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再出發,加快建成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2021,南山人開啟奮進「十四五」的新徵程,1月12日,中國共產黨深圳市南山區第七屆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召開。南山區委書記曾湃代表中共南山區第七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區委副書記、區長黃湘嶽主持會議。
大會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深圳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總結去年工作,謀劃「十四五」發展,部署今年任務,審議《中共南山區委關於制定南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改革創新再出發,為「十四五」高起點開局、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而努力奮鬥。
2020南山成績單2020年南山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在工信部研究院賽迪顧問綜合評估中,南山再次位居中國百強區之首;
預計本地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實現轄區稅收1709億元;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共建方案正式出臺;
新增上市企業17家,總數達到181家;
九大類民生支出達241億元,高質量辦理民生實事20件、民生微實事2809件;
建設籌集公共住房7197套,發放人才住房補租5億元;
新增義務教育學位9000多個,公辦幼兒園增至79所等;
建成5G基站7142個,實現5G網絡全覆蓋。
回眸「十三五」南山區「十三五」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巨大成就。
擘畫了中心城區的「宏偉藍圖」,GDP連跨「三個千億」大關,廣東經濟第一區地位更加穩固。「四個中心」功能完善,「六大片區」破繭而出,「一軸一帶」蔚然成型,灣區天際線美輪美奐,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意象初顯。
夯實了中心城區的「堅實脊梁」,瞄準「雙區」建設,實施「科技創新+總部經濟」雙輪驅動戰略,「3+3」戰略示範工程建設蹄疾步穩。
繪就了中心城區的「幸福底色」,集團化辦學成果豐碩,合作辦醫大步向前,網紅公園通山達海,就業、養老、慈善等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我奮鬥、我幸福」成為南山最溫情的註腳。
南山「十四五"藍圖「十四五」時期,南山區開啟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從「邁進」到「建成」的新徵程。
到2025年,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基本建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深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先行區;
到2030年,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躍上新臺階,成為深圳建成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的示範區;
到2035年,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的典範區。
「十四五」時期的行動路徑改革創新再出發,必須搶抓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重大機遇,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改革創新再出發,必須強化創新的核心地位,主動服務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改革創新再出發,必須以更強鬥志,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
2021年工作安排2021年,南山區按照本地生產總值增長 6%左右的目標安排全年經濟工作,重點抓好九個方面工作:
1、全方位服務「雙區」建設國家戰略支持前海新一輪發展推動港澳青年「圓夢」內地;
提升南科大深港微電子學院創新能級;
加快建設白石嶺深港科學園,探索共建和引入重點實驗室;
推動香港專業人士執業便利。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西麗高鐵樞紐規劃建設;
加大對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的研究與運用;
推進國際化街區建設。
建設國際高端消費中心支持傳統優勢產業品牌化國際化發展,培育壯大消費新模式新業態;
推動海岸城、歡樂海岸等創建全市「夜間經濟示範街區」,高水準打造后海灣超級商圈。
2、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分批次出臺《南山區落實綜合改革試點行動建議》,推動形成一批創造型、引領型改革項目探索混合產業用地供給模式;
爭取超大城市空間統籌開發試點,在西麗高鐵樞紐探索土地立體化分層供應改革;
實施耕地集中連片保護管理改革;
推動區屬國資國企改革;
探索構建空地一體化智慧交通網絡;
健全支持改革創新容錯糾錯和正向激勵機制;
3、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紮實推進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建設,重點推進「四大行動」:
實施原始創新「強基」行動逐步構建系統完備、協同發展、重點突破的實驗室體系;
加快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驗區;
全力支持深大、南科大加快建設「雙一流」大學,爭取北京大學深圳國際校區、香港大學深圳校區等一批高水平院校落地;
打造連結國內外創新資源的技術轉移網絡;
實施「領航計劃 2.0」,高標準打造西麗湖人才服務中心。
實施成果應用「加速」行動發揮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聯盟作用,打造開放式的中試轉化基地;
建設國家技術轉移大數據平臺,培育專業技術經紀人隊伍;
發行西麗湖國際科教城高校專項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產品。
實施優勢領域「攻關」行動探索由龍頭企業牽動、以應用為導向的科技攻關模式;
主動承接市級重點技術攻關等專項計劃,積極參與國家重點科研任務;
深化鯤鵬生態建設;
搭建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場等一批應用場景平臺。
實施創新生態「支撐」行動建設科技創新數位化體系;
支持引入更多天使投資基金、風投基金、創投基金、股權基金、併購基金;
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建立創新驗證基金、中試熟化基金、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
支持龍頭企業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設立「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
