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9月9日21時08分訊(記者 周夢瑩 實習生 陳曉)夏慶友,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西南大學生物技術學院原院長、「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他長期致力於高校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具有重要影響。
他放棄日本高薪工作 回國攻克家蠶基因組計劃
「人為本,德為先」, 夏慶友非常重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時常以自己的經歷鼓舞和教育下一代的年輕人才。
上世紀90年代,夏慶友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蠶學專業,曾留學日本。在當時,通過破解基因的奧秘來促進工業和生命科學發展是一個大趨勢。
早在1999年,日本就投資20億美元攻關家蠶基因組項目。那年秋天,夏慶友的恩師向仲懷院士來到日本,對夏慶友說:「中國人準備啟動自己的家蠶基因組計劃,希望你們及時回國」。
當時,夏慶友與日本方面的工作協議要到2005年才結束,日本為其開出月薪45萬日元的高薪待遇,而回國後,工資只有1000多元。但他清楚,如果他們不去研究,中國人將失去在家蠶科研領域超越日本的機會。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在祖國和民族的需要他時候,夏慶友立即中斷了與日本研究的協議,毅然回國投入到緊張的家蠶基因組計劃籌備工作中。
不懼艱難困苦 「非典」時期堅持研究
在開展基因組研究過程中,項目遇到了許多無法想像的困難。夏慶友以開拓進取、勇攀高峰的精神勝任了很多被稱為無法完成的任務。
2002年,家蠶基因組計劃科學技術籌備會在法國召開,作為世界上第一絲綢出口國的中國沒有得到通知。為了拿出成果爭取發言,夏慶友緊急啟動了大規模的測序計劃,發布了10條EST的測序成果,超過了日本。
但是,競爭才剛剛開始,2003年日本解除和中國的合作,在政府的支持下,單方面建立了家蠶研究組。
夏慶友明白,想要超過日本,必須拿出看家本領,和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合作。在當時,項目以重慶西南農業大學為後方,北京的研究中心為前線,夏慶友則是前線攻關小組的組長。
2003年的「非典」並沒有讓研究所的工作停下來。科學家們吃住都在研究所。每天以方便麵度日,晚上就打地鋪休息。
長期下來,有的同事開始拉肚子,最多一天有40多人生病。夏慶友自己也開始發高燒,溫度計常常就在腋下,一邊看溫度計一邊打鍵盤。
夏慶友工作的地方離北京的非典醫院很近。科學家們還開玩笑說:「還能堅持工作,如果是『非典』,幾分鐘就送過去了。」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終於率先繪製完成。
2003年10月,重慶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向世界宣布中國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世界第一張家蠶繪製圖的框架圖。夏慶友領導的科研團隊在這個沒有硝煙的競爭中取得了成功。
為了保持和進一步鞏固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也為了加強基礎研究向產業化的轉換,夏教授帶領團隊至今仍在夜以繼日地工作。
2006年,他的團隊研究出世界第一張家蠶的晶片,解決了困擾科技界短期工程的技術難關,挖掘了許多有用、有價值的抗病基因、控制性別的基因。
夏慶友的研究被評價為蠶業科學100年來裡程碑式的標誌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建國60周年「重慶十大科技事件」等多項殊榮。
重視科研創新能力 也關注學生內心世界
夏慶友不僅在科研方面成績顯著,作為老師,他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他主講的《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和《生命科學前沿講座》課程,內容深奧,知識體系更新變化快,入選「重慶市精品課程」。
從教二十年,夏慶友一直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方法,因材施教。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勇於爭辯;對於思維活躍、能力較強學生,則設置不同難度的課題,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任職生物技術學院院長期間,夏慶友十分注重與國外一流大學的溝通與交流。他主導創立了生物技術學院明珠創新班,組織學院40餘名本科生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進行交流學習,邀請來自世界著名高校的學者來校進行教學和指導,並與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建立了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大大提升了學院國際化進程。
為了能夠走進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夏慶友經常以黨課、團課的方式與大學生們交流談心。2014年,他開創了大型積極心理學課程《科學研究方法論》,講述如何激發「積極心理」,倡導「快樂研究」,受到全校同學和老師的廣泛關注。
夏慶友說:「我的最大夢想就是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平臺,希望他們未來能夠對國家和產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