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

2020-12-06 科學網

 

▲這些試管內的「DSFO+」合成分子能夠增強希瓦氏菌的發電能力。


 

▲電極材料表面的發電菌菌落。

■本報記者 張文靜

提起發電,人們往往會聯想到火電、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等方式。其實,小小的細菌也能發電。這也是如今被全世界不少科學家研究和關注的熱點。

增強希瓦氏菌發電能力

希瓦氏菌是一種嗜好重金屬的細菌,這種特性使其可以被用於清潔被汙染的水體中的鐵、鉛、汞元素,甚至用來發電。最近,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聖巴拉拉分校的研究團隊在《化學》期刊上發表論文稱,經由化學方式改造後,他們增強了希瓦氏菌的發電能力。這為汙水處理廠開啟了另一扇「治水發電」的大門。

希瓦氏菌是1988年被分離出來的一種厭氧菌,其細胞中的帶電蛋白質對它的「呼吸」至關重要,通過蛋白質之間的化學變化可以產生電子,形成電流。這一發現幫助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全新的以有機物為材料的清潔燃料電池。

為了更好地利用希瓦氏菌的這一發電特性,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名叫「DSFO+」的合成分子。研究人員在希瓦氏菌的兩種變異株系上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DSFO+ 不僅可以完全取代天然的導電蛋白質,還能夠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即使希瓦氏菌菌株本身就具備發電能力,但它只能在無氧環境下存活下來。基於此,科研人員利用DSFO+讓希瓦氏菌菌株能在細菌裡生存幾周的時間。

「我們用這種替換分子取代了細菌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它可以促進向呼吸膜表面傳遞電子的過程。這種發電的方式讓我們有機會研究微生物上這種此前被認為不存在的行為。」研究人員吉列爾莫·巴贊說。

通常,科學家可以對有機體的基因進行修改,但流程相當複雜,還需要通過各種手段防止微生物從實驗室「逃逸」到野外,因此很難將其用於現實世界。相比之下,通過化學方式改造的這種希瓦氏菌,其「影響」則相對有限。每經過一次繁殖,DSFO+ 的含量就會被稀釋掉一部分,並最終恢復到「初始狀態」。

聰明的細菌

其實,細菌發電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細菌發電原理的發現要追溯到100多年前。

1910年,英國植物學家馬克·皮特首先發現了有幾種細菌的培養液能夠產生電流。於是,他以鉑作電極,放進大腸桿菌或普通酵母菌的培養液裡,成功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細菌電池。

1984年,美國設計出一種供遨遊太空使用的細菌電池,其電極的活性物質是太空人的尿液和活細菌,不過這種細菌電池放電率極低。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化學家彼得·彭託在細菌發電研究方面才取得了重大進展。他讓細菌在電池組裡分解電子,電流能持續數月之久。此後,各種細菌電池相繼問世。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成少安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工作時就參與了利用細菌電池原理用廢水發電的研究。研究團隊用汙水處理站的汙水進行實驗,成少安負責實驗裝置的搭建和電極材料的研發。「在最初的可行性驗證階段,細菌發電的電量只有幾毫瓦,但看到渾濁的廢水慢慢變得清澈時,我們知道細菌正在工作。」此後,成少安一直致力於細菌發電技術的研究。

細菌產生的電流來自細菌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電子。但細菌發電的效率非常低,電量很微弱。如何讓細菌體內的電子儘可能多地跑到電極上去,這是該領域研究者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於是,電極材料的研發也吸引了很多科學家。比如,成少安就發明了碳纖維陽極。從微觀看,這些碳纖維的表面非常粗糙,形成了廣闊的表面積,可供許多細菌棲息。陰極也是一個巧妙的設計,既可以滴水不漏,又不阻攔空氣的自由流通,能為好氧細菌提供所需的氧氣。

