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度過一年不是在公園裡散步。問問2015年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呆了一年的美國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他長期呆在太空中,改變了他的DNA、端粒和腸道微生物群,他的骨密度也不正常,三個月後他的雙腳仍然疼痛。
圖註:美國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在國際空間站(ISS)呆了一年。
但是,要在國際空間站(ISS)保護區之外的裸露空間中生存是另一回事,那裡的紫外線輻射、真空、巨大的溫度波動和微重力都是迫在眉睫的威脅。
因此,在一個罐裝肉中首次發現的一種細菌——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在國際空間站(ISS)加壓倉外的一個專門設計的平臺上生活了一年之後,仍然活著。
一段時間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這些強大的微生物。早在2015年,一個國際團隊就在日本實驗倉Kibo的外部設立了Tanpopo任務,以測試頑強的細菌物種。現在,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測試。
細菌細胞被脫水,運送到國際空間站,並放置在暴露設施中,暴露設施是一個持續暴露於太空環境的平臺。在這種情況下,細胞位於玻璃窗後面,該玻璃窗阻擋了波長低於190納米的紫外線。
「這項研究提出的結果可能會提高人們對行星保護問題的認識,例如,火星大氣層會吸收190-200 nm以下的紫外線。」奧地利、日本和德國的研究小組在其新論文中寫道,「為了模擬這種情況,我們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實驗裝置安裝上了二氧化矽玻璃窗。」
這不是D.無線電杜蘭被保存在這些條件下時間最長的時間——早在8月份,我們就寫了一個樣本,其中細菌被留在那裡整整三年。
這不是將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保留在這種條件下的最長時間——早在8月,我們就報導過一個實驗樣本,該樣本被留在那裡整整三年。
但是,該團隊並不是要爭取世界紀錄,而是試圖找出使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如此擅長在這些極端條件下生存的原因。
因此,這些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在太空中經過一年的高劑量的輻射、反覆地凍結和沸騰,研究人員將這些太空細菌帶回到了地球,對在地球上度過了一年的對照組和低地球軌道(LEO)樣本進行補水,並比較了結果。
與對照版本相比,低地球軌道(LEO)細菌的存活率要低得多,但存活下來的細菌似乎還好,即使它們與地球兄弟略有不同。
研究小組發現,低地球軌道(LEO)細菌的表面覆蓋著小的隆起或囊泡,引發了多種修復機制,並且某些蛋白質和mRNA變得更加豐富。團隊不確定是為什麼形成囊泡(您可以在上圖中看到),但是他們確實有一些想法。
「從低地球軌道(LEO)暴露中恢復後,增加的囊泡化可以作為一種快速的應激反應,通過撤回應激產物來增加細胞存活率。」研究小組寫道,「此外,外膜囊泡可能含有對營養獲取、DNA轉移、毒素和群體感應分子的轉運重要的蛋白質,在太空暴露後引發了耐藥機制的激活。」
這種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細菌是否能夠在其他世界生存,隨著人類太空探索走向深空,這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些研究幫助我們了解了生命存在於地球以外的機制和過程,從而擴展了我們對如何在太空的敵對環境中生存和適應的知識。」維也納大學生物化學家特蒂揚娜·米洛耶維奇(Tetyana Milojevic)說,「結果表明,由於其高效的分子反應系統,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在LEO中可以存活更長的時間,並且表明具有這種能力的生物體甚至可以實現更長,更遠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