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百態其三嗜熱嗜冷菌

2021-01-15 騰訊網

嗜熱微生物

嗜熱菌和超嗜熱菌在嗜熱微生物中最耐熱的。嗜熱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65℃~70℃,40℃以下不能生長,超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80℃~110C,最低生長溫度在65C左右。大部分超嗜熱菌是古細菌,但也有真細菌歸屬此類。

嗜熱菌

嗜熱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有熱泉(溫度可達100℃)、草堆、廄肥、煤堆、地熱地區土壤及海底火山附近等處。在食品環境中,溼熱微生物可存在於排放冷卻水中,也可以殘存於經過高溫滅菌牛乳或其他食品中,食品加工中最重要的嗜熱菌歸屬芽孢桿菌和梭狀芽孢桿菌屬。釀造工業中啤酒的巴氏殺菌方式通常為60℃,8~15min。罐頭食品的殺菌效果為商業無菌,它表明在殺過菌的罐頭中,採用常規培養方法檢不出活菌或殘存菌數非常低,以至在罐頭食品生產和貯存條件下菌數不會有明顯的變化。也就是說在罐頭食品中可能殘存有嗜熱微生物,只不過在貯存過程中由於不適宜的pH、Eh或溫度使其不能在產品中生長。

嗜熱菌和超嗜熱菌有什麼作用呢?在基因工程中,它可以為基因工程菌的建立提供特異性基因。此外,從嗜熱菌提取出來的一些耐高溫酶類,如DNA聚合酶,也是生物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發酵工業中,可以利用其耐高溫特性,提高反應溫度,增大反應速度,減少中溫雜菌汙染的機會,而且發酵過程不需冷卻,可省去深井水的消耗。嗜熱菌對某些礦物有特殊的浸溶能力,對某些金屬具有較強的耐受能力。利用這類微生物,為礦產資源開發提供了希望的前景。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溫泉水溫都接近沸點,而且其中的含酸度足夠溶解生物體。但是,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中,仍然有一些生命力極強的嗜熱微生物存在,這些微生物產生的色素使得溫泉成為黃石公園一道獨特的美景。黃石公園溫泉中最著名的微生物就是水生棲熱菌。這些生活在黃石國家公園溫泉的原住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十億年。幾年前,美宇航局科學家表示,可以通過對這些微生物的化石以及演變的研究,描繪出一張地球生命的演受圍,並了解在這期間地球氣候的變化。如果將黃石公園中嗜熱生物的化石和火星上的巖石樣本進行比較,科學家就可以了解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

黃石國家公溫泉

耐冷、嗜冷菌

冷適應微生物可根據其生長溫度特性分為兩類:一類是必須生活在低溫條件下且最高生長溫度不超過20C,最適生長溫度在15C,在0C可生長繁殖的微生物稱為嗜冷菌。另一類其最高生長溫度高於20C,最適溫度高於15C,在0C~5C可生長繁殖的微生物稱之為耐冷菌。這兩類微生物的生態分布和適應低溫的分子機制存在一定差異。在豐富底物存在的條件下,嗜冷菌在0C的生長要超過耐冷菌。嗜冷菌只能在較窄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而耐冷菌則能在較寬的溫度範圍內生長。

嗜冷菌分布於極地、冰窖、高山、深海、冷凍土壤等區域。從這些環境中分離的主要嗜冷微生物有針絲藻和微單胞菌等。耐冷菌比嗜冷菌分布更加廣泛。可從儲存在冰箱中的肉、奶、蘋果汁、蔬菜和水果中分離它們,耐冷菌的存在往往是造成低溫保藏食品腐敗的主要根源。食品低溫保藏一般在7C以下,通常是0C~7C之間,在此溫度生長並汙染食品的主要是革蘭氏陰性菌,如單核李斯特菌、沙門氏菌、微單胞菌和弧菌等,在低於一18C的凍藏溫度下,酵母和黴菌比細菌更有可能生長。在食品中微生物生長的最低溫度記錄是一34C.它是一種紅色酵母。

