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來自於外星?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2020-09-04 知新了了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種耐寒的細菌能夠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很長一段時間,但前提是,它們必須形成一團厚厚的、凝結的團塊物。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

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

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經過科學家仔細觀察發現,倖存下來的細菌之前形成了一個厚厚的團塊,或者說是一個聚集體。



新的發現表明,當某些細菌聚集成一團時,就具備了在太空中進行長途旅行所需的條件。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支持了「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微生物生命可以在外星行星上生根發芽。這項新的研究還提到了一個潛在的涉及地球和火星的泛生說現象,在這兩個星球中,任何一個都可以播種另一個(儘管公平地說,我們仍然不知道火星是否適合居住)。

早在2008年,就有科學家利用飛機和氣球探測並記錄了漂浮在高層大氣中的微生物。自然,耐輻射球菌(一種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最抗輻射的生命體)的樣本在地球表面7.5英裡(12公裡)的高度被發現。隨著這種細菌在我們星球的對流層上部被證實,科學家們試圖去了解它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的表現。

該小組開始設計一個新的實驗,他們將細菌樣本放在國際空間站外的暴露的實驗艙上,同時將其暴露在太空真空環境中一年、兩年和三年。

這個實驗使得研究人員能夠繪製出一條生存曲線,並估計細菌在更長時間內的生存能力。 厚度不同的細菌聚集體暴露於空間。 該實驗於2015年至2018年進行,是在國際空間站的日本實驗模塊Kibo上進行的。



結果顯示,所有厚度超過0.5毫米的團塊在太空暴露3年後都存活了下來。根據這項研究,位於聚集體外表面的細菌被殺死,但這為下面脫水的微生物創造了一種保護性外殼。

在推斷了所有三個樣本組的存活數據後,科學家們預測,直徑超過1毫米的批次在外層空間總共可以存活8年,而更厚的聚集體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存活15到45年。

那麼,耐輻射球菌為什麼能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生存呢?科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它們有多個基因組拷貝,而且修復DNA損傷的能力更強」,一旦它們被重新水化,它們就做到了。

新發現為細菌在太空的存活提供了最好的估計,儘管是已知的極端微生物。 這表明某些細菌,如果能被適當地保護,就可以在外層空間中長期生存。 這種保護可以表現為聚集物的形式,甚至可以埋藏在巖石內部。

這一發現促使科學家們創造了一個新詞:massaspermia。其中,「Massa」代表質量或聚集物,因此「massapanspermia」是一種假設,即微生物聚集物可能在行星之間轉移。

這項新研究確實令人興奮,但還需要大量的工作來進一步加強「有生源說」和現在的「massapanspermia」假說。從理論上講,微生物可以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來完成火星之旅,但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依據。科學家解釋道,物體在火星與地球之間轉移所需的平均時間約為數千萬年。 但是,儘管機率非常低,也存在在最短的軌道上只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可能性。

因此,雖然微生物搭便車快速到達火星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很小。儘管極端微生物可能在太空中存活45年以上,但它們是否能持續數百萬年,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對於星際旅行和長期的火星旅行來說,這無疑是個問題。

當考慮其他因素時,事情就會變得更加複雜,例如微生物在太空中面對撞擊的生存能力(可能來自小行星撞擊),通過外星行星大氣層的熱進入以及對外星表面的撞擊等情況。

「有生源說」是個不錯的理論,但要使其真正發揮作用,還必須進行很多研究。 但是,如果我們證明它是真實的,那就意味著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得多。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相關焦點