4、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開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
大力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實驗區」,鼓勵企業「上雲上平臺」;
打造蛇口網谷、深圳灣科技生態園等一批市級 5G 智慧示範樣板園區;
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
推動金融創新發展持續招引持牌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
加強與深交所合作,做好企業上市培育和輔導工作;
探索建立區重大產業投資平臺;
建立健全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機制;
有序推進數字人民幣、沙盒監管等試點落地;
培育企業發展梯隊完善多層次梯隊培育庫,探索政策傾斜、限制豁免和包容審慎監管機制;
構建快速響應的立體型、保姆式企業服務體系。
強化產業空間保障加大力度籌集建設生產型政策性產業用房;
支持製造業企業對自有物業改造升級;
推出留仙洞七街坊、高新區北區等新的聯建用地;
推進深汕(南山)高新產業園一期、河源南山高新產業園等異地產業園建設。
5、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和完善基層治理打造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標杆城區;
深化「塊數據+網格化」改革,優化「多網合一」的網格化服務管理;
引導社會組織深度參與社會建設。
促進法治城區建設推進政法跨部門大數據辦案平臺建設應用;
編制「八五」普法規劃;
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商事調解中心建設。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堅決打贏建黨 100 周年系列活動安保維穩攻堅戰;
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長效常治;
集中精力化解勞資關係、長租公寓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
全力推動涉眾金融風險穩步化解。
推進智慧城區建設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和「數字政府」改革;
加快構建智慧南山立體化應用服務體系。
6、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全面發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鞏固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
加快建設「志願者之城」「兒童友好型城區」。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高水平規劃建設深圳灣文化走廊,大力推動深圳歌劇院、深圳灣文化廣場等重大文體施建設;
加快推進南頭古城、蛇口海上世界、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特色文化街區建設;
打造「赤灣文博圈」;
推動「一街道一圖書館」建設。
增強文化產業優勢高標準建設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
打造頂級電競賽事舉辦地、中國電競產業總部基地、粵港澳電競產業中心;
引導支持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歡樂谷等旅遊景區升級。
7、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全鏈條優質教育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 4 所、新建幼兒園 2 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 1.2 萬個、幼兒園學位 3000 個,建設 1-2 所高中名校;
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
提高醫療健康水平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加快構建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對標國內名院高水平建設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
推進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建設,積極爭取開展國際前沿新藥品、新設備的臨床應用;
探索建立具有示範效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前瞻布局養老事業高標準推進福利中心三期等「區—街道—社區—小區—家庭」五級服務網絡建設。
拓展住房供給新建配建公共住房 6100 套、供應公共住房3000套,發放住房補貼5億元。
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加強職業技能、職工素質培訓;
加大殘疾人就業和託養政策實施力度;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
織密織牢食品藥品安全網。
8、精益求精提升品質內涵國土空間提質增效科學編制《南山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加快南頭直升機場搬遷;
推進西麗水庫入庫支流綜合治理工程;
推進高新區北區、西麗中心區、蛇口老鎮等重點片區更新改造。
重點片區建設高起點打造蛇口國際海洋城,建設赤灣海洋科技產業園;
高水平做好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基地規劃提升;
高水準深化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規劃設計。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南山創新大道地下空間綜合開發;
加快軌道 12、13 號線,7 號線二期、13 號線二期(南延)建設;
加快西麗高鐵樞紐周邊路網規劃研究,加快媽灣跨海通道、濱海大道超總段下沉改造。
城區環境品質提升高標準建成南海公園二期、粵興公園等一批精品公園;
全力推進蛇口山公園、大學城綠道南山段規劃建設;
加快媽灣能源生態園配套設施建設。
9、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
制定發布「南山生態環境綜合指數」,探索建立經濟生態生產總值(GEEP)綜合核算體系;
制定區域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探索開展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區域生態環境評估試點。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完善的汙水產生、收集、輸送、處理全鏈條精細化管理模式;
實現醫療廢物廢水智慧管控。
實現探索綠色低碳轉型路徑啟動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開展溫室氣體清單編制;
支持綠色低碳產業上下遊聯合組建節能技術創新聯盟、研究基地;
積極推動「無廢城市細胞」建設。
奮楫揚帆乘風起
改革創新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