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可在太空環境存活八年,去往火星的飛船帶去了生命的種子?

2020-09-03 寒武紀科學館

想像一下,諸如細菌之類的微觀生物,通過太空運輸降落在另一個星球上,然後適合生存條件的細菌可以大規模繁殖並發生變異,從而遍布在這個星球,就像2017上映的科幻電影《異星崛起》中那樣。

這個被稱為「泛精子症」的理論支持微生物在行星之間遷移以及宇宙中廣泛分布生命的可能性,該理論暗示細菌將在外層空間中長期生存,可以抵抗太空真空,溫度波動和空間輻射。

地球的生命起源是人類最大的謎團之一。

科學家對此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生命非常罕見,在宇宙中只發生過一次,僅出現在地球上;而另一些人認為生命可以遍布宇宙,地球不是唯一的生命搖籃。如果可能發生泛精子症,那麼生命的存在必定比我們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

在2018年,日本科學家檢測到大氣中存在微生物。研究人員使用飛機和科學氣球發現了漂浮在地球12公裡以上的迪諾球菌。但是,儘管迪諾球菌會形成大的菌落(大於1毫米),並且能夠抵抗紫外線輻射,但它們能否在太空環境中能生存嗎?能生存多長的時間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日本科學家測試了耐輻射的迪諾球菌在太空中的存活率。這項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研究表明,厚的細菌聚集體可以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為細菌的存活提供足夠的保護。

研究人員將不同厚度的迪諾球菌菌落放置在國際空間站外部的面板,分別在過一年,兩年或三年,測試其存活率。

三年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大於0.5毫米的聚集體在太空條件下都能部分存活。觀察結果表明,儘管聚集體表面的細菌死亡,但它為下方的細菌形成了一層保護層,從而確保了菌落的生存。利用這些生存數據,研究人員估計,厚度超過1毫米的細菌菌落在外太空條件下可以存活長達8年。

研究結果表明,耐輻射的迪諾球菌可以在從地球到火星的飛行過程中倖存下來,反之亦然,因為這趟旅行在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完全足以讓細菌存活。

迄今為止,這項工作提供了太空細菌生存的證據。這是首次進行的長期太空研究,證明了「泛精子症」理論的可能性。然而,微生物的星際旅行還取決於其他過程,例如射出和著陸,在這些過程中仍需要評估細菌的存活率。

但是,附著於太空飛船內部或者太空人體內的細菌會不會在人類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傳播,掀起一場蝴蝶效應呢?

——全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讚分享評論。

關注寒武紀科學館,精彩科學趣事,第一時間帶給您!

