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國海濱,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特區、灣區、自貿區「三區疊加」的深圳南山,正在積極打造「世界級國際化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為此,南山教育積極打造「南山標準」,在優質均衡發展的基礎上,提出「創建世界一流教育」的目標。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第二實驗學校(下稱「南科大二實驗」)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南科大二實驗由南山區政府與南方科技大學於2015年9月合作創辦;2017年6月,因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的成立而更名為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第二實驗小學;2017年9月,應社區需求和教育局要求,建立初中;2019年5月,學校正式更名為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第二實驗學校,成為九年一貫制學校。
辦學以來,學校在課程體系構建、課堂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辦學質量水平等方面銳意進取,持續創新,蓬勃發展。短短4年半的時間,學校先後榮獲深圳市年度最具未來特色學校、2016深圳市最具改革力學校、第五屆深圳教育改革創新獎「年度十大教育改革領跑學校」稱號,被評為中國兒童禮儀教學示範基地、中國財經素養教育協同創新中心實驗基地、深圳市平安校園示範校、深圳市南山區生涯規劃教育試點學校、南山區教師發展基地學校、南山少年創新院分院、南山區中小學課程建設基地、科普先鋒學校、深圳市海洋文化意識教育基地等。
學校致力於課程改革創新,引入國際IB課程理念,開展基於STEM理念的跨學科教學,構建「網際網路+」背景下的統整項目課程體系,聚焦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2015年以來,統整項目課程成果榮獲南山區第三、第四屆教育改革創新一等獎,入選深圳市「好課程」,入選深圳市教育精準扶貧優質資源,榮獲廣東省基礎教育成果一、二等獎,獲評廣東省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連續三年入選中央電教館教育信息化優秀案例,獲評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深圳唯一)。2017年以來,該校運用網絡直播技術,引領發起「統整項目課程全國教師培訓計劃」,全國20多個省市120多所學校共同參與,形成參與統整項目課程聯盟。
撰文:鄧子良
1 建設協同合作的教育團隊
努力打造國際一流教育品牌
多年來,南山區堅持打造教育的「南山標準」,提出了「讓每一所學校都優質,讓每一位教師都精彩,讓每一個學生都幸福」的美好願景,近年又提出「創建世界一流教育」的遠大目標。
作為南山教育的優質教育品牌,南科大二實驗積極落實國家教育政策和區域教育要求,始終堅持「厚德啟智,弘毅日新」的校訓,追尋「讓每個孩子都出彩」的學校價值觀,營造「尊重、包容、開放、創新」的校風,藉助網際網路,在辦學模式、課程改革、教師發展、教育評價體系、學習環境設計、國際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大力開展創新探索,全面推進未來創新型學校建設,著力打造一流的國際教育品牌。
學校優質教育品質的打造非一人之功,而是來自教師團隊的協同合作。南科大二實驗的教師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但正是這樣一支年輕的隊伍,在校長唐曉勇和副校長梁勇的帶領下,充滿活力,勇於創新,攻堅克難,才成就了學校當前的教學改革。
建校之初,南科大二實驗便從課程層面思考互聯時代的課程創新,通過營造數位技術環境下的教育生態,發揮互聯技術的底層支撐作用,構建以跨學科學習為特徵的「統整項目課程體系」,聚焦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培養,讓學生學習與真實生活聯結,有力地推動了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學校變革。
如今,南科大二實驗已經擁有一至九年級教學班共38個、學生1657人,教職員工102人,其中廣東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1人,南山區精英教師2人,骨幹教師20餘人,多位教師榮獲國家級獎勵。此外,學校聘請了外籍副校長、專職外教以及自然拼讀教師。學校教師在各級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
在一批批勇於奉獻、敬業愛崗的老師辛勤耕耘下,南科大二實驗在教育、教學各個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2 推進課程改革創新
構建統整項目課程體系
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未來社會需求的不確定性,課程統整的內涵也隨之發生變革。未來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問題解決、批判性思考、團隊協作、數字素養、跨界交流合作等綜合能力。但當前,我國主流教育聚焦於知識傳授,學生被動接受記憶性知識的「傳統線性課程」,分科教學中知識往往是片段分割,缺乏整體性,這樣的教育很難培養出未來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為適應新時代人才發展的要求,南科大二實驗提出了「跨學科學習」的教育改革方向。學校從腦科學原理、互聯時代特點、當今時代和未來社會需求等視角重新思考教育,構建了適應未來發展的統整項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核心素養。
