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嗜極細菌」 或成未來燃料來源

2020-12-05 驅動之家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2月3日報導,在不遠的將來,汽車、火車與飛機的動力,或許可由利用一些極端細菌而獲得。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3日報導,科學家「無意間」在極高鹽度與鹼性環境中發現一種細菌,它能夠產生氫。而氫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是汽油或柴油的3倍,且氫也可用在燃料電池,效率據稱是燃燒引擎的兩倍。

據報導,理論上,人們可在工業環境複製這些條件,大規模生產生質氫能。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無意間在極端環境中發現一種細菌

美國密蘇裡科技大學生物科學教授莫麥爾(Melanie Mormile)在華盛頓州皂湖市發現了這種鹽厭氧菌屬(Halanaerobium hydrogeninformans)細菌。這種細菌被稱為極端細菌或嗜極細菌(extremophile),一種生存在極端溫度、酸性、鹼性或化學濃度情況下的微生物。

科學家在測試時發現,這種細菌可在具有高鹽度與高鹼性環境中產生氫,能與基因改造有機體匹敵。

這種細菌也產生稱為1,3-丙二醇有機化合物。

這種化合物可用在工業產品,像是膠黏劑、層壓板材與塗料。這種化合物也是一種溶劑,可當成防凍劑。

存活在這種惡劣環境下,鹽厭氧菌屬據稱具有「新陳代謝能力」。在部分受汙染廢棄地點可見到類似惡劣狀況。

氫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是汽油或柴油的3倍,且生產的副產品為水。

氫也可用在燃料電池,效率據稱是燃燒引擎的兩倍。不過,氫本身不是直接能源來源,而是其他種類再生能源的載體,包括太陽、風與水等。(實習編輯:何家星  審核:譚利婭)

相關新聞

研究稱「超級細菌」未來每年或將奪走千萬人性命2014-12-12 11:49 日本發現能殺滅超級細菌的天然抗生素2014-12-10 09:30 科學家發現吞食電子的細菌 堪稱世上最怪食客2014-05-28 13:06 美麻省理工華裔工程師團隊研發可導電發光細菌2014-03-27 10:15 細菌超標4450倍?空調房毛巾成細菌溫床2014-01-02 10:06

