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或許能在行星之間傳播:微生物惡劣環境中生存

2020-11-26 cnBeta

新北京時間10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稱,微生物生命可能會在外太空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從而為宇宙其他區域出現生命帶來希望。在這項為期一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微生物和有機化合物暴露在太空環境中,發現其中有些能夠承受極端的溫度和輻射壓力。該研究是國際空間站上日本實驗模塊「蒲公英任務」(Tanpopo mission)的一部分。

日本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暴露平板,將微生物和有機化合物暴露在外太空環境下。他們還設計了一個捕捉國際空間站高速粒子的平板。

通過這項研究,日本科學家對泛種論(panspermia,又稱為胚種論、宇宙撒種說)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泛種論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假說,提出生命存在於宇宙各處,通過彗星、小行星或星際碎片傳播、繁衍。還有觀點認為,地球生命的出現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但這一說法受到廣泛批評。

日本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暴露平板,將微生物和有機化合物暴露在外太空環境下。他們還設計了一個捕捉國際空間站高速粒子的平板。

儘管生命本身可能不是「天外來客」,但一個主流的理論認為,彗星和小行星可能在數十億年前將這些有機化合物——構成生命的基礎成分——帶到了地球上。而且,研究人員發現環境數據與「微生物和有機化合物的存活數據是一致的」。他們分析了有助於微生物和有機化合物保存的若干環境條件,包括溫度和輻射。

該實驗歷時一年,從平板採集的數據顯示,微生物和有機化合物樣品能承受長時間的太空環境。研究人員稱,這一結果支持了微生物和有機化合物可以在不同行星之間遷移的觀點。

近年來,科學家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了許多位於適居帶的行星,使人們對泛種論假說又重新提起了興趣。日本研究者的最新發現又使該假說向前邁進了一步,生命能否在漫長的太空旅途中存活下來,並最終在許多光年以外的行星上紮根,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人類尋找外星生命的歷程

脈衝星的發現

英國天文學家喬絲琳·貝爾·伯奈爾(Dame Jocelyn Bell Burnell)在1967年利用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無線電脈衝星。在那之後,天文學家又發現了釋放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其他類型的脈衝星。

脈衝星是一類快速旋轉、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然而,在最初被發現時,脈衝星的信號被認為是來自外星人。

Wow!訊號

1977年,在美國俄亥俄州,一位在夜空中搜尋外星生命的天文學家捕獲了一個很強的無線電信號。信號之強烈,以至於他興奮地在數據旁邊寫下了一個「Wow!」。

1977年,在美國俄亥俄州,一位在夜空中搜尋外星生命的天文學家捕獲了一個很強的無線電信號。信號之強烈,以至於他興奮地在數據旁邊寫下了一個「Wow!」。

這個「Wow!」訊號持續長達72秒,來自人馬座,與已知的任何天體訊號都不相同。發現者傑裡·埃曼(Jerry Ehman)當時使用的是「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耳朵電波望遠鏡。

有陰謀論者宣稱,這個比背景輻射強30倍的Wow!訊號是外星智慧生命發出的。

冰凍的火星微生物

這顆隕石被稱為「艾倫丘陵隕石84001」(Allen Hills 84001,常縮寫為ALH 84001),在13000年前落到了南極洲的艾倫丘陵上。顯微鏡圖片顯示出一些很像生命物質的物體。

199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白宮宣布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稱一塊南極發現的隕石中含有火星細菌的化石證據。

這顆隕石被稱為「艾倫丘陵隕石84001」(Allen Hills 84001,常縮寫為ALH 84001),在13000年前落到了南極洲的艾倫丘陵上,並在1984年被美國的南極隕石搜尋計劃小組發現。

在公布的顯微鏡圖片中,可以看到一些狹長而分節的物體,似乎很像是生命留下的痕跡。然而,興奮並沒有持續太久。其他科學家質疑隕石可能受到了汙染。他們還指出,當隕石被拋向太空時產生的高溫,可能也會造成類似的結構,從而被誤認為是細菌的微型化石。

Tabby星

Tabby星又被標記為KIC 8462852,距離地球1400光年,從2015年被發現開始就令天文學家困惑不已。

Tabby星又被標記為KIC 8462852,距離地球1400光年,從2015年被發現開始就令天文學家困惑不已。

天文學家觀測到,這顆恆星的亮度出現了異常起伏。它亮度下降的速率要比其他恆星快得多,而一些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外星智慧生命利用其能量造成的。近期的研究已經「排除了外星超級結構(如戴森球)的可能性」,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圈環繞該恆星的彗星雲氣造成了奇怪的亮度變化。

位於適居帶的系外行星

2017年2月,天文學家宣布在距離地球39光年以外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恆星系統,其行星或許可以支持生命的存在。