  • 超強細菌被發現,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或能佐證外星生命遍布宇宙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微生物學前沿》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耐輻射細菌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來自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細菌能夠在太空環境中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它為何能夠在充滿了宇宙輻射和超低溫的環境下存活呢? 耐輻射球菌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據了解,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的這種微生物名為「耐輻射球菌」,它們通過太空實驗發現這種細菌可以在國際空間站外面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那麼它有何特殊能力來應對宇宙中極為嚴苛的環境呢?
  • 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的意味:莫非地球生命真的可能來自外星?
    日本進行的一項太空實驗顯示,某些類型的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 3 年。這挑戰了人們對生命的存在需要嚴苛條件的假設,並且支持了「泛種論」假說——該假說認為,地球的生命可能起源於隕石攜帶的微生物。研究成果發布在了《微生物學前沿》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地球生命來自哪裡?空間站一項實驗或許告知:地球生命來自太空
    ,正經八百的地球生物,和其他星球、隕石等並沒有任何聯繫,而生源說則是恰恰相反,地球生命並不是地球本土特產的,而是來自於其他星球、隕石等傳播到地球上的,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支持者。關於這兩種說法一直爭論不休,那麼地球生命真的來自哪裡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地球生物無論是來自地球本土還是來自外太空都沒有一個確鑿的答案,所有的都是基於實驗的猜測,只不過這個猜測更加接近真相。
  • 地球生命來自太空?科學家發現僅薄薄一層細菌就能在太空中存活三年
    在國際空間站負責日本「Tanpopo」實驗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意味著外星生命可能會在鄰近的行星間跳躍。研究人員發現,至少0.02英寸厚的微生物群落——比一張紙還薄——就能夠抵抗太空中的極端寒冷和高輻射水平。
  • 地球生命很可能來自外星?科學家發現:一種原始生命可在太空生存
    生源說即地球上的生命是由來自外太空的生物體的播種,也就是說在宇宙空間中本身就存在生命的種子,它們來到地球以後才開始了地球生命的進化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一直認為生命無法在外太空生存,就算一些生命力頑強的生物也很難在外太空低溫、乾燥、低壓、高輻射的環境下長時間的漂流來到地球。所以生源說就顯得有點不可能了。
  • 日本研究顯示:一種細菌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
    日本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發現,一種細菌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這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研究人員把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距離地球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外,它們身處真空環境,受到強烈紫外線輻射,經受29攝氏度至零下42攝氏度的巨大溫差。 這種細菌附著在地球大氣層內漂浮的灰塵上,對輻射的耐受力很強。報導說,這種細菌只有百分之幾在太空中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繁殖。
  • 神秘地球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
    為了模擬這種環境條件,我們在國際空間站的實驗裝置中使用一個二氧化矽玻璃窗。  據悉,這並不是耐輻射奇異球菌在太空環境下存活的最長時間,早在今年8月份,科學家曾報導這種細菌的樣本能在國際空間站保存3年時間。
  • 特稿:地球細菌禍害外星生命?
    特稿:地球細菌禍害外星生命?這些地球上的微生物在一個適合它們的生長外星球環境裡會不會出現變異發展,從而成為人類無意間培養出來的「外星生命」,從而在另一個星球上演地球生物入侵的宇宙悲劇?對於前者人類似乎還有認識,對於後一種可能,人類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然而,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只要人類還在進行太空探索!
  • 地球生命來自太空?科學家有新發現
    在國際空間站負責日本「Tanpopo」實驗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意味著外星生命可能會在鄰近的行星間跳躍。研究人員發現,至少0.02英寸厚的微生物群落——比一張紙還薄——就能夠抵抗太空中的極端寒冷和高輻射水平。
