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融合式」教學團隊,創造「浸潤式」學習環境 西南醫科大學...

2020-11-27 雲南網

原標題:打造「融合式」教學團隊,創造「浸潤式」學習環境 西南醫科大學: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精術立德」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種叫ECMO(體外膜肺氧合機)的設備,在搶救重症患者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和我們今天的課程有什麼關係呢?像這類『高、精、尖』的醫療設備,目前80%依靠進口,國產率很低……」

最近,西南醫科大學醫學信息與工程學院2020級新生的一堂專業課上,「醫學儀器原理」授課教師要小鵬用當前最「火」的醫療儀器為案例引入課程,以醫療儀器的基本分類等專業知識為「明線」,以我國醫療儀器發展的客觀現狀為「暗線」,「兩條主線」相互交織、貫通,講述中典型案例信手拈來,學生驚呼「有深度、有趣味,專業課原來還可以這樣上?!」

「醫學儀器原理」是該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主幹課程,也是醫學院校中少數工科背景較深的專業課之一,內容相對枯燥難懂。2017年,西南醫科大學全面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以示範專業、院系建設為抓手,為著力破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兩張皮」的難題。在這場改革中,許多像「醫學儀器原理」一樣「老師不好講,學生不愛聽」的專業課程,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按照學校要求,各院系專業課教師、學生輔導員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組成「融合式」教學團隊,將打造專業「金課」與思政「金課」同步推進,根據專業課程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圍繞「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個維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重構課程框架和內容,再造課堂教學流程,並通過反覆「磨課」,實現精準講解。

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採用了傳統課堂講授、翻轉課堂、案例分析、創新實驗等多樣化模式,營造了覆蓋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浸潤式」學習環境,既增強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啟發中理解知識精髓,在討論中產生思想和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責任心和使命感。

為了能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教學團隊對其中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集中「攻關」。如何把「思政之鹽」融入「專業之水」?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思政團隊建立起教學效果反饋機制,讓學生也成為思政課內容的創作者,探索出畫龍點睛式、案例穿插式、專題嵌入式、討論辨析式等系列的教學方式,讓課程思政有溫度,有深度,又無「違和感」,教學效果如春風化雨;怎樣讓思政內容與專業貼合得更緊密?口腔醫學院則根據專業「手腦並重」的特點,將課程思政與學生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相結合,實現了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的「雙向貫通」,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工匠精神。

三年以來,西南醫科大學湧現出一大批優秀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開發了系列深受學生喜愛的精品課程資源,課程思政正成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的重要載體。以課程思政建設為突破口,學校通過制度驅動、組織帶動、項目推進,實現了全員育人「大合力」、育人過程「大貫通」、育人要素「大發展」。

學校聚焦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黨政幹部等校內外六支思政隊伍建設,初步形成全員育人體系;分階段、專業把愛國榮校教育、感恩勵志教育、專業思想教育、醫德醫風教育,貫穿在學生入校到畢業整個在校期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季」教育,逐步建立起全過程育人格局;同時,發揮課程、科研、實踐、管理、服務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全方位育人氛圍日漸濃厚。目前,西南醫科大學已入選四川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西南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廖斌說,思政課是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渠道、主陣地,提升思政課質量水平更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工程,需要全校相關各方的「同向同行」。學校通過進一步加強黨委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強化組織協同、制度協同、隊伍協同,讓改進思政工作的各項創新、舉措得到了落實,探索出「全員協同、多階遞進、十育聯動」改革經驗,切實增強了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為培養德高術精、全面發展的卓越醫學人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魯磊)

