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如何在太空中存活數年?形成厚厚的凝結塊

2020-09-03 新浪探索

「希望號」實驗艙是國際空間站的一部分,這項為期3年的實驗就是在這裡進行的。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耐寒細菌能夠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很長一段時間,但前提是它們必須形成一團厚厚的凝結物。這一發現可能會為胚種論(panspermia)提供支持。胚種論又稱泛種論,是一種假說,猜想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形態的微生物,通過隕星、小行星與彗星散播,並可能在地球上孕育了生命。

  抗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一種嗜極微生物,能夠在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條件下生存。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還能在太空的惡劣環境下生存。

  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研究人員取下了乾燥的抗輻射奇異球菌樣品,發現這些樣品在太空中放了3年之後,竟然又「復活」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倖存下來的細菌此前形成了一團厚厚的凝結物。

  研究團隊發現,一些細菌在聚集成團時,便具備了在太空中長時間存活的條件。因此這支持了泛種論假說,即微生物生命可以在外星球上紮根。這項新研究也提到了一種可能涉及地球和火星的胚種論場景,即兩顆行星中任意一顆都有機會將生命散播到另一顆行星上(儘管公平地說,我們仍然不知道火星是否曾經適合生存)。

  早在2008年,科學家就利用飛機和氣球探測並記錄了飄浮在高層大氣中的微生物。他們在在距離地表12千米的高空發現了抗輻射奇異球菌,這也是金氏世界紀錄中最具抗輻射能力的微生物。在地球對流層上層確認了這種細菌後,山岸明彥自然而然地想要了解它們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會如何生存。

日本太空人油井龜美也(Kimiya Yui)正在為細菌的太空暴露實驗做準備。

  在研究小組的實驗設計中,細菌樣品被放在國際空間站外的暴露實驗艙,在太空中暴露1、2、3年的時間。這樣的設計可以使研究人員繪製出一條生存曲線,並估計細菌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生存能力。該實驗於2015年至2018年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日本實驗艙「希望號」(Kibo)上進行,研究人員將不同厚度的細菌凝結塊暴露在空間中。

  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厚度超過0.5毫米的凝結塊在太空暴露3年後都存活了下來。研究人員指出,位於凝結塊外表面的細菌被殺死,但它們為下方脫水的細菌提供了一個保護性外殼。

  在對所有3個樣品組的存活數據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估計,直徑大於1毫米的細菌團或許能夠在外太空存活長達8年,而更厚的凝結塊在任何環境下都可能存活15到45年。

  抗輻射奇異球菌是如何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生存的呢?這是因為「它們具有多個基因組副本,而且有很強的DNA損傷修復能力」。一旦補充水分,這些細菌就會修復受損的DNA並繼續生長。

  儘管抗輻射奇異球菌是一種已知的嗜極微生物,但這項新發現還是為細菌在太空中的生存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該研究表明,在適當的保護下,某些細菌可以在外太空長期存活。這種保護可以是凝結物的形式,甚至可以埋藏在巖石之中。

  這項新研究令人興奮,但還需要大量的工作,從理論上,微生物可以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來完成地球到火星的旅行。物體從火星到地球的平均時間大約是數千萬年,然而,在最短的軌道上只需要幾個月或幾年,儘管概率非常低。

  因此,儘管微生物搭便車快速到達火星是可能的,但可能性很小。這些嗜極微生物或許能在太空中存活45年以上,但它們是否能存活數百萬年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星際傳播和向火星傳播的過程中,幾乎肯定需要如此漫長的時間。

  如果考慮到其他因素,事情就變得更加複雜了,比如微生物如何在進入太空的劇烈過程(可能由小行星撞擊引起)中存活下來,或者如何挺過進入外星球大氣層時的高溫,以及與外星球表面的撞擊中如何倖存等。