相關焦點

  • 地球生命來自於外星?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種耐寒的細菌能夠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很長一段時間,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
  • 火星比預想更不適宜生命存活:有毒化學物質摧毀細菌
    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最新研究是可信的話,發現火星外星生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目前,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火星表面可能包含著一種叫做高氯酸鹽(perchlorates)的有毒化學化合物,它在紫外線下能夠摧毀細菌。
  • 日本研究顯示:一種細菌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
    日本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發現,一種細菌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這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研究人員把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距離地球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外,它們身處真空環境,受到強烈紫外線輻射,經受29攝氏度至零下42攝氏度的巨大溫差。 這種細菌附著在地球大氣層內漂浮的灰塵上,對輻射的耐受力很強。報導說,這種細菌只有百分之幾在太空中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繁殖。
  • 地球生命來自太空?科學家發現僅薄薄一層細菌就能在太空中存活三年
    來源:前瞻網據研究國際空間站外微生物菌落的科學家稱,細菌可以在太空中存活長達三年這一發現意味著這些微生物群落可以通過聚集成「集合體」在地球和火星或宇宙的任何其他地方旅行。這一發現是基於一種Deinococcus細菌的「暴露板」,這種細菌被放置在國際空間站外長達三年之久。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將細菌置於國際空間站(ISS)外部的新實驗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這項研究為生命可以在行星之間旅行的想法提供了依據。細菌是頑強的小生物。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從極地冰層深處到最乾燥的沙漠,從地下數英裡到大氣層深處。
  • 生命的起源——細菌團塊可能在行星之間傳播生命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認為微生物可以像風中的花粉一樣在廣闊的空間中漂移,從而在整個宇宙中播種生命的種子。天體生物學任務「 Tanpopo」(在日語中恰當地稱為「蒲公英」)的最新研究表明,它們的確很有可能。這將使生命在宇宙中比以前想像的要普遍得多。 例如,一個獨特的技巧可以使微生物從地球飛向火星,並在跋涉中生存。
  • 超強細菌被發現,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或能佐證外星生命遍布宇宙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微生物學前沿》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耐輻射細菌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來自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細菌能夠在太空環境中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它為何能夠在充滿了宇宙輻射和超低溫的環境下存活呢? 耐輻射球菌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據了解,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的這種微生物名為「耐輻射球菌」,它們通過太空實驗發現這種細菌可以在國際空間站外面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那麼它有何特殊能力來應對宇宙中極為嚴苛的環境呢?
  • 研究:普通細菌可存活於火星放射性惡劣環境
    科學家最新一項實驗證明一些普通的細菌或許能生存在火星惡劣環境中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冰冷溫度不利於生物存在,但一些極微小的細菌卻除外,科學家最新研究稱,一些能複製自身DNA分子的細菌可潛伏在地球或者火星冰凍環境之中。
  • 地球細菌可以「飄」到火星?細菌可能在太空傳播生命
    數十年來,很多天文學家認為微生物也可以像花粉或者孢子一樣,在天空中飄蕩,從而在整個宇宙中傳播生命,這是一個非常「瘋狂」的理論,這意味著地球生命可能是其他星球飄過來的「花粉」。雖然宇宙空間基本真空,並且受到太陽的直接「滅菌」,但是科學家依舊發現太空確實存在微生物,並且比想像中普遍的多。
  • 為什麼細菌在太空中存活
    儘管進行了極端的淨化努力,來自地球的細菌孢子仍然設法進入宇宙飛船的外太空。福克斯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究一些孢子如何以及為何無法消除汙染。他們的研究發表在BMC微生物學。 為了進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潔淨室或加利福尼亞州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超級清潔潔淨室,員工可以通過一系列遊說活動。
  • 如果人類不小心將細菌帶到了火星,會導致火星出現生命嗎?
    火星的表面被赤鐵礦覆蓋,所以呈現出了紅色,更像是地球上的沙漠地區,異常的乾燥布滿了碎石和沙礫,其實在地球上可以找到和火星表面十分相似的地理環境,研究人員通常會在這些地區模擬火星上的生活,為以後人類登陸火星做準備。那麼如題所說,我們人類給火星上送去一批細菌,它們能夠存活嗎?
  •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很長時間,所以生命是移民到地球上的嗎?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足夠長的時間到達火星。地球上的生命出現於大約40億年前,科學家們對此非常肯定。然而,他們還沒有弄明白的是,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深海火山噴出的是最初生命形式的基石嗎?是閃電把它們轟出來的嗎?他們是從別處搭便車到地球的嗎?
  • 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的意味:莫非地球生命真的可能來自外星?
    日本進行的一項太空實驗顯示,某些類型的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 3 年。這挑戰了人們對生命的存在需要嚴苛條件的假設,並且支持了「泛種論」假說——該假說認為,地球的生命可能起源於隕石攜帶的微生物。研究成果發布在了《微生物學前沿》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特稿:地球細菌禍害外星生命?
    然而,美國宇航局旗下的2003年9月號的《天體生物學》雜誌卻提出了一個可能危及人類存亡的問題――如果這些「天外來客」上附有某種人類不可知的宇宙生物,並且在地球的環境下被激活的話,那麼人類和地球上的生物能抵抗這些宇宙生物的入侵嗎?地球會不會上演類似於好萊塢大片《異形》那樣的悲劇?同樣,不可避免地帶著地球上各種微生物的探測器頻頻造訪外太空,會不會給那些星球帶去地球生物災難?
  •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有一種實驗細菌存活了整整一年
    早在2015年,一個國際團隊就在日本實驗倉Kibo的外部設立了Tanpopo任務,以測試頑強的細菌物種。現在,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測試。細菌細胞被脫水,運送到國際空間站,並放置在暴露設施中,暴露設施是一個持續暴露於太空環境的平臺。在這種情況下,細胞位於玻璃窗後面,該玻璃窗阻擋了波長低於190納米的紫外線。
  • 細菌如何在太空中存活數年?形成厚厚的凝結塊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耐寒細菌能夠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很長一段時間,但前提是它們必須形成一團厚厚的凝結物。這一發現可能會為胚種論(panspermia)提供支持。
  • 地球生命很可能來自外星?科學家發現:一種原始生命可在太空生存
    12公裡以上的位置雖然不是太空,但那裡的環境也跟地表截然不同,寒冷、低壓、缺氧、輻射,所以研究人員就認為這種細菌很特殊,應該能在太空生存,只是它們去不了。主要原因是,這些存活的細菌外層細菌死亡時,其殘骸為裡面的細菌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保護層,這個保護層可以防止輻射、和水分的丟失。因此研究人員計算出像這樣大約半毫米的細菌球至少可以在地球軌道上生活15-45年的時間。而且這些細菌所形成集合往往要比半毫米大很多,一次它們存在百年也不是問題。結果還表明像是1毫米的微生物球體可以在地球軌道以外的空間存活長達8年的時間。
  • 飛船咋去火星
    望遠鏡出現之後,西方人看到火星上有一些線條,就認為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於是火星人隨著科幻作品開始出現在我們的頭腦中
  • 日本科學家發現,異常球菌能在惡劣太空環境中生存長達八年之久
    周三,Tanpopo團隊的新研究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詳細介紹了多種異常球菌(Deinococcus bacteria)是如何連續三年暴露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存活下來的「我們測試了該細菌相應的負責機制,並發現其DNA修復系統對於在空間環境中生存非常重要。」
  • 人類還在吃,科學家發現一種「肉罐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細菌,能夠在太空強力生存,這是來自地球的一種細菌,並且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我們來看看情況。它的生命力非常的頑強,能在國際空間站增壓艙外一個特殊設計平臺生活一年以上(太空存活一年以上)。大家都知道,國際空間站外的環境基本是屬於「極端性」的條件,就算是人在國際空間站內,都需要機械來進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