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可存活於地球40萬倍重力環境

2020-12-08 科學網

大腸桿菌的著色掃描電子顯微圖片。最新研究表明,大腸桿菌可以在比地球重力大40萬倍的超重環境下生存、繁殖。

 

北京時間4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確實存在外星生命,那麼它們可能適應比科學們想像中更加極端的環境,因為巨大的重力似乎對微生物並沒有產生太大的作用。近日,日本海洋與地球科學技術研究社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比地球重力大40萬倍的超重環境下,多種不同種類的細菌仍然可以存活和繁殖。

 

最新研究表明,外星生命生存的環境範圍可能要寬得多,它們甚至還可能存活於由隕星撞擊和噴射產生的高重力環境中。如果是這樣,那麼行星之間的生命交換就完全有可能。日本海洋與地球科學技術研究社科學家Shigeru Deguchi是最新研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Shigeru Deguchi表示,「生命在宇宙中生存的環境類型和數量,現在因為我們的研究而大大增加了。」

 

意外發現

 

Shigeru Deguchi和他的同事最初並非專門研究微生物在高重力環境下的忍耐性。相反,他們僅僅是想通過離心分離機測量大腸桿菌細胞的密度。當研究人員將大腸桿菌加速到重力相當於地心引力7500倍的情形時,他們發現這種微生物並沒有錯過任何一個節拍,它們仍然生長、繁殖得相當好。Shigeru Deguchi表示,「我們震驚於這一發現,它刺激著我們的好奇心。因此,我們在更大重力環境下重複了同樣的實驗,最終發現大腸桿菌甚至在40萬倍重力環境下仍然可以正常生長繁殖,而40萬倍重力是我們通過實驗設備能夠產生的最大重力。」

 

對比之下,大約50倍重力環境可能會對人類產生嚴重傷害,甚至死亡,即使處於這種環境下僅百分之一秒。美國宇航局太空梭上的太空人在起飛和返回時,可能要承受大約3倍重力的壓力。

 

研究人員進一步擴展了他們的實驗,將4種其他類型的微生物暴露於超重環境下長達140小時。他們發現,另一種微生物脫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也可以在40萬倍重力環境下繁殖生存。雖然大腸桿菌和脫氮副球菌是耐超重的冠軍,但在大約2萬倍重力環境下,五種被測試微生物物種都可以繁殖。

 

Shigeru Deguchi等人最新研究報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之上。

 

更寬範圍的棲息地

 

此前的一些研究證明,一些微生物可以在超過1.5萬倍重力環境下生存。不過,最新研究打破了這一記錄,表明多種微生物實際上都擁有耐超重的能力。唯一值得與最新發現相比較的研究成果發表於1963年,該成果發現大腸桿菌可耐10萬倍超重力。不過,1963年的研究並沒有吸引人們的關注,因為它太超前了。Shigeru Deguchi介紹說,「這篇論文發表於1963年,比1965年在黃石國家公園發現嗜熱微生物要提早兩年。嗜熱微生物的發現讓微生物可以生存於極端環境中的理論得到廣泛認可。」

 

最新研究表明,生命可能存在的外星環境,或許比科學家們想像中的要極端得多。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結果甚至還大大提高了行星之外環境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比如棕矮星上的環境也有可能存在生命,而且一些棕矮星溫度可能低到足夠支持生命的存在。

 

有生源說

 

最新研究還表明,星球與星球之間的生命交換也完全有可能。在幾十億年間,地球上落下了大約10億噸火星巖石,這些巖石通過隕星撞擊的方式到達地球。在太陽系或其他星系中,這種行星間的巖石交換在理論上也有可能同時交換微生物。這也是有生源說的一個方面。

 

