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可思議!神秘地球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

2020-11-14 新浪探索

  美國宇航局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在太空中生活一年時間,就像整日在公園裡散步。據悉,凱利曾在2015年在國際空間站持續工作一年時間。

  但事實上並非他描述的那樣簡單,長期太空生活改變了他的DNA、端粒和腸道微生物群,骨密度降低,3個月後他的腳仍然疼痛。

  但在沒有國際空間站保護的裸露太空環境下生存則完全不同,紫外線輻射、真空、巨大溫度波動和微重力,都會對人體構成巨大威脅。令科學家們感到驚奇的是,人們食用的肉罐頭中有一種細菌——耐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在國際空間站增壓艙外一個特殊設計平臺生活一年以上。

  研究人員調查分析這些強大微生物已有一段時間,早在2015年,一支國際團隊在日本實驗艙「希望號(Kibo)」外部進行一項名為「蒲公英(Tanpopo)」的科學任務 ,對耐輻射奇異球菌進行了測試。

  目前,耐輻射奇異球菌已成功通過了測試,該菌類運送至國際空間站之前經過脫水處理,並放置在「暴露設備平臺」,在這個實驗中,耐輻射奇異球菌被放置在一個玻璃罩內,該玻璃罩可阻擋波長低於490納米的紫外線輻射。

  來自奧地利、日本和德國和研究小組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這項研究結果可能會增強人們對行星保護問題的認識,例如:火星大氣層吸收190-200納米以下的紫外線輻射。為了模擬這種環境條件,我們在國際空間站的實驗裝置中使用一個二氧化矽玻璃窗。

  據悉,這並不是耐輻射奇異球菌在太空環境下存活的最長時間,早在今年8月份,科學家曾報導這種細菌的樣本能在國際空間站保存3年時間。

  但這支研究團隊並不是想要創造世界紀錄,而是希望發現耐輻射奇異球菌如何能在極端條件下頑強地生存下來。

  因此,經過一年的輻射、低溫和沸點,以及處於零重力環境,研究人員將太空細菌帶回地球,對在地球上保留一年的控制組樣本和該低地球軌道(LEO)細菌樣本進行再水化,之後對比相應的數據結果。

  最終結果顯示,在低地球軌道保留一年時間的耐輻射奇異球菌樣本要比對照組樣本的存活率低,但是存活下來的耐輻射奇異球菌似乎非常健康,即使它們和地球上的同類出現一些差異。

  研究小組發現,細菌表面覆蓋著小腫塊或者小泡,許多修復機制被觸發,一些蛋白質和信使核糖核酸分子(mRNAs)變得更加豐富。

  他們並不確定為什麼耐輻射奇異球菌會出現囊泡,但提出了一些猜測。研究小組指出,當低地球軌道耐輻射奇異球菌樣本地面恢復之後,它們出現的囊泡增多可解釋為一種快速的應激反應,在太空極端環境下,它們通過減少應激產物來增強細胞存活。

  此外,耐輻射奇異球菌的外膜囊可能含有對營養獲取、DNA轉移、毒素運輸和群體感應分子很重要的蛋白質,在太空環境下暴露之後會引發抵抗機制激活。

  此類研究將幫助我們了解細菌能否生存在其他星球,甚至分析它們在太空旅行中出現的變化,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未來不久,人類和地球細菌將開始超越地月距離進行太陽系旅行,甚至有一天人類可能飛越太陽系,對更遙遠的太空環境展開探索。

  維也納大學生物化學家泰蒂亞娜·米洛耶維奇(Tetyana Milojevic)說:「這些研究幫助我們了解地球之外生命存在的機制和過程,拓展了我們對惡劣外太空環境中生存和適應的認知,這項研究結果表明,由於耐輻射奇異球菌具有高效分子反應系統,它們在低軌道環境的存活時間將更長,這也表明具有該能力的生物體可以完成更長、更遠的太空旅程。」目前,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微生物群系》雜誌上。(葉傾城)

