上放置的乾燥抗輻射奇異球菌菌落進行研究,實驗採用將不同厚度的抗輻射奇異球菌樣品暴露在空間環境中一年、兩年或三年,然後測試菌落中細菌的存活率。
經過三年的觀察研究,科研人員發現,所有直徑大於0.5毫米的個體較大的奇異球菌菌落,在極為苛刻的太空條件下都部分存活下來。還有一個現象十分值得關注,那就是,雖然奇異球菌菌落表面的細菌死亡了,但死去的細菌為下面的健康的細菌創造了一層保護層,為菌落的持續生存提供了保障。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暴露一年、兩年和三年的菌落存活數據,推測得出,超過0.5毫米的奇異球菌菌落可以在國際空間站上存活15年到45年。
通過這次實驗,研究人員推測,一個直徑達到1毫米的菌落在外層空間極端條件下,存活可能長達8年。我們大膽猜想,抗輻射奇異球菌甚至可以在從地球到火星的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的旅行過程中存活下來。
放置細菌團塊的地方 | JAXA/NASA
雖然抗輻射奇異球菌是一種已知的嗜極微生物,可以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但這次太空細菌的新發現也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思考的大門:細菌是否能夠順利的在太空中生存?畢竟這次研究為細菌的太空生存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在得到適當的保護措施下,比如凝結物為細菌提供庇護,甚至細菌可以埋藏在巖石之下來躲避輻射,不光光是抗輻射奇異球菌,某些其他的細菌也可以在外太空中長期存活。
目前存在一種「宇宙胚種論」,這一觀點是由瑞典化學家、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列紐斯於1907年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宇宙中存在著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作為物種的孢子,在太陽光壓力的推動下,被送到遙遠的宇宙彼方,如果遇到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就把生命傳播到那裡。依靠流星、彗星等星體,這些能夠在太空中長時間存活的微生物得以在全宇宙中傳播。
上一節中已經分析了,從理論上來說,得到合適的保護下,微生物可以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來完成地球到火星的旅行。雖然從地球到火星的最短軌道只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但是走這條捷徑的概率非常低,更大概率需要花上上萬,甚至數百萬年的時間。抗輻射奇異球菌或者其他嗜極微生物或許真的可以在太空中存活幾十年,甚至更多,但它們是否能存活數百萬年就不得而知了。
不光需要考慮星際傳播這趟極其漫長的旅途,其他惡劣因素也必須考慮其中。比如在進入太空的劇烈過程中,如小行星的猛烈撞擊,微生物如何存活下來?或者在進入外星球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又該如何克服?再比如在與外星球表面撞擊時如何得以倖存?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持續探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