  • 一項空間站實驗揭示重大結論:地球生命或來自外太空?
    不過,對於生存在地球各個角落的細菌來說,情況卻不是這樣:根據一項來自國際空間站的重大實驗結論,細菌可以暴露於危險的真空太空環境中數年時間,當環境適宜時,它們仍然能夠恢復活力。這項研究結論為地球生命起源之爭提供了新的視角。
  • 日本研究: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有助解答生命起源
    據《每日郵報》8月26日報導稱,日本研究團隊將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國際太空站外的太空中長達3年,結果發現這種細菌還能存活,顯示部分生物暗藏能在太空生存並移動的可能性,提供生命起源更多研究空間。,將其放置在太空中3年後,再帶回地球進行培養,結果這種細菌又開始增生,可以確認一直存活著。
  • 外星生命離我們有多遠?我們也許不孤單,結論令我們吃驚
    希望找到外星生命的存在證據。 近來,科學家們發現來自距離地球5億光年的銀河系內有間歇性快速無線電的爆發。科學家們猜測,這些脈衝信號可能來自太空中的黑洞或脈衝星。也或者是外文明發出的信號。這是外星生命試圖與我們溝通嗎?如果真是這樣,人類就不必再苦苦尋 找地外生命了。
  •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有一種實驗細菌存活了整整一年
    早在2015年,一個國際團隊就在日本實驗倉Kibo的外部設立了Tanpopo任務,以測試頑強的細菌物種。現在,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測試。細菌細胞被脫水,運送到國際空間站,並放置在暴露設施中,暴露設施是一個持續暴露於太空環境的平臺。在這種情況下,細胞位於玻璃窗後面,該玻璃窗阻擋了波長低於190納米的紫外線。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將細菌置於國際空間站(ISS)外部的新實驗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這項研究為生命可以在行星之間旅行的想法提供了依據。細菌是頑強的小生物。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從極地冰層深處到最乾燥的沙漠,從地下數英裡到大氣層深處。
  • 地球生命哪裡來的?科學家:微生物能在太空傳播,彗星或是載體
    ,也有人說地球生命是來自太空,是生命分子進入到地球之後,才緩慢的形成了第1個生命,然後發展出來的,而如今科學家們是「爭來爭去」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所以研究還是規研究,但是具體生命來自什麼地方,我們還得繼續觀探索。
  • 人類還在吃,科學家發現一種「肉罐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
    作者:文/虞子期在地球上,大多數生命都是具有「極限性」的,也就是說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可能很快就會終結生命,但是每個生命所承受的能力都不一樣,而將地球上大多數的生物帶入太空之後,如果沒有維持基礎的生命元素,那麼很快就可能會死亡,包括我們
  • 細菌可存活於地球40萬倍重力環境
    最新研究表明,大腸桿菌可以在比地球重力大40萬倍的超重環境下生存、繁殖。  北京時間4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確實存在外星生命,那麼它們可能適應比科學們想像中更加極端的環境,因為巨大的重力似乎對微生物並沒有產生太大的作用。
  • 細菌可在太空環境存活八年,去往火星的飛船帶去了生命的種子?
    有些人認為生命非常罕見,在宇宙中只發生過一次,僅出現在地球上;而另一些人認為生命可以遍布宇宙,地球不是唯一的生命搖籃。如果可能發生泛精子症,那麼生命的存在必定比我們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研究人員使用飛機和科學氣球發現了漂浮在地球12公裡以上的迪諾球菌。但是,儘管迪諾球菌會形成大的菌落(大於1毫米),並且能夠抵抗紫外線輻射,但它們能否在太空環境中能生存嗎?能生存多長的時間呢?
  • 研究發現有地球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多年時間
    據外媒報導,雖然人類此刻有生活在太空中,但那也只是因為科技的進步才使得這樣的壯舉成為可能。經過幾十年的技術進步,有人可能會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適合在太空中生存的。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最新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非常特殊、適應性很強的細菌可以獨自在太空中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 物理學家新發現:遠古生命或曾離開地球 遨遊外星
    你可以把它們成為「星際泛種」,即來自遙遠星系的生命之種。「我們不確定這是否發生過,但仍有許多理由值得懷疑。」而在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哈佛大學的兩位天文學家:埃米爾-西拉傑與阿維-羅卜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至少在運動初期,細菌到達被太陽系逐出的彗星表面並產生沉澱的過程,已在地球歷史中上演了一到幾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