相關焦點

  • 西南政法大學團隊入選第二批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
    近日,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公布了第二批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西南政法大學由孫長永教授擔任負責人組成的刑事法一體化教師團隊成功入選。此前,經濟法教師團隊於2018年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華法文化傳播教育教師團隊於2019年入選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 【融合式教學風採】王大亮:線上線下融合,讓教學更有效、更有用...
    作為學校融合式教學指導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大亮對於慕課、雨課堂的應用一直很熟悉,今年她更是憑藉著自己對技術的掌握和對教學模式的思考,巧妙地將「融合式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相結合,共同帶進課堂,直面疫情挑戰,抓住難得機會,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 西南交通大學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機制
    西南交通大學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機制 2018-10-12 來源: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緊密圍繞課程教學,系統布局、科學探索、積極實踐
  • [靜安]和田中學:寓教於「館」-學校各年級開展「3W浸潤式場館教學」
    [靜安]和田中學:寓教於「館」-學校各年級開展「3W浸潤式場館教學」時間:2018/6/26 14:28:33 來源:上海市和田中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尹雅茜 近期,上海市和田中學組織各年級開展了
  • 基於問題式學習的英語翻譯教學改革與實踐
    從實驗的統計數據來看,相較於傳統教學模式,基於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綜合翻譯能力方面有明顯優勢,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學生對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滿意度較高。中國翻譯協會在2013年的市場調研中發現,語言服務行業對翻譯人員的期望為:具有雙語理解和表達能力,熟悉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具有一到多個行業專業知識背景,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快速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和市場服務意識[2]。可見,市場需要具備多方面綜合能力的翻譯人才。因此,傳統翻譯教學模式改革已經刻不容緩,筆者在所授英漢/漢英筆譯課程中利用問題式學習模式,對翻譯教學進行了改革實踐。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黃大年式教學團隊」地質學教師團隊
    對於以地質為學科特色的行業高校來說,地質學專業無疑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基礎和龍頭,始終發揮著孵化器、穩定器、推進器的重要作用。  立德為先 以身示範  作為國家級教學優秀團隊,地質學教師團隊一貫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科研教學、自由規範相統一,在課堂和實踐教學過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沉浸式教學打造天然學習環境,開言英語讓用戶都能流利開口說
    但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中文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了,我們的語言學習很容易受到當下語言環境的影響,而開言英語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根據歐洲共同語言大綱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CEFR)與全球英語水平測試標準Global Scale of English(GSE),並結合中國用戶的英語習得特徵,研發出了開言教學大綱,也叫做自適應語言習得
  • 西南石油大學:「嫁接」慕課 升級課堂
    隨著教育界對慕課更深層次的冷靜而理性認知,如何揚長避短、利用慕課優化和升級傳統課堂,讓慕課與傳統課堂實現有效和高效的牽手,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究的新課題,亦是西南石油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副院長王楊思考和關注的問題。自2014年開始,王楊就帶著團隊開始探索基於慕課背景下的「融合式」教學改革。
  • 浸潤式學習,玩出好未來
    學校倡導實施「名師培養」計劃,成立三個學習型組織——「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研習會」「中青年教師研修班」「名師培養推進會」,分層次、有力度地引領並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倡導教師讀書,潤澤思想、豐厚底蘊。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每學期編纂一本《教學反思集》,每年推出一本《雨中教育故事》文集。  學校注重以教科研引領教師專業水平向縱深發展。
  • 南京醫科大學融「思政」於醫學教育培育學生醫學人文精神
    南京醫科大學將醫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打造「醫學+思政」的「課程思政」新模式,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學人文精神。聚焦立德樹人,以教學改革提升醫學課程質量。創建醫學人文能力實驗室平臺,模擬醫療實踐及環境教學,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人文能力,研製了臨床實訓中醫學人文技能訓練方案,構建仿真臨床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方案,優化標準化病人隊伍應用效能,培養學生醫學人文的實踐應用能力。採用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推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依託國家慕課、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等自主學習平臺,構建了以「自主學習,師生互動」為特徵的教學新模式。