該恆星被稱為Trappist-1,是一顆超冷紅矮星。天文學家在其周圍發現了7顆類地行星,表面可能都具有液態水,而這正是生命存在的關鍵。在這7顆行星中,有3顆位於適居帶內,科學家稱它們很可能已經演化出了生命。

研究人員稱,他們將在10年內證實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並表示「這只是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金星上找到生命的證據,環境如此惡劣的行星上會有生命?
    厭氧細菌,金星大氣層中發現磷化氫說明這顆行星上曾出現過生命,這或許證實了人們此前認為金星上有生命的猜想。,過於濃密的大氣層讓熱量得不到釋放造成了惡性循環,相對太陽系的其它行星而言,金星依然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行星:表面有大量正在噴發的火山,大氣中不斷有閃電和颶風,這種極端環境與原始時期的地球非常相似,或許在大氣中已經出現了適應環境的厭氧細菌,所以科學家才能發現雲層中的磷化氫(PH3)。
  • 生命的起源——細菌團塊可能在行星之間傳播生命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認為微生物可以像風中的花粉一樣在廣闊的空間中漂移,從而在整個宇宙中播種生命的種子。天體生物學任務「 Tanpopo」(在日語中恰當地稱為「蒲公英」)的最新研究表明,它們的確很有可能。這將使生命在宇宙中比以前想像的要普遍得多。 例如,一個獨特的技巧可以使微生物從地球飛向火星,並在跋涉中生存。
  • 微生物可在100%氫氣環境中生存!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更容易了
    雖然目前科學家還無法發現類地行星適合地球生物生存,有生命,但他們卻發現了另外一件大事。近期,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行星科學的論文,裡面提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團隊發現,微生物可以在100%的氫氣氛下生存和生長。
  • 外星生命或與地球極端環境微生物相似
    科學家認為尋找外星人的關鍵在於對地球生命的研究,尤其是那些處於極端環境中的生物。具有智慧的外星人可能距離我們非常遙遠而無法聯繫,但一些低級的外星生物被認為是非常有可能存在於我們附近,並有望被人類所發現,目前太陽系中就有這樣的天體存在,比如木衛二、火星等。
  • 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實驗發現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
    我們將不同厚度的微生物細胞顆粒暴露在太空環境中。結果表明細胞的聚集形式對於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生存的重要性。」得到的結果顯示,這種細菌表現得很好,在實驗中存活了長達三年並且一直存活。這種細菌非常健康並且可以在被找回後修復受損的DNA。根據這些數據,研究人員相信,排列在「細胞顆粒」中的細菌一次性可以在太空中存活長達8年之久。
  • 日本科學家發現,異常球菌能在惡劣太空環境中生存長達八年之久
    2018年,一艘太空飛行器載著不尋常的貨物離開國際空間站:在太空中度過多年的細菌群。這些微生物是作為Tanpopo任務的一部分返回地球的最後樣本,這是一項研究空間環境對簡單生物體影響日本天體生物學實驗。如果微生物在長期暴露於真空中倖免於難,這將對有爭議的被稱為「有生源說(panspermia)」的理論產生重大推動作用,該理論表明生命在小行星、彗星和太空塵埃之間的行星間飛行。
  • 微生物在太空中能生存3年!科學家稱,地球生命起源或來自外太空
    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外研究細菌菌落時發現,微生物至少可以在寒冷黑暗的太空中生存3年。由此,日本專家的這一發現表明,外星微生物可能藉助小行星或太空碎片在行星之間跳躍。該項目將成群的微深物暴露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以測試它們是否能夠存活。科學家們的目標是測試一個有爭議的觀點,即生物會在行星、衛星和恆星系統之間遷移,這個理論被稱為「生源說」。研究人員此前表示,生命在數十億年前從太空墜落到地球後就來到了地球。人們認為,通過類似的過程,宇宙中至少有幾個未被發現的世界成為了外星人的家園。
  • 科學家研究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全氫氣環境中生存繁衍
    來源:【cnBeta.COM】科學家認為系外行星K2-18b大氣層主要由氫氣組成,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腸桿菌和酵母可以在100%氫氣組成的大氣層中生存,因此K2-18b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適合生命存在。
  • 行星軸傾斜度是衡量行星氣候和存在生命因素
    這將有助於調節全球氣溫,對於地外生命的生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科學家考慮到該現象的負面影響:這樣的星球擁有炎熱的夏季和非常寒冷的冬季,這樣不會形成任何複雜的生命形式。德國波茨坦市萊布尼茲天體物理學會博士後助理研究員雷內-赫勒(Rene Heller)說:「行星軸傾斜角度是衡量一顆行星氣候和可能存在生命的至關重要因素。」
  • 科學家發現微生物可在100%氫氣環境中生存,為尋找外星生命提供重要支持