正基於此,南科大二實驗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底層支撐作用,以STEM理念為引領、多樣化閱讀為基礎,從課程層面思考互聯時代的課程創新,營造新技術環境下的學習生態。讓學習與生活聯結,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南科大二實驗重點開發了「學科內統整、跨學科教學、跨學科統整以及超越學科的主題統整」四種基本類型的課程模式,每一種課程模式都有其內涵和特點,在實踐中各種模式又實現相互融合。
每年的11月底,經過老師們和同學們一個多月的努力,一年級孩子們的職業體驗統整項目課程都會迎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職業展演。在職業秀上,孩子們穿著醫生、警察、建築師等各種職業服飾,盡情展示自我。據了解,南科大二實驗針對學生年齡不同開展了內容豐富的職業規劃活動,從低年級的職業體驗到中年級的職業探索,到中學階段學生在喜愛的崗位上親身體驗工作的職業規劃,讓孩子在玩樂中培養職業理想,逐步規劃自己的未來。
職業規劃課程的開展,得益於南科大二實驗始終把學習者置於學習中心的教育理念。學生圍繞複雜的、來自真實世界的學習主題,進行較長時期的基於現實生活的,以跨學科為特徵的開放性探究式學習。學生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在統整式的學習中會得到浸潤式培養。
像這樣的統整項目課程,南科大二實驗從一年級到八年級,每個年級每個學期實施一個課程主題:一年級的《職業體驗》《全球六大生態與世界文化探索》,二年級的《多元智能》《美麗中國》,三年級的《一棵樹的價值》《水的世界》,四年級《茶文化》《逐日》五年級的《海洋文化》《絲綢之路》……20個源自IB課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主題層層遞進、相互聯繫、交織滲透,共同組成南科大二實驗九年一貫的統整項目課程體系。
3 營造浸潤式學習氛圍
打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場景
變革首先從空間開始。班級教室打破傳統的教室布局思維,沒有講臺的教室,可以根據上課內容自由變換組合的課桌椅,可以根據學生身高調節的課桌,就連矩形小課桌圍合而成的環狀小組也往往會因課程內容而變化。
一線教師在探索中發現,「單人單桌」有利於獨立思考,「四人小組」有利於組內成員充分表達,「U形座位」有利於展示學生個體……每一處空間設計,都是順應新的學習需要,並與課程深度關聯。這些多樣化教室空間,聚焦群體智慧共享,提升學生合作意識,促進學習飛速增長。
教學空間變得更為開放、多元,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及個體化成長得到更多的重視。老師們的教學方式也隨之改變。在南科大二實驗,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同學科的教師同臺開講、選課走班的場景。學校採取教師合作制、項目負責制,打破了各科老師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
「通過統整項目,不同學科老師揚長避短,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統一主題視角下的多元知識體系。」教學科研中心主任、語文老師陳曉粧介紹,課程探索建立在國家課程基礎上,融合了統整思維,學生們根據興趣主動獲得一個可衍生的知識體系,不僅有利於提升人文底蘊、構架發散性思維,更能在選擇、質疑、探究中關注世界、建立聯繫、發展溝通閱讀等能力,形成社會責任感。
在課堂教育之外,校園裡還有與跨學科學習匹配的STEM學習工坊、未來創新空間、兒童閱讀中心、海洋館、世界咖啡屋等各類學習空間,激活學生的潛能與創意。屋頂的閒置區域變成開放式的STEM學習工坊,成為學生最愛去的地方。不同種類的學習空間滿足孩子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將課程整合成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充分利用綜合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發掘和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
在南科大二實驗,統整項目課程是一個開放的課程系統,它改變了傳統的線性課程形態,始終堅持把學習者置於中心地位,以「統整」的方式,把課程、師生、學習時空、學習技術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統合起來,讓學習與生活連結,把文本學習與實踐動手有效融合,師生在這樣浸潤式的學習中得到成長。
4 讓學習在真實情境中發生
開展博物館及研學旅行等課程
統整項目課程強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真實的問題、解決真實的問題。為此,南科大二實驗大力推進博物館課程、研學旅行課程。
2018年1月,學校開始推進博物館課程,2019年11月開啟「博物館大巴」,與學校統整課程融合,以跨學科探究的方式帶領孩子們走進博物館,讓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連接。目前,《博物館與跨學科統整課程的融合研究》已被列為南山區教育科技項目2019年重點課題。
每個周末,都有一輛「博物館大巴」從南科大二實驗開出,南科大二實驗的學生免費走進深圳各大博物館,開展博物館之旅。學校博物館課程團隊聯合「深圳兒童周末」成立專業教研團隊,基於數千人次兒童博物館課程的實踐經驗,對比研究國外的博物館課程內容,並與國家教育綱領文件適配,最終結合博物館觀覽特點推出系列課程。
在深圳民俗主題的博物館課程中,鞭打土牛催春耕、初入學堂拜孔子、下沙「盆菜」系親情、浮家泛宅疍家人、沙頭角街道舞魚燈等題材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在這樣的「課堂」上,孩子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知識的分享者、學習者。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由探索。在接下來的近一年時間裡,南科大二實驗孩子們的博物館課程還將走進歷史、自然、人文、民俗等不同的博物館,展開豐富多彩的博物館課程。