「細菌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得多。」成少安說,一開始課題組用一層薄膜把汙水中的細菌分成厭氧、好氧兩個「房間」,但「牆壁」會令電池內部的電阻增大,影響發電效率。拆掉「牆壁」會怎樣呢?課題組發現,當細菌進入反應器一段時間之後,無需人為幹預,就會自動「站隊」,形成兩個區域,好氧的細菌緊貼在空氣陰極一側,厭氧的細菌則舒舒服服地附著在另一頭的碳材料陽極上工作。「這樣,我們的反應結構就可以簡化不少。」

廣闊的應用前景

如今,經過科學家的不斷努力,細菌電池的發電效率正在不斷上升,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看到了細菌燃料電池的前景。2005年前後,這一領域的研究熱度在全世界延伸開來。

近幾年,細菌發電領域的成果不斷被公布出來。2015年,美國賓漢姆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摺疊的柔性紙電池,這款電池的主要原料是紙,電力來源正是細菌。這種可摺疊的紙質電池,依靠紙作為傳感器實現自發電。細菌則能通過新陳代謝產生足夠的能量,成為電力來源。任何含有細菌的原料,比如汗液或髒水,都可以用作發電材料。這種柔性紙電池雖然折起來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已足夠為一盞小LED燈提供所需電量。

2016年,荷蘭瓦根尼罕大學與瓦赫寧恩大學合作研究的細菌電池,首先以細菌用電力合成醋酸鹽,然後再利用細菌把醋酸鹽轉化成電力。細菌電池充電16小時後,可提供8小時電力。

隨後,英國牛津大學的一支科研團隊表示,他們成功模擬了一個生物能源發電站。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來控制細菌的運動,讓它們在液體中懸浮遊動。之後,他們在這些細菌中間加入輪狀結構,其周圍的細菌就會圍繞著這些輪狀物運動。這會產生一些微小的電量,為一些小型設備供電。

對於細菌發電的應用前景,成少安表示,廢水處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向。「細菌經過『馴化』,就能持續地消耗廢水中的有機物,既清潔了廢水,又能發電,而且對環境『零負擔』。」

目前被廣泛應用的廢水處理技術本身就是以消耗電能為代價的,細菌發電的技術一旦成熟走向應用,廢水本身就可以成為發電的資源。「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成少安說,「我們通過計算得出,一個10萬人小城市的生活產生的汙水用來發電的話,可以供給1000戶人家的用電量。」

細菌發電技術還有其他一些應用方向,比如在太空飛船上可以利用細菌把尿液等轉變成可飲用的水,海洋中的潛水艇也是一樣。這是一個可以用高效、低成本的方法解決能源問題的路徑之一。

成少安表示,未來要想讓細菌發電技術走出實驗室,還需要不同領域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比如,生物學背景的科學家可以從微生物角度去研究,通過基因改造,帶來產電活性更高的細菌類型;從工程材料的角度,科學家可以研究何種電極材料能夠產生更大的功率等。

《中國科學報》 (2017-04-07 第3版 科普)

