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地球細菌禍害外星生命?

2020-12-05 搜狐網

  特稿:地球細菌禍害外星生命?

  從明年起到2016年,人類的太空探索將迎來新一輪熱潮:美國宇航局的「星塵號」飛行器將於明年1月抵達彗星「荒原2號」,彗星標本和宇宙塵埃將於2006年1月返回地球;美國宇航局2001年8月發射升空的「吉尼斯」飛行器正在太陽系裡搜集太陽散發出的粒子,2004年9月返回地球;日本的今年5月發射的「穆塞斯-2號」宇宙飛船正在飛往1998 SF36彗星的途中,1號重的彗星標本將於2007年6月返回地球、彗星、火星、宇宙塵埃這些「天外來客」將給人類帶來對宇宙認識的新知識,探測器踏上陌生的外星球帶給人類的是宇宙探索的驕傲,對外星空生命的探索將給人類帶來新的希望。然而,美國宇航局旗下的2003年9月號的《天體生物學》雜誌卻提出了一個可能危及人類存亡的問題――如果這些「天外來客」上附有某種人類不可知的宇宙生物,並且在地球的環境下被激活的話,那麼人類和地球上的生物能抵抗這些宇宙生物的入侵嗎?地球會不會上演類似於好萊塢大片《異形》那樣的悲劇?同樣,不可避免地帶著地球上各種微生物的探測器頻頻造訪外太空,會不會給那些星球帶去地球生物災難?這些地球上的微生物在一個適合它們的生長外星球環境裡會不會出現變異發展,從而成為人類無意間培養出來的「外星生命」,從而在另一個星球上演地球生物入侵的宇宙悲劇?對於前者人類似乎還有認識,對於後一種可能,人類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然而,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只要人類還在進行太空探索!

  如果外星病原體入侵地球的話,那麼一定比薩斯來得恐怖

  當薩斯、狂牛症和猴痘跨越生物種群的障礙,傳染到人類身上時,它們立即成為全世界的頭條新聞。可以想像,如果人類在從火星上採集回來的標本中發現感染性病原體的話,那麼全世界準會炸窩了!

  當我們努力探索外太空,甚至準備將外太空的標本帶回地球做實驗的時候,天體生物學家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是:外星病原體是否會跨越星際障礙,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呢?

  儘管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的證據證明,除了地球外,宇宙中還有哪個星球有細菌或者病原體,但為地球家園理智擔心的還是大有人在――「阻止火星標本來到地球國際組織」和描述外星生物感染地球的科幻小說《仙女座菌株》便是最好的例證。美國宇航局早在實施阿波羅探月計劃的時候,就擔心跨星際的生物感染。所有登月的太空人在抵達地球後要被隔離三個星期。

  外星生命研究所「宇宙生命研究科目」的負責人克裡斯-示巴介紹說,外星病原體可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劇毒,一種是傳染。劇毒病原體會毒殺其它的物種;傳染病原體則是病毒或者細菌,它能夠致病。一些病毒或者微生物要靠特定的生物系統才能複製和感染它們的宿主,因此,並不是所有的病原體都會感染其它的物種的,比如說養雞場的工人們,他們不會被雞的傳染病所感染。同樣,火星的微生物(如果有的話)進入了人體,可它們仍然不一定會造成傷害,因為它無法適應人體的特性。美國宇航局的星際保護官約翰-拉莫爾表示:「這些火星微生物一直生活在火星塵埃中,它們進入了人體也不會適應的,會把我們的人體當成垃圾而無法生存。」

  然而,可怕的卻是傳染性病原體。這種病原體會根據宿主的反應進行演化。當宿主對外來的病原體產生抵抗作用時,傳染性病原體就得以新的方式來維繫它的發展,否則就會消亡。一旦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麼當人體防禦系統準備消滅外來病原體的時候,這些病原體就會發展出更加複雜的生存方式避免自己被吃掉。另外,人體的防禦系統都是針對地球上病原體的,因此,當來自外太空的陌生病菌入侵人體時,人體的防禦系統可能會不知所措。那樣的話,人類有可能面臨著滅頂之災。

  如果是地球細菌在外星上生存發展起來的話,那麼難保它有一天不會殺回地球

  同樣,地球上的細菌病原體也不應該帶給外星球。跟科幻電影和小說描述外星生命如何入侵地球不同,天體生物學家們更擔心的卻是地球細菌感染外星球!