相關焦點

  • 人類還在吃,科學家發現一種「肉罐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
    作者:文/虞子期在地球上,大多數生命都是具有「極限性」的,也就是說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可能很快就會終結生命,但是每個生命所承受的能力都不一樣,而將地球上大多數的生物帶入太空之後,如果沒有維持基礎的生命元素,那麼很快就可能會死亡,包括我們
  • 地球生命來自於外星?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
  •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有一種實驗細菌存活了整整一年
    在太空中度過一年不是在公園裡散步。問問2015年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呆了一年的美國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他長期呆在太空中,改變了他的DNA、端粒和腸道微生物群,他的骨密度也不正常,三個月後他的雙腳仍然疼痛。
  • 研究發現有地球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多年時間
    據外媒報導,雖然人類此刻有生活在太空中,但那也只是因為科技的進步才使得這樣的壯舉成為可能。經過幾十年的技術進步,有人可能會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適合在太空中生存的。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最新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非常特殊、適應性很強的細菌可以獨自在太空中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 超強細菌被發現,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或能佐證外星生命遍布宇宙
    它為何能夠在充滿了宇宙輻射和超低溫的環境下存活呢? 耐輻射球菌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據了解,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的這種微生物名為「耐輻射球菌」,它們通過太空實驗發現這種細菌可以在國際空間站外面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那麼它有何特殊能力來應對宇宙中極為嚴苛的環境呢?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將細菌置於國際空間站(ISS)外部的新實驗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這項研究為生命可以在行星之間旅行的想法提供了依據。細菌是頑強的小生物。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從極地冰層深處到最乾燥的沙漠,從地下數英裡到大氣層深處。
  • 日本研究: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有助解答生命起源
    據《每日郵報》8月26日報導稱,日本研究團隊將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國際太空站外的太空中長達3年,結果發現這種細菌還能存活,顯示部分生物暗藏能在太空生存並移動的可能性,提供生命起源更多研究空間。,將其放置在太空中3年後,再帶回地球進行培養,結果這種細菌又開始增生,可以確認一直存活著。
  • 細菌如何在太空中存活數年?形成厚厚的凝結塊
    研究團隊發現,一些細菌在聚集成團時,便具備了在太空中長時間存活的條件。因此這支持了泛種論假說,即微生物生命可以在外星球上紮根。這項新研究也提到了一種可能涉及地球和火星的胚種論場景,即兩顆行星中任意一顆都有機會將生命散播到另一顆行星上(儘管公平地說,我們仍然不知道火星是否曾經適合生存)。
  • 日本研究顯示:一種細菌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
    日本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發現,一種細菌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這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研究人員把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距離地球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外,它們身處真空環境,受到強烈紫外線輻射,經受29攝氏度至零下42攝氏度的巨大溫差。 這種細菌附著在地球大氣層內漂浮的灰塵上,對輻射的耐受力很強。報導說,這種細菌只有百分之幾在太空中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繁殖。
  • 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的意味:莫非地球生命真的可能來自外星?
    日本進行的一項太空實驗顯示,某些類型的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 3 年。這挑戰了人們對生命的存在需要嚴苛條件的假設,並且支持了「泛種論」假說——該假說認為,地球的生命可能起源於隕石攜帶的微生物。研究成果發布在了《微生物學前沿》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細菌在外太空度過三年得以存活 證明微生物能夠與彗星或小行星一起到達地球
    細菌在外太空度過三年得以存活 證明微生物能夠與彗星或小行星一起到達地球(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上周日本科學家報告說,細菌菌落在實驗過程中在外太空度過了三年並得以存活。這證明了微生物能夠與彗星或小行星一起在太空中傳播,而這意味著生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到達地球。這項大規模的研究始於2008年,當時東京大學專家在對平流層下層進行研究時在12公裡的高度發現了Deinococcus細菌。隨後科學家多次測試了它們的耐力。試驗證明,溫度的驟變以及強烈輻射都沒有損害這種「頑強」的細菌。