  泛種論是一個很有趣的理論,但要想讓它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如果能證實這一假說,就將意味著生命在宇宙中要比我們想像的普遍得多。(任天)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實驗發現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
    這種細菌非常健康並且可以在被找回後修復受損的DNA。根據這些數據,研究人員相信,排列在「細胞顆粒」中的細菌一次性可以在太空中存活長達8年之久。相關報導:細菌如何在太空中存活數年?形成厚厚的凝結塊(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耐寒細菌能夠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很長一段時間,但前提是它們必須形成一團厚厚的凝結物。這一發現可能會為胚種論(panspermia)提供支持。胚種論又稱泛種論,是一種假說,猜想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形態的微生物,通過隕星、小行星與彗星散播,並可能在地球上孕育了生命。
  • 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但前提是,它們必須形成一團厚厚的、凝結的團塊物。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經過科學家仔細觀察發現,倖存下來的細菌之前形成了一個厚厚的團塊,或者說是一個聚集體。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將細菌置於國際空間站(ISS)外部的新實驗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這項研究為生命可以在行星之間旅行的想法提供了依據。細菌是頑強的小生物。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從極地冰層深處到最乾燥的沙漠,從地下數英裡到大氣層深處。
  • 為什麼細菌在太空中存活
    儘管進行了極端的淨化努力,來自地球的細菌孢子仍然設法進入宇宙飛船的外太空。福克斯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究一些孢子如何以及為何無法消除汙染。他們的研究發表在BMC微生物學。 為了進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潔淨室或加利福尼亞州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超級清潔潔淨室,員工可以通過一系列遊說活動。
  • 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的意味:莫非地球生命真的可能來自外星?
    日本進行的一項太空實驗顯示,某些類型的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 3 年。這挑戰了人們對生命的存在需要嚴苛條件的假設,並且支持了「泛種論」假說——該假說認為,地球的生命可能起源於隕石攜帶的微生物。研究成果發布在了《微生物學前沿》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日本研究: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有助解答生命起源
    據《每日郵報》8月26日報導稱,日本研究團隊將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國際太空站外的太空中長達3年,結果發現這種細菌還能存活,顯示部分生物暗藏能在太空生存並移動的可能性,提供生命起源更多研究空間。,將其放置在太空中3年後,再帶回地球進行培養,結果這種細菌又開始增生,可以確認一直存活著。
  • 日本研究顯示:一種細菌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
    日本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發現,一種細菌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這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研究人員把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距離地球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外,它們身處真空環境,受到強烈紫外線輻射,經受29攝氏度至零下42攝氏度的巨大溫差。 這種細菌附著在地球大氣層內漂浮的灰塵上,對輻射的耐受力很強。報導說,這種細菌只有百分之幾在太空中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繁殖。
  •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有一種實驗細菌存活了整整一年
    在太空中度過一年不是在公園裡散步。問問2015年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呆了一年的美國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他長期呆在太空中,改變了他的DNA、端粒和腸道微生物群,他的骨密度也不正常,三個月後他的雙腳仍然疼痛。
  • 在太空中頑強生存3年的「超級細菌」
    只要團結一致「抱成團」,某些頑強的細菌在外太空待上3年也能存活下來。這一結論來自一項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實驗。科學家們把抗輻射奇異球菌送上太空,在空間站外部進行相關研究以檢驗其生存能力。三年後,在厚度超過0.5毫米的團塊中,研究者驚喜的發現了仍然存活的細菌。在這些菌落團塊中,雖然外層的細菌已經被太空輻射的紫外線殺死破壞,但這恰好可能為內部的健康細菌提供了保護,菌落內部的細菌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任然得以存活。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繼續繁殖。
  • 地球生物也能在太空中生活: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成功生存3年
    雖然人們一直嚮往著太空生活,但目前也只能依託國際空間站長久駐留在太空中。但是一些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卻能夠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在太空中生存數年。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微生物前沿》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來自地球的一些細菌能夠在太空中生存數年,說明一些星際旅行可能會將生活帶到其他星球。
