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未來校園:讓美浸潤校園的每個角落)
11月18日至19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庫、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迎來了「未來學校整體建設峰會——場景革命」分論壇。論壇圍繞場景空間、場景技術、場景內容、場景與人四個方向對校園場景進行了探討。來自全國各地的24位嘉賓分享了他們對於時代的發展和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未來校園的場景變化的看法。
校園空間,感知美才能創造美
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拯救不了」。對於學生來說,審美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而校園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場景,對於學生審美力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深圳市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執行校長臧秀霞分享了她的「庭院式校園」。這所學校的空間是由學生、老師和設計團隊共同設計完成的。在這所學校中,不僅屋頂農場、恆溫遊泳池、小劇場等公共空間一應俱全,每個學生還都可以創造個人專屬的「校內行走路線」。學校的教室也都不是傳統的方方正正的,而是採用了多邊形結構,讓空間變美的同時也留出了足夠的空間,為互動式、混合式的教學提供了保障。同時,每兩間教室的中間是活動的牆,既可以實現分班教學,又能實現合班教學。行走在這樣的校園中,孩子們既擁有了對美的感知,也有生活和情感的體驗。臧校長說:「有生活才有美,我們學校所發生的教育生活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情感體驗,藝術能表達情感,這就是美。」
《充滿「未來感」的庭院式校園——讓學習真實發生》
(深圳市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執行校長臧秀霞)
東莞松山湖北區學校校長馮正華說:「21世紀的教育,學習變革的重要特徵是走向『情境化』,孩子所在即境遇,空間情境的浸潤,承載著文教功能,觀其景、品其文、悟其蘊,孩子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觸摸到的、體驗到的以及創造的過程就是美育化人的過程,是培育新時代學生的精神依歸的過程。」所以,一個美麗的校園,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感知美,這樣,才能在未來創造美。
科技變革教育場景,這個學校建了個「養機場」
當部分學校還在爭論「學生在學校能不能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已經有很多學校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科技的元素。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經身處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一味地控制學生使用智能終端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其實並不現實。技術從來都只是工具,只要善於利用,就會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只有當新技術與新方法結合起來的時候,生產力方面的受益才會來臨。
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前海港灣學校校長羅朝宣是深圳第一個將5G技術引進校園的,他說:「我們是為了讓孩子到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讓最新的技術進入我們的課程。」在前海港灣學校的校園內,有一面CPU牆,介紹了CPU數十年間的變革過程,並通過二進位的方式,寫下了「計算機讓生活更美好」這樣的標語,從而通過這樣的環境激發孩子們探索科技的興趣。此外,在這個充滿鳥語花香的校園中,每一株植物都被分了類還被貼上了二維碼,學生拿出手機掃描二維碼便可以掌握植物的相關知識,讓學習無處不在。關於智慧型手機對孩子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羅校長說:「在我們每個教室裡,都有一個『養機場』,學生在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去把手機拿過來使用,不用就放在『養機場』裡面。老師也會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使用手機。」
《學校空間情境如何促進深度學習?》
(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前海港灣學校校長羅朝宣)
實踐中學習,校長把課堂搬到了城牆上
在學校的教育中,課程始終是促進兒童生長的核心。因此,校園場景與學校的空間設計也是為了支持課程的實施而存在。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曾提出 「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西恩·貝洛克在《具身哲學》一書中也提到,「人類通過身體來探索和理解世界」,即使用身體和環境共同學習,將在學習和工作中獲得更好的表現,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
在本次「場景革命」論壇上,很多演講嘉賓都分享了他們對於課程設計的獨特理解。例如,西安新知小學校長劉嵐就分享了她的《讀城記》課程設計內容。西安新知小學坐落在千年古城西安的城牆腳下,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所學校的孩子們從小就受到了悠久的歷史文化的薰陶。《讀城記》的課程就將西安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的教育很好融合。在《讀城記·西安城牆》課程中,教師會將學科知識、學科概念、科學原理、歷史典故、人文情懷融入到城牆課程學習的每一項任務中,實現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美術、音樂七大學科的跨界與融合。課程的方式由通識課+社團課與常規課+活動課組成,相輔相成。讓學生實現「學中玩、玩中學;學中疑,疑中學;學中研,研中學」。
《讀城記:從溫故知新中走來,知識與生命共鳴》
(西安新知小學校長劉嵐)
教育即生活,校園場景中的人際關係悄然變化
人,始終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面對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教學場景中的人際關係也發生了改變。
教師,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角色定位。近代以來,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教師獲得了獨立的職業身份,開始專門承擔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隨著教育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傳道、授業、解惑」逐漸被異化成了「傳經、授課、解題」。在中國教育科學院未來教育研究院副主任曹培傑看來,未來,教師將朝著更加細分的專業化領域和跨學科型教師兩條路徑發展。
而對於學生這群接受教育的主體,教育也將從知識的教育轉向全面的教育。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品牌中心負責人張一名說:「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而是生活本身」。在龍樾實驗中學中,學生們仿佛置身於一個小鎮,在這裡,不僅有博物館、體育館等校園內比較常見的設施,更有交易市場、龍樾銀行、龍樾法庭、小鎮農場等等,這些空間不僅讓學生在校園中學習到了知識,也可以為今後進入社會積累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生活。
DETT教育設計研究院環境空間設計總監楊歡女士認為,「場景與人,不只是環境的外顯改變,更不僅是關注一個人、一種功能或者一個知識點。它是讓每個人在場景中找到最合適的狀態,讓人與人創造更多有益的關聯,讓組織成為一個能不斷自我優化和進步的有機生命體。而這一切的改變,讓我們的教育可以更真實地面對未來多種多樣的未知和挑戰」。
《空間重構如何改變人的狀態、關係與組織》
(DETT教育設計研究院環境空間設計總監楊歡)
作為本次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的聯合主辦方,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自成立以來,已為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的近4000所學校提供了校園服飾系統解決方案。伊頓紀德品牌將校服看作與學生肌膚相親的教育載體而設計,希望在每日的薰陶浸潤中將由服飾美走向精神美,在情景中實現美的教育,幫助學生獲得獨特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不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情境嗎?
校園場景的革命,是教育人對於每一個校園場景細緻追求的結果。未來學校的圍牆與天花板必將被打破,教育中人與知識、資源的關係正在被重構,立體化的教育圖景已呈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