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發現,異常球菌能在惡劣太空環境中生存長達八年之久

2020-09-05 科技領航人

2018年,一艘太空飛行器載著不尋常的貨物離開國際空間站:在太空中度過多年的細菌群。這些微生物是作為Tanpopo任務的一部分返回地球的最後樣本,這是一項研究空間環境對簡單生物體影響日本天體生物學實驗。如果微生物在長期暴露於真空中倖免於難,這將對有爭議的被稱為「有生源說(panspermia)」的理論產生重大推動作用,該理論表明生命在小行星、彗星和太空塵埃之間的行星間飛行。

周三,Tanpopo團隊的新研究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詳細介紹了多種異常球菌(Deinococcus bacteria)是如何連續三年暴露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存活下來的。這種細菌以其非凡的抵抗高劑量紫外線輻射造成的基因損傷的能力而聞名,這種細菌將其歸類為緩凝劑等其他所謂的「極端微生物」。但是研究人員不確定究竟是如何實現這一壯舉的。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Tanpopo任務的首席科學家山岸明彥(Akihiko Yamagishi)說:「 異常球菌屬具有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多種機制。」 「我們測試了該細菌相應的負責機制,並發現其DNA修復系統對於在空間環境中生存非常重要。」

作為Tanpopo實驗的一部分,山岸明彥和他的同事在空間站外部的一個實驗艙中,將三種不同物種的異常球菌屬的幹菌群暴露在太空真空中。當研究人員重新補充地球上的菌落時,他們發現它們最外層的層因暴露在高劑量的紫外線輻射下而死亡。但是,細菌的死亡層保護了下面微生物的DNA免受損壞。無論菌落有多厚,完整細菌基因的數量從暴露到太空後都會逐漸減少,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只有半毫米深的細菌團塊可以在太空中生存長達八年。

對於支持有生源說(panspermia)的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該理論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並表明生命(包括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飛馳的太空巖石上的微生物而播種的。這遠非主流觀點,但它最早的支持者之一,數學家錢德拉·維克拉瑪辛格(Chandra Wickramasinghe)認為,它可以解釋地球上生命出現的幾個棘手問題。

一個典型的解釋是,生命是由一群有機分子在沸騰的原始軟泥中相互撞擊而形成的,並逐漸形成更複雜的分子。最終,這些分子結合形成單細胞生物,如細菌,然後演變為多細胞生物,依此類推。但是,據科學家所知,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卻一帆風順的。物種形成的高峰很短,而停滯期較長。大約40億年前,細菌出現在,它們便成為地球上在20億年內主要的生命形式。然後是略顯複雜的單細胞生物(稱為真核生物)的大爆炸,在更複雜的生物最終開始出現之前,真核生物又統治了十億年。

這些長期的進化停頓令人困惑。一種解釋是,這些平衡時期是由物種滅絕事件造成,這些事件為物種形成創造了新的機會。相信有生源說(panspermia)的人相信,如果通過任性的外星微生物推動生命的早期,可以解釋地球不尋常的進化時間表。

一種被稱為&34;理論認為,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和隕石可能含有一些基本生物體或遺傳物質,這些生物或遺傳物質改變了地球上生命的進化軌跡。到達一顆小行星的細菌數量不太可能改變整個星球的進化。他們認為,如果在銀河系的這一部分中,生物富集的太空巖石很常見,那麼地球在40億年前經歷的猛烈轟擊也許足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假設, 但有一些證據支持這個想法。哈佛大學物理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說:"當在巖石深處得到保護時,計算表明細菌可以存活數百萬年。」

模擬已經表明,這個過程也可以走另一條路。如果說生命在數十億年前被小行星粉碎時已經開始了,那麼其中一些陸地微生物可能已經從地表爆炸,最終出現在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上。勒布說,這聽起來有些牽強,但研究人員已經在地球上發現了來自火星的巖石,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懷疑我們有一天會在火星上找到地球上的巖石。

因此,如果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火星上找到生命的證據,並在火星上找到地球上巖石,那麼火星生命也有可能來自地球。確實,如果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生命,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確定其起源。但是,還有一些線索,例如,地球上所有的DNA都沿著相同的方向螺旋。如果在火星上發現DNA旋向相反的話,則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生命獨立地起源於紅色星球,生命沒有從地球上飛到火星上。

勒布說,即使您不相信有生源說(panspermia)的假設,Tanpopo小組的結果也對行星保護產生了嚴重影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其他太空機構在確保太空飛行器,在發射到火星時不會攜帶任何來自地球的生物材料時遇到很多麻煩。他們不想無意中破壞了原始環境,在那裡他們正在尋找古老的外星生命的微弱跡象。但是現在,山岸明彥和他在日本的團隊已經表明,某些類型的細菌可以在深空中生存足夠長的時間,從而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進行行星際旅行。

