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融合式」教學團隊,創造「浸潤式」學習環境 西南醫科大學: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精術立德」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種叫ECMO(體外膜肺氧合機)的設備,在搶救重症患者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和我們今天的課程有什麼關係呢?像這類『高、精、尖』的醫療設備,目前80%依靠進口,國產率很低……」
最近,西南醫科大學醫學信息與工程學院2020級新生的一堂專業課上,「醫學儀器原理」授課教師要小鵬用當前最「火」的醫療儀器為案例引入課程,以醫療儀器的基本分類等專業知識為「明線」,以我國醫療儀器發展的客觀現狀為「暗線」,「兩條主線」相互交織、貫通,講述中典型案例信手拈來,學生驚呼「有深度、有趣味,專業課原來還可以這樣上?!」
「醫學儀器原理」是該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主幹課程,也是醫學院校中少數工科背景較深的專業課之一,內容相對枯燥難懂。2017年,西南醫科大學全面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以示範專業、院系建設為抓手,為著力破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兩張皮」的難題。在這場改革中,許多像「醫學儀器原理」一樣「老師不好講,學生不愛聽」的專業課程,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按照學校要求,各院系專業課教師、學生輔導員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組成「融合式」教學團隊,將打造專業「金課」與思政「金課」同步推進,根據專業課程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圍繞「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個維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重構課程框架和內容,再造課堂教學流程,並通過反覆「磨課」,實現精準講解。
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採用了傳統課堂講授、翻轉課堂、案例分析、創新實驗等多樣化模式,營造了覆蓋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浸潤式」學習環境,既增強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啟發中理解知識精髓,在討論中產生思想和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責任心和使命感。
為了能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教學團隊對其中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集中「攻關」。如何把「思政之鹽」融入「專業之水」?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思政團隊建立起教學效果反饋機制,讓學生也成為思政課內容的創作者,探索出畫龍點睛式、案例穿插式、專題嵌入式、討論辨析式等系列的教學方式,讓課程思政有溫度,有深度,又無「違和感」,教學效果如春風化雨;怎樣讓思政內容與專業貼合得更緊密?口腔醫學院則根據專業「手腦並重」的特點,將課程思政與學生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相結合,實現了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的「雙向貫通」,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工匠精神。
三年以來,西南醫科大學湧現出一大批優秀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開發了系列深受學生喜愛的精品課程資源,課程思政正成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的重要載體。以課程思政建設為突破口,學校通過制度驅動、組織帶動、項目推進,實現了全員育人「大合力」、育人過程「大貫通」、育人要素「大發展」。
學校聚焦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黨政幹部等校內外六支思政隊伍建設,初步形成全員育人體系;分階段、專業把愛國榮校教育、感恩勵志教育、專業思想教育、醫德醫風教育,貫穿在學生入校到畢業整個在校期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季」教育,逐步建立起全過程育人格局;同時,發揮課程、科研、實踐、管理、服務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全方位育人氛圍日漸濃厚。目前,西南醫科大學已入選四川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西南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廖斌說,思政課是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渠道、主陣地,提升思政課質量水平更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工程,需要全校相關各方的「同向同行」。學校通過進一步加強黨委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強化組織協同、制度協同、隊伍協同,讓改進思政工作的各項創新、舉措得到了落實,探索出「全員協同、多階遞進、十育聯動」改革經驗,切實增強了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為培養德高術精、全面發展的卓越醫學人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