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把一堆細菌帶到太空宇宙輻射下暴曬三年,發現它們居然還活著

2020-09-07 英國那些事兒

微信的規則進行了調整

希望大家看完故事多點「在看」,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

這樣事兒君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才能繼續跟大家分享每個開懷大笑或拍案驚奇的好故事啦~

地球生命的來源,是科學家們樂此不疲研究的話題。

目前,主流的假說是「化學進化說」

這個假說認為生命來自地球,是地球早期的極端環境裡,非生命物質通過複雜的化學過程,一步步變成生命物質。

但這個假說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有科學家質疑,僅僅因為蛋白質大分子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形成,就說地球能自然形成生命,這跨度太大。

因為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DNA序列,有著獨特的結構。僅僅依靠隨機過程,形成生命物體的概率小到幾乎不可能。

在這種質疑下,有了第二種流行的假說:「胚種論」

胚種論認為,生命不是來自地球,而是來自外太空中的微生物。

在整個太空裡,瀰漫著各種形態的微生物。它們藏在彗星、小行星裡,四處遊走。

當它們撞擊到其他行星後,微生物停留下來,生長繁衍,最後形成高級生命體。

目前,科學家們發現微生物確實可以通過隕石在行星之間移動,石頭的厚度可以保護它們躲過宇宙中的致命射線。

但日本科學家山岸彥明更進一步,他認為微生物在沒有隕石保護的情況下,也能四散開來。

也就是說,生命有在行星之間自由穿梭的能力。

為了證明這一點,這位來自東京醫科大學的分子生命學教授找到日本太空實驗艙合作。

(山岸彥明)

他和他的團隊選擇耐輻射奇球菌作為實驗微生物。

這是一種極端微生物,對紫外線、電離輻射、強氧化劑有著驚人的抗性,被金氏世界紀錄稱為「世界上最頑強的細菌」。

(耐輻射奇球菌)

在對耐輻射奇球菌做了5年的太空模擬試驗後,日本太空探索局批准了他們的實驗請求。

2015年4月,一批耐輻射奇球菌隨著SpaceX火箭發射到太空。

送上太空的有三塊細菌板,由日本太空實驗艙上的機械臂抓好,暴露在宇宙射線中。

(日本太空實驗艙「希望號」)

每塊板子包含兩塊鋁板,上面有著20個淺坑,用來裝不同大小的耐輻射奇球菌。

每年,實驗艙會卸下一塊細菌板,帶回到國際空間站,讓太空人將樣本送回地球分析。

經過三年的觀測,山岸彥明團隊發現:凡是厚度大於500微米的耐輻射奇球菌,都表現出和地球上相似的存活率。

根據細菌厚度和存活時長的關係推斷,厚度大於500微米的耐輻射奇球菌能夠在實驗艙外存活15~45年,厚度超過1毫米的耐輻射奇球菌能自由漂浮在太空中,生存8年。

(細菌厚度和存活時間的關係)

山岸彥明的推斷,如果一團耐輻射奇球菌想從地球旅行到火星,那麼它只需要確保存活2~8年就可以了。

為什麼耐輻射奇球菌能在太空中活下來?

一方面,是因為外層的細胞死亡後,它能保護內部細胞,避免對DNA造成損傷。

越大的耐輻射奇球菌,存活的時間越長。

另一方面,是耐輻射奇球菌善於修復DNA。

大部分細菌只有一個DNA組,但耐輻射奇球菌有10個甚至更多。

這意味著當一段DNA受到損壞時,它可以大量生產蛋白質來修補。

最後,山岸彥明得出的實驗結論是,微生物可以在沒有巖石的保護下,直接成團降落在行星上。

這種移動方式和巖石搭載相結合,能估算出胚種移動發生的頻率。

他稱這一理論為massapanspermia,是胚種論的分支。

山岸彥明還說,如果胚種論確實是地球出現生命的原因,那麼會說明一件事,「這個宇宙中,生命的存在比我們想得要多得多」。

不過,別的科學家也有不同意見。

天體生物學家Natalie Grefenstette說,如果真的像山岸彥明說的那樣,生命可以通過自由漂浮的細菌團到處傳播,那麼會有兩個大限制。

首先,當一堆細胞團降落到行星上時,它可能會像流星那樣燒起來,沒法降落到地上。

其次,從一個行星飄到另一個行星上,時間可能需要非常長。

雖然靠著層狀結構,耐輻射奇球菌能在太空中存活幾十年,但和數百萬年的星際旅行時間比不值一提。

對這些質疑,山岸彥明表示自己想找到是一種可能性。

(這項研究的報告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

目前,山岸彥明想在離地球更遠的地方做實驗,包括NASA計劃在2020建造的月球附近的空間站。

他的團隊也在研製一種顯微鏡,希望能搜尋火星表面下是否存在生命體。

關於生命起源,需要更多地科學家們繼續努力下去……

ref: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cience-nature/scientists-discover-exposed-bacteria-can-survive-space-years-180975660/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0.02050/full

--------------------

雲落幹戈:就算地球生命是宇宙來的,那宇宙中的生命又是怎麼起源的?