「在發射火星任務之前,潔淨室內的任何毫米厚的聚集體都會被清潔擦除掉。」勒布說, 「但是這些結果使我們意識到,對所有送往其他星球以尋求生命的太空飛行器進行滅菌的重要性。」

2018年,山岸明彥和他的同事使用飛機和氣象氣球在地球上進行了一系列高空實驗,在大氣層近11公裡處發現了異常球菌屬細菌的痕跡。這遠高於客機的巡航高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地球正在將這些強壯的微生物洩漏到太空中。漂浮在微風中的小微生物群落無法逃脫地球引力的作用。但是正如勒布在今年早些時候與他人合著的論文中所詳述的那樣,小行星和彗星有可能像掠過池塘的石頭一樣掠過地球大氣層,吸收了大氣中的一些微生物並將其帶入星際空間。

關於有生源說(panspermia)的理論仍然存在爭議,並且在科學界未被廣泛接受。但是,就目前而言,像Tanpopo這樣的實驗仍在挑戰我們對生命必需條件的假設。

相關焦點

  • 細菌可在太空環境存活八年,去往火星的飛船帶去了生命的種子?
    想像一下,諸如細菌之類的微觀生物,通過太空運輸降落在另一個星球上,然後適合生存條件的細菌可以大規模繁殖並發生變異,從而遍布在這個星球,就像2017上映的科幻電影《異星崛起》中那樣。研究人員使用飛機和科學氣球發現了漂浮在地球12公裡以上的迪諾球菌。但是,儘管迪諾球菌會形成大的菌落(大於1毫米),並且能夠抵抗紫外線輻射,但它們能否在太空環境中能生存嗎?能生存多長的時間呢?
  • 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實驗發現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
    它就是Deinococcus細菌,據了解,這種在被有意地暴露在強烈的輻射和寒冷的太空中長達三年之久仍活了下來。這項研究是日本一項研究任務的成果,該任務在ISS外部的「曝光板」上安裝了細菌樣本。在那裡,輻射水平很高,溫度也非常高。人類能冒險離開國際空間站的唯一原因是擁有保護裝備,但細菌卻沒有這樣的待遇。
  • 在太空中頑強生存3年的「超級細菌」
    只要團結一致「抱成團」,某些頑強的細菌在外太空待上3年也能存活下來。這一結論來自一項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實驗。科學家們把抗輻射奇異球菌送上太空,在空間站外部進行相關研究以檢驗其生存能力。三年後,在厚度超過0.5毫米的團塊中,研究者驚喜的發現了仍然存活的細菌。在這些菌落團塊中,雖然外層的細菌已經被太空輻射的紫外線殺死破壞,但這恰好可能為內部的健康細菌提供了保護,菌落內部的細菌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任然得以存活。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繼續繁殖。
  • 生命或許能在行星之間傳播:微生物惡劣環境中生存
    新北京時間10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稱,微生物生命可能會在外太空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從而為宇宙其他區域出現生命帶來希望。
  • 在太空中生存一年!這種生物的強大生命力,連水熊蟲都得服氣
    在直徑達940億光年的宇宙中,絕大部分空間都是一片死寂,只有其中極小的一部分才有天體的存在。而在這無數天體之中,目前只有地球是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星球。在無限廣袤的宇宙中,只有這麼一個甚至都稱不上彈丸之地的地方,才能夠孕育生命存在。儘管地球上也有許多極端環境,有少數極端生物在此生存。
  • 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
  • 細菌如何在太空中存活數年?形成厚厚的凝結塊
    胚種論又稱泛種論,是一種假說,猜想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形態的微生物,通過隕星、小行星與彗星散播,並可能在地球上孕育了生命。  抗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一種嗜極微生物,能夠在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條件下生存。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還能在太空的惡劣環境下生存。
  •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有一種實驗細菌存活了整整一年
    但是,要在國際空間站(ISS)保護區之外的裸露空間中生存是另一回事,那裡的紫外線輻射、真空、巨大的溫度波動和微重力都是迫在眉睫的威脅。因此,在一個罐裝肉中首次發現的一種細菌——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在國際空間站(ISS)加壓倉外的一個專門設計的平臺上生活了一年之後,仍然活著。
  • 一個細菌球在太空中生存了3年
    日本Tanpopo任務的最新研究使科學家對生物體如何能夠承受惡劣環境的理解更加深刻。這些無畏的微生物是Tanpopo任務的一部分,是最終返回地球的樣品,該任務是日本天體生物學實驗,研究了太空環境對簡單生物的影響。如果微生物能夠長期暴露於真空中而倖免於難,這將對有爭議的被稱為「泛紫羅蘭」的理論產生重大推動作用,該 理論表明生命在小行星,彗星和太空塵埃之間的行星間飛行。
  • 人在太空堅持不了2分鐘,為什麼它一年不死?
    我們總是說生命是脆弱的,然而日本科學家研究的一種細菌卻打破了這種觀點,隨著飛船進入太空後,它堅持了整整一年還不死!以往鴿子和大家聊過在國際空間站安家的微生物們,已經有數十種之多,甚至對空間站上的設備壽命構成威脅。
  • 人在太空堅持不了2分鐘,為什麼它一年不死?