2017年寒假開始,南科大二實驗推出研學旅行課程,與統整項目課程深度連結,以真實環境中的真實學習,促進學生的課程學習。
每年暑期,南科大二實驗五年級的同學們開啟了絲綢之路遊學之旅。同學們沿著絲綢之路,在崇山峻岭與戈壁荒漠間追尋著古人的足跡與文化遺蹟,感悟西北曾經的滄桑與現今的繁榮。丹霞地貌為什麼會裸露出色彩斑斕的層序?地層為什麼會翹起?什麼樣的礦物變化能造成丹霞地貌豐富多彩的顏色?在研學途中,劉青松教授從地理、物理、文化、化學等多學科角度為同學們一一講解。這一案例影響廣泛,得到「學習強國」的關注和轉載。
南科大二實驗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更將小學階段進行的項目化學習統整項目課程延續到中學。在中學階段,研學旅行得到更深程度的開發。每年暑假,學校初中學生都會開展以「黃河頌」為主題的研學旅行課程。在為期10多天的時間裡,學校老師帶領同學們對沿途的歷史、科技、政治和地理、文學各方面進行系統講解,讓學生走出課本,更加深入地感知大千世界。類似這樣豐富有趣的課程,只是學校統整項目課程的冰山一角。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與老師、家長完全不同的時代,不能用過去的經驗限制孩子。」南科大二實驗受到很多家長熱捧的原因,不僅僅是學校空間的設計。唐曉勇說,圍牆把孩子們圍在裡學校裡,但老師可以打開窗戶、打開門,讓學生看到美麗的風景,了解更多知識,這都是浸潤式的發展。
5 推進項目式學習
鼓勵以探究的方式認知世界
兒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們以探究的方式認知世界。他們對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心,喜歡動手操作併到現實生活中去感知。
目前,南科大二實驗正在以挑戰式學習方式進行深度變革。學習者將會面臨一系列的個人和團隊的挑戰,從而使學習過程更具有相關性和趣味性。同時,學校還創新運用「家長導師制」確保課程的有序進行,邀請家長、教師、專家等對小組進行答辯式評價,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五年級開展的「海洋主題探索」課程,南科大二實驗重點採用PBL項目式學習法,讓學生以「海洋與人類」的關係為切入點,從人文、科學、文化三個角度對海洋進行探索,在主題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海洋主題探索包括「認識海洋—探索海洋—表達海洋」三個階段。在兩個多月的學習中,孩子們在各學科教師的協同引領下共同探究海洋世界,他們從文本閱讀中了解海洋,在科學實驗等動手實踐中探索海洋,在美術、信息技術、語文等課程中「創作」海洋、「表達」海洋。為了讓學生對海洋有一個更真實的認知,學校還設計了海洋主題研學活動,組織學生走進海洋博物館去探究海洋生物生態系統、海洋的演變歷史、海洋的氣候變化等,走進天后宮以及海邊古鎮了解海洋人文文化……孩子們在真實的海洋世界中研學,將在學校裡掌握的海洋知識「放回」到真實世界中進行思考和運用,這樣的學習才是真實有效的。
學校鼓勵師生在「人人參與探究」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各種項目式學習活動,屢獲佳績。例如,科學教師團隊指導郭子萱等8名同學在第十五屆「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學實驗嘉年華活動中與來自全國各地近千名的小實驗家們同臺競技,最終獲得三金、兩銀、三銅的優異成績;師生的《探究食品的農藥殘留問題》《探究食品價格波動數學模型》《學生創業項目》等項目學習成果連年在全國性項目式學習論壇中獲得一二等獎。
6 基於「網際網路+」時代特徵
開展數位技術支持下的學習
「技術是有生命的,技術是身體的延伸,是生命的第七種存在方式。」校長唐曉勇提出,在「網際網路+」時代,技術應用已經引發了學習的變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與技術相處?如何利用技術變革我們的教育?我們課程改革的新路徑需要有怎樣的調整?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校園在教育這一方面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南科大二實驗遵循兒童「數字原住民」特點,把數位技術作為兒童學習的底層支撐,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學校以「未來教室」的思路,配備相應的新技術設備,架構高速無線與有線結合的網絡系統,通過學生自帶學習終端(BYOD),讓學生在校園內隨時隨地接駁網際網路,營造新技術支持下的學習生態。
與此同時,學校校園網已經接入南山教育城域網,實現校園有線和無線網絡雙網全覆蓋,充分滿足學生網絡化學習。全部班級教室,以及所有功能室100%為多媒體教室,教室均配備多點觸控的多媒體大平臺及無線教學環境。學生們在高互動性的網絡學習社區開展掌控式的翻轉學習、基於學習數據的反饋學習、線下與線上相融合的混合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分享彼此的學習過程,在多向對話中促進整體的智慧共享。
唐曉勇表示,在學習過程中要看見生命、看見學習、看見課程。「而在這其中,技術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支撐作用,讓技術像空氣一樣浸潤學習全過程。」
南科大二實驗的統整項目課程基於互聯思想進行課程改革,促發了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深度變革,同時也為「網際網路+」教育模式提供了實踐樣本,得到教育部基教司、中央電教館等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和大力推廣,產生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