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該成果7月2日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

絲製品深受追捧,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卻一直沒有明確說法。研究人員通過對從中國、歐洲、日本和印度收集的137種不同品種的家蠶進行分析,確定家蠶是在5000年前從其祖先野桑蠶馴化而來。研究人員還發現,家蠶在連接中國、南亞和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沿路上曾出現過好幾次擴散,並隨後在中國和日本形成一些特有的優良品種。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了與蠶絲製作相關的基因選擇,如氮代謝和胺基酸代謝相關的基因,而氮和胺基酸對產生蠶絲蛋白來說非常關鍵。證據表明,不同地區飼養的家蠶適應性也有差異,比如不同的晝夜節律,而熱帶地區的家蠶結的蠶繭往往更大,繁殖周期也更頻繁。

《中國科學報》 (2018-07-03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科院 供圖 攝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 江科大蠶研所家蠶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新聞—科學網
    日前,從國家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傳來喜訊,由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研究員徐安英團隊選育的抗血液型膿病家蠶新品種「華康2號」和「華康3號」通過國家畜禽遺傳委員會審定
  •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與人類基因組的共同分析揭示了反映人類的狗群體歷史的各個方面,包括非洲與黎凡特有關的血統以及早期的農業歐洲。其他方面也有所不同,包括西歐和東歐亞大陸草原牧民擴張的影響以及新石器時代歐洲狗祖先的近乎完全轉變。研究人員介紹,狗是第一種家養動物,但對其種群歷史以及與人類的聯繫程度知之甚少。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水稻育種家們利用籽粒大小的自然變異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進行改良,但只有少數幾個粒形調控基因的等位變異能被廣泛利用。 研究人員利用前期構建的超級雜交稻「兩優培九」重組自交系和高解析度遺傳圖譜,檢測到3個粒寬QTL和2個粒重QTL。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我國科學家以現代科學技術「重建21世紀絲綢之路」的宏偉目標正逐步成為現實。 ■本報記者 張雙虎 不久前,全國蠶桑界唯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在西南大學蠶學館掛牌。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夏慶友對《中國科學報》說。 競爭與挑戰 我國是世界蠶業發祥地,有5000多年養蠶史。自20世紀70年代蠶繭產量再次超過日本後,中國一直保持蠶業第一生產大國地位。
  • 家蠶的一生是怎麼度過的?這些詩句有解釋 | 少年科學粉
    國人在距今約7000年前開始將野蠶馴化為家蠶,在約4000年前馴化結束,其經歷馴化的時間約為3000年。也就是說,家蠶的祖先是野蠶。野蠶(供圖/林英)隨著生活居所的固定,古代人們從野外大量捕捉野蠶,並有目的性地進行飼養,這就開始了野蠶的馴化史。人們把野蠶從桑樹上轉移到室內飼養,其生存環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在沉醉於這些美味時,我們應該感謝馴化的饋贈。 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動物性蛋白來源,這些家雞、家鴨到底是從哪來的?又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被馴化的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在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科研人員對雞、鴨的基因組進行了新的「解剖」,並找到了這兩種家禽真正的起源地和馴化中心。
  •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39:15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 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物種馴化史
    這個故事來自於艾麗絲·羅伯茨的《馴化》這本書。故事本身顯然是虛構的,不過,這種虛構卻是基於我們所能確信的科學事實。儘管現代的狗種類繁多,但都是狼的後代,更準確地說是歐洲灰狼的後代。現代狗與灰狼的基因序列,相同程度高達99.5%。《馴化》這本書,非常注重平衡知識性與趣味性。作者艾麗絲·羅伯茨善於把科學研究轉化成有趣的敘事。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64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大約15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二倍體棉和美洲的二倍體棉雜交、基因組加倍形成五個異源四倍體種,分別是陸地棉、海島棉、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其中,陸地棉和海島棉被馴化成為栽培種,毛棉、黃褐棉和達爾文氏棉是野生種。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昆明植物所獲悉,由該所和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並揭示了大戟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反向工程驗證等手段揭示了與耐受性提高相關的關鍵途徑和關鍵基因。首次發現了3個與大腸桿菌對檜烯的耐受性有關的基因:ybcK、ygiZ 和scpA。該工作的研究策略和結果為生物合成其它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科學網—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家蠶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南大學教授、我國家蠶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和遺傳改良研究首席科學家夏慶友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這樣評價我國家蠶基因的研究成果。 該研討會是於近日舉行的2011國際知名研發機構重慶行動的一個重要分活動。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