  • 細菌可在太空環境存活八年,去往火星的飛船帶去了生命的種子?
    研究人員使用飛機和科學氣球發現了漂浮在地球12公裡以上的迪諾球菌。但是,儘管迪諾球菌會形成大的菌落(大於1毫米),並且能夠抵抗紫外線輻射,但它們能否在太空環境中能生存嗎?能生存多長的時間呢?這項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研究表明,厚的細菌聚集體可以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為細菌的存活提供足夠的保護。研究人員將不同厚度的迪諾球菌菌落放置在國際空間站外部的面板,分別在過一年,兩年或三年,測試其存活率。
  • 在太空中頑強生存3年的「超級細菌」
    只要團結一致「抱成團」,某些頑強的細菌在外太空待上3年也能存活下來。這一結論來自一項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實驗。科學家們把抗輻射奇異球菌送上太空,在空間站外部進行相關研究以檢驗其生存能力。三年後,在厚度超過0.5毫米的團塊中,研究者驚喜的發現了仍然存活的細菌。在這些菌落團塊中,雖然外層的細菌已經被太空輻射的紫外線殺死破壞,但這恰好可能為內部的健康細菌提供了保護,菌落內部的細菌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任然得以存活。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繼續繁殖。
  • 地球生命來自太空?科學家發現僅薄薄一層細菌就能在太空中存活三年
    來源:前瞻網據研究國際空間站外微生物菌落的科學家稱,細菌可以在太空中存活長達三年這一發現意味著這些微生物群落可以通過聚集成「集合體」在地球和火星或宇宙的任何其他地方旅行。這一發現是基於一種Deinococcus細菌的「暴露板」,這種細菌被放置在國際空間站外長達三年之久。
  • 人在太空不會感染細菌病毒:現實不可思議
    地球上細菌、病毒很多,那太空上是怎樣的呢?據外媒報導稱,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ISS)檢測到了細菌和病毒,而且空間上存在了這樣的物質,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對吧。科學家是在國際空間站的飲水機中檢測到兩種細菌,通過收集細菌樣本,科學家希望通過對其展開的研究獲得更多的發現。
  • 地球生物也能在太空中生活: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成功生存3年
    雖然人們一直嚮往著太空生活,但目前也只能依託國際空間站長久駐留在太空中。但是一些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卻能夠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在太空中生存數年。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微生物前沿》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來自地球的一些細菌能夠在太空中生存數年,說明一些星際旅行可能會將生活帶到其他星球。
  • 地球生物也能在太空中生活: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成功生存3年
    雖然人們一直嚮往著太空生活,但目前也只能依託國際空間站長久駐留在太空中。但是一些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卻能夠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在太空中生存數年。8月27日,據外媒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微生物前沿》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來自地球的一些細菌能夠在太空中生存數年,說明一些星際旅行可能會將生活帶到其他星球。
  • 為什麼細菌在太空中存活
    > 在休斯頓大學喬治福克斯教授的實驗室裡,科學家正在研究可能汙染其他行星的地球細菌儘管進行了極端的淨化努力,來自地球的細菌孢子仍然設法進入宇宙飛船的外太空。福克斯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究一些孢子如何以及為何無法消除汙染。他們的研究發表在BMC微生物學。 為了進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潔淨室或加利福尼亞州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超級清潔潔淨室,員工可以通過一系列遊說活動。
  • 一種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存活三年
    (新華社/西霸)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記者惠曉霜)日本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發現,一種細菌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這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NHK)網站26日報導,這一實驗由東京藥科大學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等合作開展。
  • 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實驗發現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
    形成厚厚的凝結塊(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耐寒細菌能夠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很長一段時間,但前提是它們必須形成一團厚厚的凝結物。這一發現可能會為胚種論(panspermia)提供支持。胚種論又稱泛種論,是一種假說,猜想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形態的微生物,通過隕星、小行星與彗星散播,並可能在地球上孕育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