山隹每文大人:我不想知道我是怎麼來的,我就想知道我是怎麼沒的

在下翩竹:那啥…之前墜毀的水熊蟲…

貳佰良:經由宇宙輻射之後反入侵回地球 自此人類毀滅

夏洛特夏洛:我發現研究與物種起源有關的論文影響因子都特別高,我記得上次總結的2019年十大科研成果(大概是這個意思)有倆都與物種起源有關🤨

一生懸命疾走的歪歪:這個只是逆命題不是逆否命題呀

自言自語的V醬:沒人管管他們嗎?他們汙染了宇宙啊啊啊啊啊啊…

甪端端端端端端端:如果當年的第一個微生物是外星人為了試驗星球生物是否來自太空傳播而暴露在外太空最後漂流到了地球的微生物………無限循環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家把一堆細菌帶到太空宇宙輻射下暴曬三年,發現它們居然還活著!
    在整個太空裡,瀰漫著各種形態的微生物。它們藏在彗星、小行星裡,四處遊走。當它們撞擊到其他行星後,微生物停留下來,生長繁衍,最後形成高級生命體。目前,科學家們發現微生物確實可以通過隕石在行星之間移動,石頭的厚度可以保護它們躲過宇宙中的致命射線。但日本科學家山岸彥明更進一步,他認為微生物在沒有隕石保護的情況下,也能四散開來。
  • 科學家把一堆細菌帶到太空宇宙輻射下暴曬三年,發現它們還活著!
    當它們撞擊到其他行星後,微生物停留下來,生長繁衍,最後形成高級生命體。目前,科學家們發現微生物確實可以通過隕石在行星之間移動,石頭的厚度可以保護它們躲過宇宙中的致命射線。但日本科學家山岸彥明更進一步,他認為微生物在沒有隕石保護的情況下,也能四散開來。
  • 超強細菌被發現,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或能佐證外星生命遍布宇宙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微生物學前沿》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耐輻射細菌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來自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細菌能夠在太空環境中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它為何能夠在充滿了宇宙輻射和超低溫的環境下存活呢? 耐輻射球菌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據了解,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的這種微生物名為「耐輻射球菌」,它們通過太空實驗發現這種細菌可以在國際空間站外面生存長達3年的時間,那麼它有何特殊能力來應對宇宙中極為嚴苛的環境呢?
  • 科學家發現:一種原始生命可在太空生存
    這個實驗是由日本的一組科研團隊做的,而這個發現也為生源說提供實驗支持。不是說地球的生命就一定是外來品種,至少這種可能的機率現在看來是增大了。國際空間站除了對地球進行各種拍照以外,主要還承擔空間實驗,來研究外太空失重、以及真空、輻射下對生物生長的影響。
  • 日本研究顯示:一種細菌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
    日本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發現,一種細菌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這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資料圖圖源:新華社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NHK)網站26日報導,這一實驗由東京藥科大學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等合作開展。
  • 地球生命來自太空?科學家發現僅薄薄一層細菌就能在太空中存活三年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存活長達三年。在國際空間站負責日本「Tanpopo」實驗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意味著外星生命可能會在鄰近的行星間跳躍。研究人員發現,至少0.02英寸厚的微生物群落——比一張紙還薄——就能夠抵抗太空中的極端寒冷和高輻射水平。
  • 人類還在吃,科學家發現一種「肉罐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細菌,能夠在太空強力生存,這是來自地球的一種細菌,並且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我們來看看情況。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表示,這種耐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來自人類食用的肉罐頭之中,也就是「肉罐細菌」,人類也還在吃,但是具體對人影響多大,有沒有影響,科學家還沒研究,沒有說明。
  • 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
  • 地球生命來自太空?科學家有新發現
    據研究國際空間站外微生物菌落的科學家稱,細菌可以在太空中存活長達三年在國際空間站負責日本「Tanpopo」實驗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意味著外星生命可能會在鄰近的行星間跳躍。研究人員發現,至少0.02英寸厚的微生物群落——比一張紙還薄——就能夠抵抗太空中的極端寒冷和高輻射水平。
  • 裸露太空520天仍活著,不死小強生命力超乎你想像!
    在EMdrive相對性驅動器原理仍撲朔迷離,無工質太空發動機還沒有成功研發的情況下,火星之旅單邊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化學推進劑不可能讓我們搭載更多的食物,生存成為我們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科學家們曾經試驗在空間站裡種植植物,研究它們可能受到的傷害,為將來的長途太空之旅做好準備。
  • 細菌可在太空環境存活八年,去往火星的飛船帶去了生命的種子?