  • 地球生物也能在太空中生活: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成功生存3年
    雖然人們一直嚮往著太空生活,但目前也只能依託國際空間站長久駐留在太空中。但是一些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卻能夠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在太空中生存數年。8月27日,據外媒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微生物前沿》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來自地球的一些細菌能夠在太空中生存數年,說明一些星際旅行可能會將生活帶到其他星球。
  • 地球生命來自太空?科學家發現僅薄薄一層細菌就能在太空中存活三年
    來源:前瞻網據研究國際空間站外微生物菌落的科學家稱,細菌可以在太空中存活長達三年研究人員發現,至少0.02英寸厚的微生物群落——比一張紙還薄——就能夠抵抗太空中的極端寒冷和高輻射水平。只有那些在菌落表面的微生物死亡——它們犧牲自己,為下面剩餘的微生物形成保護層。
  • 超強細菌被發現,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或能佐證外星生命遍布宇宙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微生物學前沿》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耐輻射細菌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來自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細菌能夠在太空環境中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它為何能夠在充滿了宇宙輻射和超低溫的環境下存活呢? 耐輻射球菌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據了解,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的這種微生物名為「耐輻射球菌」,它們通過太空實驗發現這種細菌可以在國際空間站外面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那麼它有何特殊能力來應對宇宙中極為嚴苛的環境呢?
  • 細菌竟然在國際空間站中存活了三年都沒死
    太空環境對人類而言沒有絲毫安全可言。即使是身處在國際空間站內,科學家也已經證明了長時間生活在太空會導致一些負面的健康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紊亂DNA。但是對細菌等微生物來說,太空環境反倒是對它們更有利。該實驗名為「 Tanpopo」,自2015年以來一直在運行。在日語中,「 tanpopo」意指蒲公英,該實驗之所以被命名是因為蒲公英是通過風傳播種子的。耐輻射細菌會在太空中發生同樣的事情嗎?
  • 神秘地球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
    但在沒有國際空間站保護的裸露太空環境下生存則完全不同,紫外線輻射、真空、巨大溫度波動和微重力,都會對人體構成巨大威脅。令科學家們感到驚奇的是,人們食用的肉罐頭中有一種細菌——耐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在國際空間站增壓艙外一個特殊設計平臺生活一年以上。
  • 研究發現有地球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多年時間
    據外媒報導,雖然人類此刻有生活在太空中,但那也只是因為科技的進步才使得這樣的壯舉成為可能。經過幾十年的技術進步,有人可能會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適合在太空中生存的。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最新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非常特殊、適應性很強的細菌可以獨自在太空中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 細菌可在太空環境存活八年,去往火星的飛船帶去了生命的種子?
    想像一下,諸如細菌之類的微觀生物,通過太空運輸降落在另一個星球上,然後適合生存條件的細菌可以大規模繁殖並發生變異,從而遍布在這個星球,就像2017上映的科幻電影《異星崛起》中那樣。但是,儘管迪諾球菌會形成大的菌落(大於1毫米),並且能夠抵抗紫外線輻射,但它們能否在太空環境中能生存嗎?能生存多長的時間呢?
  •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很長時間,所以生命是移民到地球上的嗎?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足夠長的時間到達火星。地球上的生命出現於大約40億年前,科學家們對此非常肯定。然而,他們還沒有弄明白的是,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深海火山噴出的是最初生命形式的基石嗎?是閃電把它們轟出來的嗎?他們是從別處搭便車到地球的嗎?
  • 地球細菌可以「飄」到火星?細菌可能在太空傳播生命
    數十年來,很多天文學家認為微生物也可以像花粉或者孢子一樣,在天空中飄蕩,從而在整個宇宙中傳播生命,這是一個非常「瘋狂」的理論,這意味著地球生命可能是其他星球飄過來的「花粉」。雖然宇宙空間基本真空,並且受到太陽的直接「滅菌」,但是科學家依舊發現太空確實存在微生物,並且比想像中普遍的多。
  • 如果太空中也有細菌和病毒……
    >撰稿:尼安吉校對:王茸 王婧彧 張硯斌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地球上,近日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大家人心惶惶;而太空中,細菌病毒這類的微生物也是一直以來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頭疼的難題。而這樣的隱生狀態最高紀錄甚至可以達到120年!因此,即使暴露在太空環境下,也有一部分水熊蟲能夠存活。為了避免這些地球微生物附著在探測器上飛出地球進而汙染其他星球的環境,從而影響人類對於外星生命形態的探索,科學家們也是下了一番苦心。在地球上,即將發射的探測器要經歷一次徹底的消毒,並且保存在極度清潔的空間內。這些措施究竟嚴格到什麼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