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家蠶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清波 通訊員畢識)「以前的研究只是單純的幾個方面,如今的成果不僅是全方位的,而且將被更好地運用到改善民生上。」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南大學教授、我國家蠶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和遺傳改良研究首席科學家夏慶友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這樣評價我國家蠶基因的研究成果。

 

該研討會是於近日舉行的2011國際知名研發機構重慶行動的一個重要分活動。

 

據夏慶友介紹,2003年,我國科學家獨立繪製完成「家蠶全基因組框架圖」,研究成果於次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並形成國際家蠶研究熱。2008年,通過國際合作完成了「家蠶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2009年8月,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40個蠶類基因組重測序和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構建,再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成果。至此,家蠶成為完成基因組學研究「三部曲」(框架圖——精細圖——高密度遺傳變異圖)的少數代表物種之一,標誌著家蠶基因組研究跨入全新階段。

 

此次研討會更為重視家蠶功能基因組學的深度研究與利用前景,並在免疫分子機制、發育變態的基因調控、突變基因定位克隆等方面的研討中取得顯著成果,交流內容拓展到桑樹基因組計劃和家蠶幹細胞研究等新領域,研究成果將運用在工農業和醫療等各方面。

 

夏慶友說,家蠶基因組研究重點正在向關心農民的方向轉化,將通過改造家蠶基因,使其能抵抗各種病毒,提高存活率,方便蠶農粗放養殖。同時,基因研究還發現,家蠶基因突變後與人類某些疾病基因,如心臟病、癲癇、肥胖症極為相似,這樣就可以對突變的家蠶基因使用藥物並檢查藥效,篩選出效果好的藥物,從而推測藥品對人類病毒基因治療的有效性,對醫療研究的發展也將起到推動作用。

 

《科學時報》 (2011-10-31 A2 綜合)

相關焦點

  • 西南大學夏慶友:蠶學專家的育人史
    他放棄日本高薪工作 回國攻克家蠶基因組計劃  「人為本,德為先」, 夏慶友非常重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時常以自己的經歷鼓舞和教育下一代的年輕人才。  上世紀90年代,夏慶友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蠶學專業,曾留學日本。在當時,通過破解基因的奧秘來促進工業和生命科學發展是一個大趨勢。
  • 西南大學夏慶友:從科研到育人 他想為國家造就更多優秀人才
    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西南大學生物技術學院原院長、「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西南大學二級教授……一個個重要職務和榮譽稱號的背後,是夏慶友教授對於科研的執著、對於教育的堅守。長期以來,夏慶友致力於高校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具有重要影響。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本報記者 張雙虎 不久前,全國蠶桑界唯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在西南大學蠶學館掛牌。2003年,面對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合併為西南大學)教授向仲懷團隊率先完成了家蠶全基因測序,並於2004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關於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的論文,極大提升了我國蠶業科學水平和國際地位,此後,中國躋身家蠶基因組研究前列。
  •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2020年第94期 總第1204期近日,國際生物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學校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夏慶友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
  • 西南大學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5月19日,國際生物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夏慶友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
  • 重慶科學家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圖為夏慶友教授團隊在《Genome Research》發表的全基因組編輯新成果。  中新網重慶新聞5月24日電(記者鍾旖)記者24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夏慶友教授團隊日前構建起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運用平臺可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基因組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回國不久的夏慶友接到了一個讓他震驚無比的消息:原本待與日本共同開展的家蠶基因組計劃,被日方單方面中止,並且對方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單獨開展家蠶基因組研究長達3個月。看似平淡無奇的小家蠶,為什麼會讓國際合作形如一紙空文?
  • 「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十一五、十二五「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現任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蠶絲纖維新材料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 在西南大學的綠樹掩映下,一幢特別的小樓格外惹眼。門前鐫刻的繁體「蠶學宮」橫匾,讓這幢校園地標平添了幾分神秘。 這裡是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科技工作者日①|「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向仲懷國際著名蠶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任首席科學家,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牽頭建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率領中國家蠶基因組團隊完成了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夏慶友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十一五、十二五「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西南農業大學蠶桑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學校擁有的世界規模最大的家蠶(鱗翅目昆蟲)基因庫,聯合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於今年5月緊急啟動了我國家蠶基因組計劃項目。家蠶全基因組有4億5千萬鹼基對,約為人類全基因組的七分之一,略大於水稻基因組,但科研人員僅用5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從cDNA文庫構建到測序和組裝框架圖的所有工作,創下了基因組研究的最快紀錄,並且優化了基因組測序技術,大幅降低了研究成本,提高了工作「框架圖」的質量和準確度。有關專家介紹,「框架圖」的完成只是家蠶基因組研究和開發計劃的第一步,而其「精細圖」預計在明年完成。
  • 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實習生 王濛昀)數千年來,家蠶只以桑葉作為唯一的食物。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9月23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桑樹全基因組測序成果,成功分析出桑樹的染色體基數,以及各種基因的網絡和功能,為推動傳統蠶桑業的轉型、建立現代桑樹學奠定了科研基礎。
  • 西南大學召開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
    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黃路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陳煥春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振生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所長卞修武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學向仲懷教授,重慶師範大學校長周澤揚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教授,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馮啟理教授
  • 西南大學發現家蠶分子新機制 可對鱗翅目害蟲進行控制
    家蠶在一種新型表皮蛋白基因突變後,成了竹蠶。(西南大學供圖)重慶日報消息,10月2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家蠶體形和著色受到一種新的表皮蛋白影響。該研究成果論文已在美國權威期刊《遺傳學》在線發表。這種新蛋白的功能發現於竹蠶體內。竹蠶是家蠶的變異體,因腹部的背面隆起形似竹節,被稱為「竹蠶」。「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生物界就發現家蠶這種變異情形。」論文的作者之一、西南大學生物學在讀博士熊高告訴重慶日報記者,2015年,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始對這種突變情況進行研究。
  • 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連續在多個國際知名期刊發文,成果連連!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科研團隊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本期推送,我們就來看看西南大學近一段時間的精彩表現。1.廖志華教授團隊發現鳥氨酸脫羧酶在莨菪鹼生物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近日,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廖志華教授團隊綜合採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合成生物學等方法,從生產莨菪鹼的商業藥用植物顛茄(Atropa belladonna)中鑑定了一個在鬚根中柱部位大量表達的鳥氨酸脫羧酶基因(AbODC)。AbODC能夠高效催化鳥氨酸脫羧生成腐胺。
  • 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新網10月23日電 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之後,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日前西南農業大學基因表達標籤(EST)工作已突破10萬條大關,獲得非重複基因3萬多個,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擁有家蠶和鱗翅目昆蟲基因序列最多的研究基地。
  •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www.zjol.com.cn 2003年32月18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該校生物化學研究所利用家蠶做生物反應器,生產蛋白質口服藥物取得成功。
  • 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在腫瘤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小編推薦會議:2018腫瘤與轉化醫學國際大會  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轉化研究方向在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的帶領下,以幹細胞生物學為依託,近期在腫瘤生物學及其家蠶疾病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最新研究進展。
  • 重慶科學家新成果:去掉吸血基因 讓蚊子愛上糖水
    劉仕平是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副研究員,2011年,他到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昆蟲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瑞克赫爾(Alexander.S.Raikhel)教授。瑞克赫爾教授長期從事蚊子的相關研究,是國際頂尖級的昆蟲分子生物學家和免疫學家。在國內一直從事家蠶研究的劉仕平在加州大學開始了蚊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