    我們總是說生命是脆弱的,然而日本科學家研究的一種細菌卻打破了這種觀點,隨著飛船進入太空後,它堅持了整整一年還不死!然而一種名為抗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非凡微生物在國際空間站非空間站內部的外太空惡劣環境中成功生存了一整年。
  • 地球上唯一「不死生物」,能夠抵禦各種惡劣環境,宇宙中也能生存
    殭屍只是人們想像的一種東西,但是有一種生物,他絕對是可以稱霸整個太陽系,真正的做到了,不死不滅,它能在地球上任何的惡劣環境下生存,地球遍布它的足跡,科學家在進行太空研究時,也是把它送上了太空,在太空絕對真空和宇宙超輻射的環境下,它居然還是存活著的,把它重新帶回地球,他又復活了,這種生物學名叫做水熊,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水熊蟲。
  • 科學家:可能性很高,我們或許是火星生物
    但是問題在於,和花粉的傳播不同,微生物如果想要從火星傳播到地球,要經歷幾千萬甚至可能是幾億公裡的宇宙空間,而太空中的惡劣環境是地球生物所無法承受的。雖然微生物的生命力看起來更強一點,但它們真的強大到能夠在太空中倖存的程度嗎?
  • 神秘地球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
    令科學家們感到驚奇的是,人們食用的肉罐頭中有一種細菌——耐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在國際空間站增壓艙外一個特殊設計平臺生活一年以上。為了模擬這種環境條件,我們在國際空間站的實驗裝置中使用一個二氧化矽玻璃窗。  據悉,這並不是耐輻射奇異球菌在太空環境下存活的最長時間,早在今年8月份,科學家曾報導這種細菌的樣本能在國際空間站保存3年時間。
  • 日本科學家把一堆細菌帶到太空宇宙輻射下暴曬三年,發現它們居然還活著!
    這個假說認為生命來自地球,是地球早期的極端環境裡,非生命物質通過複雜的化學過程,一步步變成生命物質。但這個假說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有科學家質疑,僅僅因為蛋白質大分子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形成,就說地球能自然形成生命,這跨度太大。因為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DNA序列,有著獨特的結構。僅僅依靠隨機過程,形成生命物體的概率小到幾乎不可能。
  • 日本科學家把一堆細菌帶到太空宇宙輻射下暴曬三年,發現它們居然還活著
    目前,科學家們發現微生物確實可以通過隕石在行星之間移動,石頭的厚度可以保護它們躲過宇宙中的致命射線。但日本科學家山岸彥明更進一步,他認為微生物在沒有隕石保護的情況下,也能四散開來。(耐輻射奇球菌)在對耐輻射奇球菌做了5年的太空模擬試驗後,日本太空探索局批准了他們的實驗請求。2015年4月,一批耐輻射奇球菌隨著SpaceX火箭發射到太空。
  • 水熊蟲在極為惡劣的外星環境中,為何也能生存?
    自從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成功開展了載人登月計劃,全人類的太空夢就都隨之被點燃。此後,伴隨著世界大環境的穩定,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不斷進步,除了美國之外,也陸續有國家向月球成功發射了探測器,雖然並不是載人登月,但是卻也足夠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科技實力。
  • 人類還在吃,科學家發現一種「肉罐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細菌,能夠在太空強力生存,這是來自地球的一種細菌,並且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我們來看看情況。它的生命力非常的頑強,能在國際空間站增壓艙外一個特殊設計平臺生活一年以上(太空存活一年以上)。大家都知道,國際空間站外的環境基本是屬於「極端性」的條件,就算是人在國際空間站內,都需要機械來進行維持。
  • 超強細菌被發現,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或能佐證外星生命遍布宇宙
    該論文指出,來自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細菌能夠在太空環境中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它為何能夠在充滿了宇宙輻射和超低溫的環境下存活呢? 耐輻射球菌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據了解,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的這種微生物名為「耐輻射球菌」,它們通過太空實驗發現這種細菌可以在國際空間站外面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那麼它有何特殊能力來應對宇宙中極為嚴苛的環境呢?
  • 傳說冥王星環境惡劣,科學家卻發現不明物,這是為什麼?
    傳說冥王星環境惡劣,科學家卻發現不明物,這是為什麼?宇宙浩瀚無垠,如果不深入探討的話,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只有皮毛。宇宙中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需要不斷挖掘和發現。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科學家在研究冥王星的時候,發現它的表面出現不明物體,就連專家也無法解釋這種不明物體究竟是什麼,那麼到底發現了什麼呢?傳說冥王星環境惡劣,科學家卻發現不明物,這是為什麼?冥王星是太陽系中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它主要圍繞著太陽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