科學家們認為,隕星撞擊可能產生高達30萬倍重力。最新研究顯示,微生物可能在這種環境中生存,而且可以正常繁殖。Shigeru Deguchi認為,「如果生命確實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我們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證明,生命可以像有生源說假定那樣在太陽系內傳播。」(來源:新浪科技 彬彬)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如果地球的重力增加到10倍,人類還能存活嗎?
    重力,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東西了,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無時不刻與我們相伴。重力限制了我們飛向空中的自由,但千萬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如果地球的重力變得像月球那樣小(大概是地球的1/6),我們可能只需輕輕一躍,就能跳到三樓的高度。而地球失去了重力,那麼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很可能會脫離地球,飄向茫茫的太空。
  • 研究:普通細菌可存活於火星放射性惡劣環境
    科學家最新一項實驗證明一些普通的細菌或許能生存在火星惡劣環境中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冰冷溫度不利於生物存在,但一些極微小的細菌卻除外,科學家最新研究稱,一些能複製自身DNA分子的細菌可潛伏在地球或者火星冰凍環境之中。
  • 神秘地球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
    為了模擬這種環境條件,我們在國際空間站的實驗裝置中使用一個二氧化矽玻璃窗。  據悉,這並不是耐輻射奇異球菌在太空環境下存活的最長時間,早在今年8月份,科學家曾報導這種細菌的樣本能在國際空間站保存3年時間。
  • 生命的頑強超乎想像,藍細菌在沒有水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
    耐極端乾旱的藍細菌剛剛過去的五一節,北京氣溫就達到了歷史同期最高 - 36℃,即使沒到夏季最高氣溫,這樣的溫度足以讓絕大多數人感到難以忍受。在地球的另一些地方,生活著許多生物,它們能夠輕鬆忍受極端環境,比如能夠在130℃和-200℃溫度下、在pH值接近0和13.5的強酸和強鹼環境下、在鹽濃度達到30%下、在1100個大氣壓下、在地球重力40萬倍下生存。這些生物叫做嗜極生物(Extremophile),或者嗜極端菌。與此相對的,在較為溫和的環境中生活的生物,可稱為中溫生物(Mesophile)。
  • 日本研究顯示:一種細菌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
    日本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發現,一種細菌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這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研究人員把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距離地球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外,它們身處真空環境,受到強烈紫外線輻射,經受29攝氏度至零下42攝氏度的巨大溫差。 這種細菌附著在地球大氣層內漂浮的灰塵上,對輻射的耐受力很強。報導說,這種細菌只有百分之幾在太空中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繁殖。
  • 地球生命來自於外星?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種耐寒的細菌能夠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很長一段時間,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
  • 細菌可在太空環境存活八年,去往火星的飛船帶去了生命的種子?
    有些人認為生命非常罕見,在宇宙中只發生過一次,僅出現在地球上;而另一些人認為生命可以遍布宇宙,地球不是唯一的生命搖籃。如果可能發生泛精子症,那麼生命的存在必定比我們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研究人員使用飛機和科學氣球發現了漂浮在地球12公裡以上的迪諾球菌。但是,儘管迪諾球菌會形成大的菌落(大於1毫米),並且能夠抵抗紫外線輻射,但它們能否在太空環境中能生存嗎?能生存多長的時間呢?
  • 一種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存活三年
    (新華社/西霸)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記者惠曉霜)日本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發現,一種細菌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這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NHK)網站26日報導,這一實驗由東京藥科大學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等合作開展。
  • 研究發現有地球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多年時間
    經過幾十年的技術進步,有人可能會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適合在太空中生存的。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最新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非常特殊、適應性很強的細菌可以獨自在太空中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將細菌置於國際空間站(ISS)外部的新實驗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這項研究為生命可以在行星之間旅行的想法提供了依據。細菌是頑強的小生物。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從極地冰層深處到最乾燥的沙漠,從地下數英裡到大氣層深處。
  • 抗輻射菌可在地球到火星之旅中存活
    耐輻射細菌可在太空環境中生存。圖片來源:MICHAEL J DALY本報訊 近日,發表於《微生物學前沿》的一項研究顯示,固定在國際空間站外的微生物至少可以存活3年,這表明生命有可能在從地球到火星的太空旅行中存活。
  • 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的意味:莫非地球生命真的可能來自外星?
    日本進行的一項太空實驗顯示,某些類型的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 3 年。這挑戰了人們對生命的存在需要嚴苛條件的假設,並且支持了「泛種論」假說——該假說認為,地球的生命可能起源於隕石攜帶的微生物。研究成果發布在了《微生物學前沿》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有一種實驗細菌存活了整整一年
    早在2015年,一個國際團隊就在日本實驗倉Kibo的外部設立了Tanpopo任務,以測試頑強的細菌物種。現在,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測試。細菌細胞被脫水,運送到國際空間站,並放置在暴露設施中,暴露設施是一個持續暴露於太空環境的平臺。在這種情況下,細胞位於玻璃窗後面,該玻璃窗阻擋了波長低於190納米的紫外線。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在我們的身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它們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特別是腸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由微生物細胞和它們所包含的基因組成的細菌群落,不僅不會危害我們的健康,反而對人體有益,能幫助身體進行消化、生長和防禦。小小的細菌居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 超級細菌竟在外太空存活3年! 震驚科學界
    ▲超級細菌竟能在外太空存活3年。(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實習記者高琳景/綜合報導日本科學家將地球上的「超級細菌」菌株附著到國際太空站外部,沒想到3年後竟發現超級細菌還活著,讓許多科學家和微生物學家震驚不已。
  • 如果人類不小心將細菌帶到了火星,會導致火星出現生命嗎?
    火星是人類除了月球以外研究最多、發射各種探測最多、最為了解的一顆太陽系內類地行星,但火星不管是從大小、質量還是表面重力上來說都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因為它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2倍,是地球的1/2,質量約為月球的9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是地球的2/5。
  • 地球40萬億公裡外的恆星,是地球的4.7萬倍,或是人類未來歸宿!
    在地球40萬億公裡外的恆星,是地球的4.7萬倍,或是人類未來歸宿!現在的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地球絕對不是永遠都適合人類生存的意味,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球早就已經千瘡百孔,不堪重負,那麼地球在未來的命運到底是怎麼樣的?
  • 探尋地球上的極端生命:高壓蒸煮10小時仍存活
    北京時間6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試圖在周圍的星球上及太陽系內尋找能夠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在努力研究地球上生命的極端形態,希望發現能夠在其他星球的惡劣環境下存活的地球生命。
  • 關於重力的6個奇怪的事實
    重力在地球上是相當一致的,2011年4月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人們筆直坐著的時候,比他們側身躺著的時候更容易判斷墜落的物體。這進而表明,我們對重力的感知較少地基於我們的視覺錯覺,而更多地基於我們的身體方向。
  • 中子星表面的重力為地球7000億倍,掉向它的物體能超光速嗎?
    太陽質量是1.9891x10^30千克,由錢德拉塞卡極限計算,中子星質量不能小於1.44倍太陽質量,而奧本海默極限規定,中子星質量不能超過太陽質量的3倍。48到99倍了,如果按照地球的50倍質量來計算,那麼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地球的130萬億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