  這決非聳人聽聞,由於地球上的許多細菌完全能適應寒冷乾燥的太空環境,所以哪怕人類的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幾個月甚至幾年,這些細菌也不會死亡。如果這些細菌在外星球上保存下來的話,那麼對外星球和人類來說可能是一場更加可怕的災難,這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若干年後,人類到某個星球上探索外星生命,結果發現了某種細菌。就在人類欣喜若狂的時候,化驗的結果證明,這些細菌不過是前次人類探索留下的

  罷,這樣的話人類失望程度可想而知。當然,這還只是最令人寬心的設想;第二種情況,一旦流浪在太空的地球細菌突然適應某個星球的環境,並且發現外星環境比地球還適合的話,那麼它們就可能生存、繁殖、甚至進化發展起來,直到有一天這些變異的細菌一旦有機會侵入回地球,那樣的話「翻臉不認人」的變異細菌就可能給整個地球帶來滅頂之災;第三種情況是,如果象火星上真有某種形式的生命,可由於人類的探測器帶去了細菌,而這些細菌恰恰是火星生命的剋星,那麼對於火星或者其它任何星球的生命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異形》入侵的悲劇將在其它星際上演。

  為了確保地球細菌不會給火星帶去汙染,美國宇航局的所有火星探測器都有一套自動的「消毒系統」。比如說「海盜號」和「探路者號」火星探測器完全是在無菌的環境中製造的,目的就是害怕地球細菌踏上火星這顆紅色的星球。目前正奔向火星途中的「精神號」和「機會號」火星登陸車更是嚴格遵從「消毒指南」。

  明年起人類探空再掀高潮,天體生物學家擔心星際生物汙染成為可能

  地球遭外星生物的入侵,或者地球生物入侵外星球並非杞人憂天,因為2004至2016年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高潮年份。和以前的太空探索最大的不同是,越來越多的外星空標本將被航天飛行器帶回地球,但沒有任何人敢保證這些飛行器帶回地球的全都是福音!

  從明年起到2016年,人類航天飛行器將陸陸續續將各種各樣的外太空標本帶回地球: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將於2011年向火星發射探測器,這些火星探測器不再簡單地向地球發送火星的照片,而是要挖掘火星標本送回地球,預計攜標本回地球的時間是2016年;美國宇航局的星塵探測器於1999年發射升空,將於明年1月準時抵達彗星「荒原2號」,2006年1月,星塵號探測器將攜彗星和宇宙塵埃標本返回地球;美國宇航局的吉尼斯

  探測器正在太空裡搜集太空風的顆粒。這艘2001年升空的探測器將於明年9月返回地球;日本今年5月發射的宇宙飛船正在飛往1998 SF36彗星的途中。2005年6月,飛船抵達彗星,2007年7月將攜彗星標本返回地球。

  如此大量的「天外來客」返回地球對於人類的太空探索來說一項歡欣鼓舞的成果,但對於天體生物學家來說是深深的憂慮,原因很簡單,人類根本不知道如果這些天外來客真的攜有外星生物的話應該怎麼辦。美國宇航局的天體生物學家盧梅爾憂心忡忡地說:「汙染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地球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專門用於處置天外來客汙染的場所。有人建議說,可以把這些外星標本先放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處理,可提出這一建議的人也不想想,如果天外來客先把國際空間站上的人傳染上了,那麼人類將如何是好。是不是迅速再建一個新的空間站來處理這個被汙染的空間站呢?」