相關焦點

  • 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新聞—科學網
    ▲電極材料表面的發電菌菌落。 ■本報記者 張文靜 提起發電,人們往往會聯想到火電、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等方式。其實,小小的細菌也能發電。這也是如今被全世界不少科學家研究和關注的熱點。 1984年,美國設計出一種供遨遊太空使用的細菌電池,其電極的活性物質是太空人的尿液和活細菌,不過這種細菌電池放電率極低。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化學家彼得·彭託在細菌發電研究方面才取得了重大進展。他讓細菌在電池組裡分解電子,電流能持續數月之久。此後,各種細菌電池相繼問世。
  • 磁鐵變電池 細菌能發電
    原標題:磁鐵變電池 細菌能發電  這的確令人震驚。研究發現,細菌生長在天然磁鐵的微小粒子上面。這些細菌是一個混合群落,能「吞掉」和「呼吸」來自金屬的電子。 近年來,發電細菌已成為熱門話題。科學家發現,一些在全球海底和河床發現的細菌能從微小金屬顆粒中獲取電子。通過向細菌「捐獻」電子,鐵粒子成為細胞的一個有效能量來源。
  •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新聞—科學網
    「舟山號」交付現場合影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王振鵬/供圖 6月30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據悉,該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國單臺裝機功率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馴化家雞的不同母系可能起源於南亞、東南亞以及中國南部的廣大地區,涉及多次馴化事件。 在韓建林看來,基於線粒體基因組的分析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全基因組DNA測序技術及其所能提供的海量遺傳信息,為人們全面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以及動植物的馴化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野。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 科學家通過改造極端環境生存的細菌實現發電
    科學家通過改造極端環境生存的細菌實現發電2017-02-10 12:12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PConline 資訊】據一份新研究報告稱,通過改造細菌利用其細胞膜中某些特殊的蛋白質發電,不過發電條件必須在極端環境下進行,但為了突破該限制,科學家通過對改造細菌注入一種經過改造過的分子來達到該極端環境,並且該項研究刊登在《Chem》期刊。。。
  • 「十三五」地熱發電目標緣何落空—新聞—科學網
    然而在中國,地熱發電不僅沒有像風電、光伏一樣享有補貼,9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更是對「地熱」開徵了不低的資源稅,這讓地熱發電企業雪上加霜。 「所有地熱發電先進國家都是依靠政策支持和優惠政策才得以順利發展。」
  • 細菌發電
    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這意味著可以把細菌直接「束縛」到電極上,這一發現表明我們又向成功制出高效微生物燃料電池邁進了一大步。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劉陳立實驗室又一個公式發現細菌生長法則,揭示合成生物建構原理
  • 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
  • 作物馴化一萬年:從馴化、轉基因到分子設計育種
    從自然界到餐桌上——作物的馴化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馴化」這個概念。現在世界上很多奇特的植物,無論是漂亮的或者難看的,它的性狀都是由它的基因決定的,很多個基因的組合就決定了它們的樣子,而且這些基因傳給下一代,下一代還是長成這個樣子,也就是說,它能記住自己的樣子。 然而,基因的一個很小很簡單的的改變,就可能產生我們肉眼看到的巨大變化。所以,基因在農作物馴化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 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成功發電—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謝舜源)11月19日,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珠海市萬山島海域順利投放了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粘細菌對黃瓜根分泌物的趨化性。
  • 英研究人員用藍藻細菌列印生物太陽能電池,能24h不間斷髮電
    近日,英國研究人員宣布在生物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突破,他們將藍藻細菌當作墨水,像普通列印一樣將之列印到導電碳納米管上,而這些碳納米管能夠再次噴墨列印到一張紙上來蝕刻出簡單的電池。
  • 東道爾水技術: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
    活性汙泥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培養和馴化出來的。培養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增值,達到一定的汙泥濃度;馴化則是對混合微生物群進行選擇和誘導,使具有降解汙水中汙染物活性的微生物成為優勢。 一、馴化條件 一般來講,微生物生長條件不能發生驟然的突出變化,常規講要有一個適應過程,且要有環境適應的菌種,馴化過程應當與原生長條件儘量一致,當條件不具備時,一般用常規生活汙水作為培養水源,馴化時溫度不低於20℃,馴化採取連續悶曝3-7天,並在顯微鏡下檢查微生物生長狀況,或者依據長期實踐經驗,
  • 科學網—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 王振鵬供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鄭望舒)6月30日,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
  • 波浪能穩定發電?這已不是科學構想
    為利用好這一天然能源「發動機」,中國電科38所在海南島進行海浪發電試驗,歷經3年技術攻堅,項目組通過不斷優化和改進裝置模型,採用智能偵調綜合控制技術,提升了波能裝置的轉換效率,增強了吸能效果;首創的寬幅逆變穩定技術,實現了海洋能千伏級逆變系統的高效轉換。近三個月的海上試驗表明,該發電裝置浮體擺動正常、吸波穩定,飛輪蓄能均勻而連續,發電性能穩定。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 蛇也能發電?這些腦洞大開的發電方式你知道嗎?
    發電方式知多少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這個世界太瘋狂用啥都能發電嗷~哈嘍,艾瑞巴蒂!01用蛇發電森蚺是一種很龐大的蛇,身長可達10米以上,最大的重200多公斤。它們喜歡待在水中,遊動時會產生波浪能。科學家們利用這種波浪能,就能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