    ,可以抵抗太空真空,溫度波動和空間輻射。科學家對此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生命非常罕見,在宇宙中只發生過一次,僅出現在地球上;而另一些人認為生命可以遍布宇宙,地球不是唯一的生命搖籃。如果可能發生泛精子症,那麼生命的存在必定比我們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
  • 地球生物也能在太空中生活: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成功生存3年
    雖然人們一直嚮往著太空生活,但目前也只能依託國際空間站長久駐留在太空中。但是一些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卻能夠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在太空中生存數年。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微生物前沿》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來自地球的一些細菌能夠在太空中生存數年,說明一些星際旅行可能會將生活帶到其他星球。
  • 地球生物也能在太空中生活: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成功生存3年
    8月27日,據外媒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微生物前沿》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來自地球的一些細菌能夠在太空中生存數年,說明一些星際旅行可能會將生活帶到其他星球。東京大學的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外的面板上放置了一些來自地球的乾燥細菌顆粒,這些細菌被稱為耐輻射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這些細菌在毫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暴露在寒冷和充滿輻射的太空真空環境下。分別在一年、兩年和三年後對這些細菌進行分析後發現,所有厚度大於0.5毫米的細菌顆粒都有部分存活。
  • 在太空中頑強生存3年的「超級細菌」
    只要團結一致「抱成團」,某些頑強的細菌在外太空待上3年也能存活下來。這一結論來自一項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實驗。科學家們把抗輻射奇異球菌送上太空,在空間站外部進行相關研究以檢驗其生存能力。三年後,在厚度超過0.5毫米的團塊中,研究者驚喜的發現了仍然存活的細菌。在這些菌落團塊中,雖然外層的細菌已經被太空輻射的紫外線殺死破壞,但這恰好可能為內部的健康細菌提供了保護,菌落內部的細菌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任然得以存活。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繼續繁殖。
  • 海床下埋了1億年的微生物居然還活著,是怎麼回事?
    海床下埋了1億年的微生物居然還活著,當它們被科學家帶回實驗室,並進行培育時,這些微生物居然開始繁殖了。 這一發現引發了瘋狂的設想,這些微生物是否是在海底沉積物中休眠或者進行非常緩慢的,沒有分裂繁殖的生長,
  • 宇宙中沒有細菌沒有空氣,人的屍體在宇宙中會腐爛嗎?
    近年來,國外不少公司提出了「太空葬」的概念,即人死後送往太空,將屍體永遠地留在太空。但科學家們對此就不樂意了,畢竟大部分科學家並不想在觀察宇宙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具漂浮的屍體。有人認為並不必擔憂,人體會在太空中腐爛,然後消失。在地球上的屍體經過數月後往往會腐爛,那在太空中人的屍體也會腐爛嗎?
  •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很長時間,所以生命是移民到地球上的嗎?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足夠長的時間到達火星。地球上的生命出現於大約40億年前,科學家們對此非常肯定。然而,他們還沒有弄明白的是,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深海火山噴出的是最初生命形式的基石嗎?是閃電把它們轟出來的嗎?他們是從別處搭便車到地球的嗎?
  • 它們還活著!海洋深處發現一億年前微生物,科學家成功將其復活
    它們在幾乎沒有食物和氧氣的海洋沉積物中完成了它們的生存壯舉。不僅如此,該研究小組還利用特殊工具在海底以下328英尺(100米)深的地方收集了樣本。科學家認為,這裡絕不是人類能夠發現生命形式的地方。)的高級科學家雪野由乃(Yuki Morono)表示,儘管我們認為這裡不太可能存在生命形式,但是研究小組還是在沉積物中發現了一些氧氣。
  • 科學家:微生物能在太空傳播,彗星或是載體
    當是不是來自太空,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結論。根據科學報告指出,日本科學家針對「細菌菌落」進行了實驗研究,將它們置於外太空度過了三年並得以存活。這直接說明了一個問題,微生物能夠與彗星或小行星一起在太空中傳播,相當於是「載體」,而這意味著生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到達地球。
  • 細菌如何在太空中存活數年?形成厚厚的凝結塊
    胚種論又稱泛種論,是一種假說,猜想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形態的微生物,通過隕星、小行星與彗星散播,並可能在地球上孕育了生命。  抗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一種嗜極微生物,能夠在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條件下生存。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還能在太空的惡劣環境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