  天體生物學家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迄今為止從外太空帶回地球的標本就是美國阿波羅任務美國太空人帶回來的379公斤的月球巖石和3名俄羅斯太空人帶回來的月球土壤。當時這些標本被裝在完全密閉的容器裡,直到送進特別的實驗室後才得以開啟。當然了,也有人表示,過于謹慎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比如說火星的巖石或者宇宙中其它的天體物質也有自然落入地球的,從來沒有造成什麼樣的汙染呀。對此,天體生物學家表示堅決不贊同,因為人類的家園地球只有一個,一旦被外來生物汙染的話,那麼人類將沒有容身之地。(徐冰川/聞新芳)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深海熱泉發現特殊細菌 或外星生命類型
    可生活在這裡的特殊細菌能夠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下生存,繁榮,其原因還得不到解釋。科學家推測是其擁有特殊適應的化學合成機制。這特殊細菌長什麼樣?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宇航局近日表示,在地球上的一些深海熱泉附近,生活著地球上與外星生物最為接近的生命類型。這就是生活在這裡極端環境下的深海蝦類。對它們的研究將幫助我們一窺另一個星球上外星生命體的生活方式。
  • 地球生命來自於外星?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
  • 科學家發現「吃」空氣生存的細菌 有助於發現外星生命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或將對地球碳匯預算和發現外星生命帶來幫助。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從某處獲取能量賴以生存。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幾年前在南極洲發現了一種細菌,它們依靠空氣生存。
  • NASA:外星生命或與地球熱泉生物相似
    NASA:外星生命或與地球熱泉生物相似  這些蝦類的口部和特殊演化的鰓蓋內部生活著細菌,這些細菌會產生有機物並養活這些蝦類。  生活在這裡的特殊細菌能夠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下生存,原因是其擁有特殊適應的化學合成機制。這種機制不需要藉助陽光便可產生有機物並從中得到能量。在這一特定案例中,這些細菌使用硫化氫物質,這種物質大量存在於熱泉噴口的噴出物中。這些細菌可以以此為原料製造有機物。在這些噴口附近的環境溫度可以高達750F(約合400攝氏度)左右,但在稍稍遠離噴口的區域,溫度便低到可以讓這些蝦類在此生活的程度。
  • 科學家發現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將有助發現外星生命
    來源:快科技8月19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或將對地球碳匯預算和發現外星生命帶來幫助。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從某處獲取能量賴以生存。
  • 美媒:地球最早生命或是紫色的 外星生命也可能是紫色的
    參考消息網10月23日報導美媒稱,外星生命也許是紫色的。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21日報導,這是一篇新研究論文的結論。該論文暗示地球上的最早生命可能擁有薰衣草的顏色。達斯薩爾馬說,外星生命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茁壯成長。他說,「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數千顆新的太陽系外行星,並且正在開發」從這些行星反射出的光線中「觀察表面生物特徵的能力」。他說,已經存在探測太空中的綠色生命的方法,但科學家也許還需要開始尋找紫色的生命。
  • 發現吃金屬的細菌,或刷新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自從我們人類開始對宇宙探索,對外星生命的搜尋工作可以說是沒有停止過,在過去幾十年內,我們人類發射了很多探測器到太空中進行搜尋,也有一些探測器對一些星球抵近觀測,甚至有一些探測器直接降落到某些星球的表面。其中,火星是我們目前探索最多的一顆星球之一,由於火星與我們地球同處於太陽系宜居地帶,與地球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有一些觀點認為,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和外星生命可能都是紫色的
    研究人員還指出,外星生命也可能採用這種生存機制。所以,除了在太空中探測綠色生命,科學家也許還需將目光轉向紫色的外星生命。Alien life might be purple.外星生命也許是紫色的。達斯薩爾馬說,外星生命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茁壯成長。
  • 地外生命或已遍布宇宙!天文學家找到線索,地球生物或來自外星
    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自從人類產生了關於外星生命的想法之後,這個問題一直都困擾著人類。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前蘇聯和美國作為兩個超級大國率先開始探索地外生命,到目前為止已經將近70年了,仍未發現外星生命的存在,難道外星生命真的不存在嗎?想必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但依然有少部分人堅持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
  • 超強細菌被發現,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或能佐證外星生命遍布宇宙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地外生命,但是過去50多年的探索歷史中從未出現過真正的地外生命。即使如此,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並非是宇宙中的特例,像地球這樣的星球在宇宙中比比皆是,因此地外生命還是有存在的可能性。還有一些科學家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研究地外生命是否存在的問題,他們認為如果地球上存在一些適應其他星球環境的生命