  • 未來校園:讓美浸潤校園的每個角落
    校園空間,感知美才能創造美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拯救不了」。對於學生來說,審美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而校園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場景,對於學生審美力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圳市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執行校長臧秀霞分享了她的「庭院式校園」。這所學校的空間是由學生、老師和設計團隊共同設計完成的。
  • 重慶大學「可持續建築環境教師團隊」榮獲重慶市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2日14時訊(記者 秦思思)近日,重慶市公布第二批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重慶大學李百戰教授為負責人的 「可持續建築環境教師團隊」入選。李百戰牽頭於2004年組建了「可持續建築環境教師團隊」,致力於該領域拔尖人才培養和國家重大需求關鍵技術研發,推動中國低碳綠色建築可持續發展。
  • 愛爾眼科與安徽醫科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中部區域眼科...
    9月29日上午,愛爾眼科(300015)與安徽醫科大學(下稱:安醫大)校企合作籤約儀式在合肥安醫大梅山路校區舉行。按照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優勢,在附屬醫院共建、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等領域全面合作,打造國內一流的中部區域眼科醫學中心。
  • 南科大二實驗 推進未來創新型學校建設 打造南山新優質教育品牌
    學校優質教育品質的打造非一人之功,而是來自教師團隊的協同合作。南科大二實驗的教師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但正是這樣一支年輕的隊伍,在校長唐曉勇和副校長梁勇的帶領下,充滿活力,勇於創新,攻堅克難,才成就了學校當前的教學改革。
  • 黃大年科研團隊: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
    給地球做CT的團隊 什麼是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團隊?就是用物理的方法、原理和定理定律研究地球,為人類解決生存的資源、環境,以及地球的形成演化等問題,俗稱給地球做「CT」。 創造了我國地球探測技術與裝備歷史多項「第一」 吉網、吉刻APP記者了解到,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源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創建的長春地質學院,是國內最早從事地球探測與信息研發與人才培養的團隊,在我國地質事業各個發展時期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創造了我國地球探測技術與裝備歷史上多項「第一」。
  • 西南醫科大學與川北醫學院,兩所學校誰的實力更強?
    西南醫科大學與川北醫學院,是四川地級市中的兩所醫科類高校。也經常被網友拿來比較,如今在搜尋引擎中輸入學校的關鍵詞,經常可以看到兩所學校誰更好的提問。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這個話題。西南醫科大學和川北醫學院分別位於瀘州市和南充市,兩所學校的起源都很相似,同成立於1951年,一個為川南醫士學校,一個為川北醫士學校。西南醫科大學於197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並更名為瀘州醫學院,1982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1年開始聯合培養博士。川北醫學院於1985年升格為本科,定名為川北醫學院。
  • 漳州正興醫院正式成為福建醫科大學教學醫院
    近日,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福建省教育廳發布《福建省衛健委 福建省教育廳關於公布201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名單的通知》(閩衛科教[2020]21號)文件,我院正式成為福建醫科大學教學醫院。
  • 打造創新主題課程:融合電影+趣味地理知識
    場景化教學 打造融合電影+趣味地理知識的創新主題課程9月28日,融合了《雪人奇緣》電影與趣味地理知識的創新主題課程「大美中華地理小課堂」在愛智康APP、學而思APP等渠道上線。該視頻課程由學而思旗下聚焦中小學個性化教育的品牌愛智康攜手東方夢工廠共同打造,學而思輕課聯合出品。
  • 走進廣西醫科大學,領略新一代雲數據中心風採
    2、借力深信服創新IT架構,打造極簡一體化雲平臺  廣西醫科大學信息中心老師們反覆與深信服專家組探討後,比較認可深信服「以數據匯聚與計算為先導」、「以安全建設為前提」、「以廣泛智慧應用為驅動」的1+1+N建設理念,即通過「一個超融合的數據計算與匯聚平臺」和「一套立體可視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新型智慧校園基石,創新「眾多智慧校園生態應用」,更好地為師生提供服務
  • 創新教學沙龍 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
    創新教學沙龍 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 近日,為進一步推動全校本科教學改革,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新時代山東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魯政辦字〔2019〕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