相關焦點

  • 熱泉中的嗜極生命與外星人的聯繫
    天文學家特別關注的熱泉中的嗜極生命關鍵詞1:海底深處關鍵詞2:外星生命大猜想早先,人們曾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對生存環境條件的要求是相當苛刻的。但自20 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家在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甚至北冰洋的洋底相繼發現了數以百計的被稱為海底熱泉(又稱海底熱液)和「『黑煙囪」的奇異景觀。在那些極端嚴酷的環境中,竟然有許多奇特的生物組成了相當穩定的生態系統。不少科學家認為,這種環境可能與地球形成早期古細菌所處的環境甚為接近,因此,這樣的環境很可能就是孕育地球生命的最初場所。
  • 細菌百態其三嗜熱嗜冷菌
    大部分超嗜熱菌是古細菌,但也有真細菌歸屬此類。幾年前,美宇航局科學家表示,可以通過對這些微生物的化石以及演變的研究,描繪出一張地球生命的演受圍,並了解在這期間地球氣候的變化。如果將黃石公園中嗜熱生物的化石和火星上的巖石樣本進行比較,科學家就可以了解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
  • 科學家發現生產乙烯新方法,可以替代化石燃料來源來生產塑料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細菌可以產生化學乙烯的方法,這一發現可能導致不使用化石燃料的新型生產塑料的方法。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該研究於今天(2020年8月27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表明該細菌產生的乙烯氣體是代謝硫的副產物,它們需要生存。
  • 科學家稱有望利用大豆根部固氮細菌將一氧化碳變燃料
    北京時間8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表示,一種存在於大豆根部的固氮細菌所產生的酶可能有望成為實現以空氣為動力的新型汽車夢想的關鍵。
  • 首次發現以錳為食和能量來源的細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以錳為食的細菌,並將這種金屬作為它們的熱量來源。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有人預測這類微生物的存在,但在此之前從未被發現或描述。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468-5論文通訊作者、加州理工學院環境微生物學教授Jared Leadbetter說,「這是第一種被發現以錳為燃料來源的細菌
  • 這個超級生物酶能分解塑料,科學家無意中將它「升級」
    此外,科學家還設想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將這種酶移植到高溫下仍然可以生存的嗜極細菌(extremophile bacteria)中,從而進一步擴大這種酶的作用領域。降解酶的發現給科學家們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
  • 科學家發現具有高導電性的電纜細菌,未來電子工程可能超乎想像
    勝華電纜,用「芯」製造光明最近來自歐洲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菌,這種細菌竟然可以自己供電,而且還能通過電線輸送電流。據發現的科學家介紹,這是一種來自海洋的細菌,這種細菌具有導電纖維網絡,它的作用就如同勝華電纜生產的電纜中的銅芯作用類似,可實現輸送電流的功能。
  • 美國科學家發現在火星上獲取水和燃料的技術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新媒體專電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7日報導,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克凱爾維工程學院的一個科學家團隊,正致力於開發一種用微鹹水或鹹水進行電解的系統。該系統的運行甚至已在火星溫度(零下36攝氏度)下進行了測試。這項研究的進展已於本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 西媒:科學家發現在火星上獲取水和燃料的技術
    除了極度嚴寒和巨大輻射外,未來前往那顆紅色星球的探險家還將不得不應對火星水中積聚的高濃度鹽。除了解渴外,水對於獲得呼吸所需的氧和用作火箭燃料的氫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將通過電解來實現,正如其名稱所暗示的那樣,電解是利用電能分解水分子。問題在於,鹽通常會阻止電解槽的工作。
  • 科學家首次發現以錳為能量來源的細菌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細菌,它們以金屬為食並從中獲取熱量。科學家們猜測這種細菌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從未證明過這一點。這種細菌以金屬為食現在,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意外發現了這種細菌。加州理工學院環境微生物學教授賈裡德·利德貝特博士將一個裝滿錳的玻璃管放在辦公室的水槽裡,由於去校外工作,這個容器在水槽裡放了幾個月。當他回來時,利德貝特發現罐子上覆蓋了一層黑色的物質。
  • 科學家發現極強悍的遠古細菌,戰鬥力爆表,可對抗超級病毒
    近期,科學家發現,在這個神秘洞穴內,不僅藏有鐵礦,還寄生著一群威力強大的遠古細菌。據科學家介紹,「鐵幕洞」坐落在加拿大卑詩省內,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很少有人經過或進入,洞內的環境得到保持,多年來都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從前寄生於洞內的細菌便也隨之留存下來。自「鐵幕洞」內的遠古細菌被發現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探究洞內遠古細菌的菌株類型以及細菌的生長活力。
  • 科學家研製出細菌發電生物電池
    科學家已經發現,可以把細菌體表蛋白生成的能量收集起來,作為電能。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
  • 通過了解細菌的新陳代謝,提高生物燃料的產量
    細菌通過消耗「食物」來產生化學物質,一項新的研究對細菌如何控制這一過程進行研究,研究成果可用於加強生物體將植物轉化為生物燃料的效率。這項研究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和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共同進行,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上。
  • 科學網—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過程模型
    環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生物基因組的動態表達,並在基因編碼的各種組分結合成完整而具有生物功能的網絡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12月28日出版的《細胞》(Cell)雜誌的封面文章,講述的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成功建立了一個分析細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 NRC-1以上過程的模型,Halobacterium Salinarum是一種嗜鹽的古生菌,一般只生存在鹽水池塘或是鹽湖中。
  • 科學網—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
    這一發現幫助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全新的以有機物為材料的清潔燃料電池。 為了更好地利用希瓦氏菌的這一發電特性,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名叫「DSFO+」的合成分子。研究人員在希瓦氏菌的兩種變異株系上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DSFO+ 不僅可以完全取代天然的導電蛋白質,還能夠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即使希瓦氏菌菌株本身就具備發電能力,但它只能在無氧環境下存活下來。
  • 科學家發現這種細菌,專以金屬為食
    這個原因,前段時間,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答案。科學家發現,下水道經常堵塞的原因,竟然和一種細菌有關。什麼是細菌呢?簡單來說,它是微生物的一種,是地球最古老的居民之一。細菌的種類有很多,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也是無處不在的。比方說我們平時出去玩,手上就會沾滿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吃東西之前需要將雙手洗乾淨,才不會因為將細菌吃進肚子裡而生病。那麼,細菌主要吃什麼呢?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主要食物來源,也是有機物,不過,也有一些細菌是非常特殊的,比方說這種會導致下水道堵塞的細菌,它們就是主要以金屬為食。
  • 上海交通大學肖湘 11年終培養成功深海嗜壓古菌
    從事涉海工作13年的肖湘,主要帶領科研團隊,並參加過多次大洋航次科考,擔任過首席科學家。就2013年的主要工作,據肖湘介紹,在2013年參加的美國AT-26航次,獲取8個深海熱液煙囪樣本;組織的第一屆深海微生物技術培訓班,全國共13家單位,32名研究人員參加;發表SCI論文6篇;應邀在國際會議上報告2次。
  • 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幫助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全新的以有機物為材料的清潔燃料電池。 為了更好地利用希瓦氏菌的這一發電特性,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名叫「DSFO+」的合成分子。研究人員在希瓦氏菌的兩種變異株系上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DSFO+ 不僅可以完全取代天然的導電蛋白質,還能夠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即使希瓦氏菌菌株本身就具備發電能力,但它只能在無氧環境下存活下來。
  • 神秘嗜鹽微生物導致澳大利亞一湖泊呈粉紅色
    澳大利亞希利爾湖是一個神秘的湖泊,它的湖水呈現粉紅色,多年以來吸引著眾多旅遊者和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粉紅色湖水是由於嗜鹽微生物導致的。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澳大利亞西部洛切切群島最大島嶼有一個美麗而神秘的湖泊——希利爾湖,它具有粉色湖水,多年以來,旅遊者和科學家對於希利爾湖明亮粉色湖水是如何形成感到迷惑不解。目前,研究人員最新研究表明,該湖水存在一些嗜鹽極端微生物,從而導致湖水產生粉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