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2020-12-06 閩南網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三垣副教授介紹,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早在2004年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圖譜解析,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隨後又相繼建立了蛋白質組、代謝組、轉基因、基因編輯等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的一系列平臺。

  近年來,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在果蠅、家蠶、蚊子等多種昆蟲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昆蟲功能基因組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西南大學研究團隊以家蠶這一鱗翅目模式昆蟲為對象,進行了全基因組文庫的構建與篩選研究,構建了家蠶基因的CRISPR載體文庫和家蠶細胞文庫,並通過對家蠶在正常生長條件下必需基因和生長抑制基因的篩選,獲得了1006個必需基因和838個生長抑制基因,發現兩者在生理功能、代謝通路和細胞定位上具有完全相反的規律。

  重慶市蠶絲纖維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夏慶友認為,基於全基因組的突變文庫構建和篩選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有助於家蠶遺傳育種的精準化、規模化、工程化和多元化,推動蠶桑絲綢產業創新升級。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責任編輯:曾少林

相關焦點

  • 首次!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2020-05-22 0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科學家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中新網重慶新聞5月24日電(記者鍾旖)記者24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夏慶友教授團隊日前構建起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運用平臺可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基因組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西南大學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5月19日,國際生物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夏慶友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東方網11月15日消息:我國科學家15日宣布:經過400多名科研人員5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我國已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製工作。根據計算機組裝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基因組測序完成了6倍的覆蓋深度,所獲序列覆蓋了家蠶基因組的95.54%,精確度達到了99.95%,完全達到了高質量工作「框架圖」的要求。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2003年,面對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合併為西南大學)教授向仲懷團隊率先完成了家蠶全基因測序,並於2004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關於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的論文,極大提升了我國蠶業科學水平和國際地位,此後,中國躋身家蠶基因組研究前列。
  • 科學網—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家蠶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南大學教授、我國家蠶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和遺傳改良研究首席科學家夏慶友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這樣評價我國家蠶基因的研究成果。 該研討會是於近日舉行的2011國際知名研發機構重慶行動的一個重要分活動。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項目組最終完成了550萬的測序反應,每個測序反應所獲得的平均測序長度為610鹼基,比原計劃家蠶基因組測序完成的日子提前了5天,更成功搶在日本之前!不久後,我國正式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繪製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據了解,由於家蠶基因組研究意義重大,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投入巨資實施家蠶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用短短三個餘月的時間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帶領完成基因組框架圖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介紹說,他們共獲得了一萬六千九百四十八個家蠶完整基因,其中六千個為新發現基因,他們推斷家蠶基因共有約二萬個。
  • 利用sgRNA文庫進行全基因組編輯的策略~
    CRISPR-Cas9 sgRNA文庫結合高通量篩選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既可以在全基因組範圍篩選發現新靶點,還可以快速準確地找到與某種表型相關的基因或基因群。世界頂級期刊Cell、Nature、Science等競相持續報導,sgRNA文庫在藥物發現、基因功能研究、分子診斷、疾病治療、作物育種等領域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泓迅科技的CRISPR-Cas9平臺可提供一站式基因編輯解決方案,高效助力全基因組範圍內的基因編輯。我們的一站式服務主要包括sgRNA設計合成、文庫構建、NGS驗證、病毒包裝、生信分析等。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Fosmid基因組文庫的構建和篩選方法
    在文章中,作者創建了目標材料的Fosmid基因組文庫,通過篩選構建了目標基因區間的物理圖譜,並在此基礎完成了目標基因的注釋和功能驗證。有讀者給我們留言,想知道Fosmid基因組文庫構建的基本步驟。因此,我們聯繫了該文章的一作——張超中博士,邀請他就文章中Fosmid文庫的構建和篩選的步驟進行了詳細介紹。
  • 【學術前沿】劉光慧等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新型衰老驅動基因
    【學術前沿】劉光慧等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新型衰老驅動基因 2021-01-08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再造基因組編輯系統
    僅僅數年間,使用 CRISPR(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 Cas9 進行基因組編輯在科研上激起了巨浪,該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精確而方便地編輯特定的基因。然而,新技術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在錯誤的地點切割 DNA,甚至是隨機地進行 DNA 編輯。
  • 桑樹全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西南大學團隊推動現代桑樹學科建立
    2013年,桑樹全基因組圖譜面世。繼繪製完成世界上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及精細圖譜之後,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再次引人矚目。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的帶領下,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寧佳教授領銜的研究小組聯合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歷時三年完成了桑樹基因組研究,為桑樹學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西南大學召開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
    、西南大學魯成教授,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西南大學生物技術學院院長代方銀教授出席會議。西南大學科學技術處副處長段書凱、生物技術學院黨政班子全體成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體主任及部分教授代表參加了會議。     張衛國校長對與會院士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對大力支持學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和發展表示衷心感謝。
  • 科學網—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穀子遺傳連鎖圖 【科學網 高長安 全志武報導】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成功完成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 穀子為重要的禾本科作物之一,其脫殼前被稱為穀子,脫殼後被稱為小米,是我國北方種植的重要糧食作物,在國家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穀子是二倍體自花授粉作物,其基因組較小,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且種質資源保存較完整;此外,它還具有生育期短、適應性廣、抗旱、耐瘠、行高效的C4光合作用途徑等生理特徵。這些特性使穀子能夠成為基因組分析和研究的一個很好的新的模式作物。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了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標誌著人類向「再造生命」又邁進一大步。研究結果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釀酒酵母是生物遺傳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