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該成果7月2日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
絲製品深受追捧,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卻一直沒有明確說法。研究人員通過對從中國、歐洲、日本和印度收集的137種不同品種的家蠶進行分析,確定家蠶是在5000年前從其祖先野桑蠶馴化而來。研究人員還發現,家蠶在連接中國、南亞和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沿路上曾出現過好幾次擴散,並隨後在中國和日本形成一些特有的優良品種。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了與蠶絲製作相關的基因選擇,如氮代謝和胺基酸代謝相關的基因,而氮和胺基酸對產生蠶絲蛋白來說非常關鍵。證據表明,不同地區飼養的家蠶適應性也有差異,比如不同的晝夜節律,而熱帶地區的家蠶結的蠶繭往往更大,繁殖周期也更頻繁。
《中國科學報》 (2018-07-03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