感謝大家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小心冰箱裡的嗜冷菌
    醫學指導/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劉弘     夏天人們頻繁使用冰箱,但冰箱的使用有講究:有一種叫「嗜冷菌」的細菌很適宜在冰箱環境生長,給人們健康帶來困擾。怎樣才能消除冰箱裡的嗜冷菌呢?請聽專家的「支招」。
  • 嗜鹽菌的特性與高鹽廢水生物處理的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論述了嗜鹽菌的形態特徵、營養構成、生理特性和嗜鹽機理,以及利用其特性在含鹽有機廢水處理中的應用,綜述了國內外生化處理高含鹽量有機工業廢水的實驗研究成果、在實際廢水工程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方向。對嗜鹽菌的培養與馴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含鹽廢水處理工程的設計與運行有指導意義。
  • 上海交通大學肖湘 11年終培養成功深海嗜壓古菌
    點擊進入 2013年度海洋人物評選專題據了解建設完成的深海環境模擬培養系統,成功培養深海嗜壓古菌,為此肖湘教授準備了大約11年。延展閱讀:嗜極生物,或者稱作嗜極端菌,是可以(或者需要)在「極端」環境中生長繁殖的生物,通常為單細胞生物。與此相對的,在較為溫和的環境中生活的生物,可稱為中溫生物和中性生物。「極端」環境的定義是人類中心論的,而對這些生物本身而言,這些環境卻是很普通的。
  • FM:中國農大羅永康採用TMT-蛋白質組學分析殼寡糖對魚源性嗜冷假單胞菌的抗菌機制
    但是,細菌引起的腐敗對魚類產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據報導,每年因腐敗而造成的魚類損失估計為10-12百萬噸,約佔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10%。嗜冷假單胞菌為白鰱魚中的特定腐敗細菌(SSOs),可能導致蛋白質降解並產生總揮發性鹼性氮(TVB-N),腐胺和強氨。貨架期的減少導致了魚類產業的巨大經濟損失。
  • 科學家發現「嗜極細菌」 或成未來燃料來源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2月3日報導,在不遠的將來,汽車、火車與飛機的動力,或許可由利用一些極端細菌而獲得。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3日報導,科學家「無意間」在極高鹽度與鹼性環境中發現一種細菌,它能夠產生氫。而氫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是汽油或柴油的3倍,且氫也可用在燃料電池,效率據稱是燃燒引擎的兩倍。
  • 科學網—中丹聯手揭古菌神秘面紗
    曾有學者比喻,如果將地球約46億年的年齡比作一年,那麼古菌早在3月的某天就出現了,而人類誕生不過是12月31日的事。 儘管古菌有著漫長的歷史,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被生物學家發現,在飽受爭議後,最終和真核生物、細菌一起統稱為生物的三域。 「30年前人們習慣於將古菌等同於細菌。」
  • 第二節 細菌的生長繁殖
    各類細菌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可分為嗜冷菌(Psychrophiles),最適生長溫度為(10℃~20℃);嗜溫菌(Mesophiles),20℃~40℃;嗜熱菌(Thermophiles),在高至56℃~60℃生長最好。病原菌均為嗜溫菌,最適溫度為人體的體溫,即37℃,故實驗室一般採用37℃培養細菌。
  • 警惕嗜肺軍團菌
    「退伍軍人桿菌」又叫「軍團菌」,該菌引起的軍團菌病,有兩個臨床類型:即流感樣型和肺炎型,流感樣型預後良好,肺炎型死亡率較高,大於15%。港府大樓求診的8名員工,都是24歲至42歲青壯年,全部無須入院,可能是流感樣型。但這也向人們發出預警信號:警惕嗜肺軍團菌! 嗜肺軍團菌屬於革蘭陰性需氧菌,為胞內寄生菌。嗜肺軍團菌可引起軍團病。
  • 冰箱有沒有細菌,細菌的危害有哪些?
    冰箱是我們生活中必須要用到的電器,家庭中有冰箱才能很好的儲存食物避免食物變質,也有不少人認為冰箱內是沒有細菌的,那麼冰箱有沒有細菌?冰箱細菌危害有哪些?小編將為大家一一作出解答,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溫度是4℃至8℃,在這種環境下,絕大多數的細菌生長速度會放慢。但有些細菌卻嗜冷,如耶爾森菌、李斯特氏菌等在這種溫度下反而能迅速增長繁殖,如果食用了感染這類細菌的食品,就會引發腸道疾病。
  • 古細菌:生命世界裡的獨行者
    古細菌細胞膜含兩種,即雙層膜和單層膜,但膜脂由醚鍵而非酯鍵相連接。同時,古細菌代謝過程中有許多特殊的輔酶(如產甲烷菌含有F420、F430和COM 及B 因數),且嚴格厭氧是古細菌的主要呼吸類型。再有,許多古細菌有內含子,但其進化速度相比於真細菌較為緩慢。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事實上,古菌既與細菌(真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又與真核生物有很多相似之處,儼然是個「四不像」。向華表示,古菌是一群具有獨特的細胞結構和遺傳信息處理系統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其在細胞形態等方面與細菌類似,而其在基因組複製、轉錄與翻譯等遺傳信息傳遞系統方面卻更接近真核生物,而古菌的細胞膜結構又與地球上所有其它物種都不一樣。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  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之所以稱其為「古」菌,與其在地球上的出現時間有關。
  •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Current Biology | 南京師範大學鍾伯堅研究組揭示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來源:CB BioArt植物製版:光明2020年7月2日,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繆錦來
  • 什麼是革蘭氏陰性菌?
    在革蘭氏染色實驗中,首先添加了龍膽紫(crystal violet),再添入另一種復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紅(safranin)或品紅(fuchsine)),從而將所有的革蘭氏陰性菌染成紅色或粉色。通過這種測試我們可以區分兩種細胞壁結構不同的細菌。革蘭氏陽性菌在反應後的除色溶液中將呈現龍膽紫的顏色。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含量高。
  • ISME:嗜熱嗜酸菌的地球生物學反饋和進化
    比較基因組分析表明,來自獨立譜系的古生嗜熱嗜酸菌富含相似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水平基因轉移誘導的趨同進化相關。由於酸性環境的產生通常需要氧氣,這些結果表明,嗜熱古菌和其棲息地的酸化是在產氧光合作用的出現後共同進化的。
  • 細菌、真菌、黴菌、放線菌的區別
    每次在培訓新人時,很多人都會把細菌、放線菌、真菌和黴菌混為一談。這些都屬於眾多微生物中的常見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