  • 雙語: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和外星生命可能是紫色的
    達斯薩爾馬說,外星生命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茁壯成長。以視黃醛採集光能的方式今天在細菌和被稱為「古細菌」的單細胞生物體中仍然十分普遍。施維特曼告訴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說,從海洋到南極洲幹谷再到植物葉子表面,到處都發現過這種紫色生物體。視黃醛色素也存在於較為複雜的動物視覺系統中。
  • 中英雙語翻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和外星生命可能是紫色的
    中英雙語翻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和外星生命可能是紫色的­  Alien life might be purple.­  外星生命也許是紫色的。­  達斯薩爾馬說,外星生命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茁壯成長。
  • 地球生命如何起源?突破性的研究為行星上的外星生命帶來了希望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這是宇宙最基本的謎團之一,但讓生命起源的過程卻不是,這些確切的過程變得更加普遍,並可能暗示外星生命存在於地球之外。數十億年前,當微量的氧氣開始充滿海洋和大氣時,地球上出現了簡單的生命形式。
  • 終於發現外星生命證據了!距地球僅40公裡
    導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自2013年以來,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米爾頓-韋恩萊特教授便試圖說服科學界相信他在地球同溫層發現外星生命圖片展示了韋恩萊特所說的「詭異顆粒」,自認為是外星生物存在證據。
  • 地球生命很可能來自外星?科學家發現:一種原始生命可在太空生存
    雖然進化論告訴了我們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揭示了物種多樣性的來源,但是關於地球上生命最初的起源一直都是個謎。不過也有很多的理論猜想,從大的方面來講主要有兩個:本地起源說和生源說。本地起源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地球的生命是在我們這顆星球上獨立出現的,跟宇宙空間中的其他星球沒有任何關係,地球上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
  • 【雙語閱讀】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和外星生命可能都是紫色的
    一篇新研究論文的結論指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擁有薰衣草的顏色。達斯薩爾馬說,外星生命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茁壯成長。以視黃醛採集光能的方式今天在細菌和被稱為「古細菌」的單細胞生物體中仍然十分普遍。施維特曼說,甚至有一些證據表明,被稱為「嗜鹽菌」的現代紫色喜鹽微生物可能與地球上某些最早的生命形式有關,這些生命曾經在海洋中的甲烷噴口附近旺盛生長。
  • 外星文明會存在嗎?科學家發現,地球生命可能真的來自外星球
    太陽系、地球誕生時間已經有數十億年時間了,我們地球生命起源也有數十億年時間,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想揭開太陽系起源、地球生命起源等問題,似乎不大可能了,因為我們沒法回到數十億年前看一看這個起源的過程。既然我們地球出現了生命起源,那外星球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的生命起源,出現外星生命呢?如果外星球沒有生命起源,那假設有太空人回不來地球,而是飄到外星球,是否能夠為外星球帶去生命起源呢?
  • 用望遠鏡尋找外星生命?不,還得用上顯微鏡
    人們對於外星生命的好奇心從未減弱。在各種各樣的外星人電影中,人們更是充分發揮想像,展現出千奇百怪、精彩紛呈的外星生命場景。同樣的,在科學界,科學家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步伐也從未停止。在32億年前的地層中,人們發現了細菌的化石,包括鐵細菌、藍細菌等。據此估計,最早的細菌應該在3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根據生命進化的歷程,多細胞複雜的生物都是從單細胞的簡單生物進化而來。而微生物作為生命體進化的起始,存在應該最為廣泛。人類基因圖譜的繪製人——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幻紀錄片《異形星球》中提到,如果沒有微生物,就不會有肉眼可見的大型生物。
  • 物理學家新發現:遠古生命或曾離開地球 遨遊外星
    這些微生物嵌入彗星多孔的表面被保護起來,從而在飛離地球的過程中不會受到深空輻射的影響,最後它們完全地離開了太陽系。幾萬年或幾百萬年後,它們可能來到一個和太陽系相似的、也有著宜居行星的星系。彗星和宜居行星發生碰撞釋放出微生物,結束了旅行。那些微生物中的一小部分仍舊存活,於是它們在廣闊宇宙中為地球生命建立了一個新的基地。
  • 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的意味:莫非地球生命真的可能來自外星?
    日本進行的一項太空實驗顯示,某些類型的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 3 年。這挑戰了人們對生命的存在需要嚴苛條件的假設,並且支持了「泛種論」假說——該假說認為,地球的生命可能起源於隕石攜帶的微生物。研究成果發布在了《微生物學前沿》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