    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微生物可以在100%的氫氣環境中生存和生長,這表明生命可能在比人類通常認為更廣泛的外星世界中進化。生命不需要氧氣也能生存和生長氫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雖然天文學家還沒有發現任何有全氫大氣層的巖質行星,但是他們預計這種行星肯定存在
  • 假想的生命周期:漂浮的微生物如何生活在金星的酸雲中?
    現在,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假想的生命周期。在這樣的生命周期下,微生物可以存活於這些雲層間。  說到生命的潛在居所,人們通常不會想到金星,因為那有硫酸組成的濃雲和煉獄般的地表溫度。但是一些行星科學家認為,有些居住在大氣中的微生物可以在金星上較低的雲層中生存,這或許也可以解釋金星上神秘的大氣現象。
  • 微生物可在純氫氣環境生存 生命在系外行星存在範圍因此擴展
    微生物可在純氫氣環境生存生命在系外行星存在範圍因此擴展據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4日公開的一篇行星科學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團隊發現,微生物可以在100%的氫氣環境中生存和生長。這項發現表明,生命可以生存的系外行星環境遠比之前認為的更加豐富多樣。我們地球的大氣中,氫氣含量微乎其微,但許多質量大於地球的巖質系外行星,其大氣中保持大量的氫氣。此前科學家就曾發現過有一類比地球略大的「超級地球」,擁有這種富氫大氣。
  • 一組太陽系行星生存指南,細數哪些地方可能有生命存在!
    人類從發現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開始,就在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然而讓人失望的是整個太陽系裡地球是唯一可以生存的行星,即便是同樣處於恆星宜居帶的金星和火星也根本不適合生命存在,科學家根據各星球的數據計算出在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生命,下面來看看這組有趣的行星生存指南。
  • 地球之外,到底有沒有其他生命?
    而且在暗黑星際雲中,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有機分子,這個發現更能支持存在地外生命的假說。,經過幾千年後,這些石頭或許會以隕石的身份降臨其他行星,如果行星的環境剛好適合生命生存,那麼這些生命就找到了另外的居所,並且繁衍生息下去。
  • 實驗表明外星環境能夠承載生命
    對於探尋外星生命,我們或許應該擴充對「能承載生命的星球」的定義Hurt)   一篇新發表的論文指出,大腸桿菌與酵母菌等單細胞生物能夠在許多系外巖態行星的大氣中生存。   作為人們尋找外星生命這一龐大工程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知道承載生命的行星在我們望遠鏡的「眼中」究竟是什麼樣的:這些行星到底是否和我們有著相似的大氣?且這些行星上的生命又將如何改變他們的大氣?
  • 最接近地獄的系外行星,環境非常惡劣但可能演化出生命
    為了研究這些系外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科學家提出了宜居性的概念。那麼,有沒有最不適合生命生存的系外行星呢?答案是有的,科學家表示,這顆星球用地獄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宜居性的概念是以地球為模板發展起來的,科學家甚至提出了超宜居性的概念。而與之相反的是,惡劣的環境不適合生命的存在,系外行星K2-114b就是這樣一顆環境惡劣的星球。
  • 地球生命來自於外星?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
  • 金星不一定就沒有生命,新研究表明:或許微生物就在硫酸雲滴內
    當談到具有適宜生命潛在居住的地方時,金星通常不在此名單上。金星這顆炎熱、溫室效應瘋狂的地球鄰近行星,有著粉碎的表面壓力和硫酸雲,肯定不像我們所知的那樣對生命友好,人類發送到金星表面為數不多的太空飛行器只持續了幾分鐘就被金星給摧毀了。
  • 地球生命來自哪裡?空間站一項實驗或許告知:地球生命來自太空
    ,正經八百的地球生物,和其他星球、隕石等並沒有任何聯繫,而生源說則是恰恰相反,地球生命並不是地球本土特產的,而是來自於其他星球、隕石等傳播到地球上的,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支持者。,即使是一些能夠適應高強度環境的生物也不能夠,但是最近一項空間站實驗也許在未來會改變這個看法的。
  • 宇宙中或許遍布外星生命?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星球適宜生命延續
    雖然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公開表示有外星文明的存在,但許多人都認為,宇宙浩瀚無窮,雖然人類目前沒有發現地外文明,但不代表它們不存在,相反的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或許它們群居在一塊人類尚未知曉的領域,那裡全都是外星人。實際上,就在我們太陽系中,除了我們地球以外,科學家們也發現某些星球上可能存在外星生物,例如月球,火星上都曾發現地下水流過的痕跡,而有水就意味著可能存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