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學家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2020-12-05 重慶新聞網

圖為夏慶友教授團隊在《Genome Research》發表的全基因組編輯新成果。

  中新網重慶新聞5月24日電(記者鍾旖)記者24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夏慶友教授團隊日前構建起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運用平臺可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基因組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200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在西南大學帶領團隊繪製完成世界上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標誌著中國蠶業科學研究步入世界領先水平。隨後,該校夏慶友教授團隊又相繼建立了蛋白質組、代謝組、轉基因、基因編輯等一系列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

  「隨著家蠶模式生物作用的不斷加強和蠶桑絲綢產業模式的快速升級,傳統的功能基因研究手段和通量已經無法滿足,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手段。」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馬三垣介紹,該研究團隊以家蠶這一鱗翅目模式昆蟲為對象,進行了全基因組文庫的構建與篩選研究,構建了家蠶基因的CRISPR載體文庫和家蠶細胞文庫,並通過對家蠶在正常生長條件下必需基因和生長抑制基因的篩選,獲得了1006個必需基因、838個生長抑制基因、3013個響應極端溫度的基因。利用篩選獲得基因,有可能培育出對病害的抵抗力更強、對養殖溫度的環境適應性更好的新品種。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蠶絲纖維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夏慶友認為,基於全基因組的突變文庫構建和篩選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有助於家蠶遺傳育種的精準化、規模化、工程化和多元化,推動蠶桑絲綢產業創新升級。

  此外,基於家蠶全基因組的篩選研究,也能為其他物種全基因組編輯篩查提供借鑑,如家蠶與鱗翅目害蟲具有相似的基因同源性,這一研究成果還能對菜粉蝶、小菜蛾、棉鈴蟲等害蟲進行基因篩選,達到以生物手段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責任編輯:陳超)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西南大學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5月19日,國際生物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夏慶友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
  •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2020-05-22 0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東方網11月15日消息:我國科學家15日宣布:經過400多名科研人員5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我國已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製工作。根據計算機組裝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基因組測序完成了6倍的覆蓋深度,所獲序列覆蓋了家蠶基因組的95.54%,精確度達到了99.95%,完全達到了高質量工作「框架圖」的要求。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2003年,面對嚴峻的國際競爭形勢,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合併為西南大學)教授向仲懷團隊率先完成了家蠶全基因測序,並於2004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關於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的論文,極大提升了我國蠶業科學水平和國際地位,此後,中國躋身家蠶基因組研究前列。
  • 科學網—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家蠶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本報訊(記者楊清波 通訊員畢識)「以前的研究只是單純的幾個方面,如今的成果不僅是全方位的,而且將被更好地運用到改善民生上。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據了解,由於家蠶基因組研究意義重大,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投入巨資實施家蠶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用短短三個餘月的時間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帶領完成基因組框架圖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介紹說,他們共獲得了一萬六千九百四十八個家蠶完整基因,其中六千個為新發現基因,他們推斷家蠶基因共有約二萬個。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該研究報告了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基因組分析的最大圖譜,對508例食管鱗癌患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與預後不良相關的關鍵分子特徵,認為該數圖譜對於開發ESCC特異性的診斷和治療生物標誌物非常有用。同時,華大基因與澳大利亞實驗室的合作僅限於新冠病毒檢測平臺的安裝和工作人員的培訓。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有助遺傳育種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
  • 「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由重慶市委組織部、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重慶優秀科學家風採展」特別推出聆聽科學家故事系列報導,現場展示將於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慶科技館舉行。
  • 利用sgRNA文庫進行全基因組編輯的策略~
    CRISPR-Cas9 sgRNA文庫結合高通量篩選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既可以在全基因組範圍篩選發現新靶點,還可以快速準確地找到與某種表型相關的基因或基因群。世界頂級期刊Cell、Nature、Science等競相持續報導,sgRNA文庫在藥物發現、基因功能研究、分子診斷、疾病治療、作物育種等領域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泓迅科技的CRISPR-Cas9平臺可提供一站式基因編輯解決方案,高效助力全基因組範圍內的基因編輯。我們的一站式服務主要包括sgRNA設計合成、文庫構建、NGS驗證、病毒包裝、生信分析等。
  • 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正式上線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搭建成功並正式上線。該資料庫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黃萎病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完成,用戶可在該網站查閱收錄的菌種資源信息、測序基因組可視化展示、數據挖掘和分析等工作。
  • 西南大學召開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
    ,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常勇研究員,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南大學魯成教授,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西南大學生物技術學院院長代方銀教授出席會議。西南大學科學技術處副處長段書凱、生物技術學院黨政班子全體成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體主任及部分教授代表參加了會議。     張衛國校長對與會院士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對大力支持學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和發展表示衷心感謝。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Fosmid基因組文庫的構建和篩選方法
    在文章中,作者創建了目標材料的Fosmid基因組文庫,通過篩選構建了目標基因區間的物理圖譜,並在此基礎完成了目標基因的注釋和功能驗證。有讀者給我們留言,想知道Fosmid基因組文庫構建的基本步驟。因此,我們聯繫了該文章的一作——張超中博士,邀請他就文章中Fosmid文庫的構建和篩選的步驟進行了詳細介紹。
  • 科技工作者日①|「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由重慶市委組織部、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重慶優秀科學家風採展」特別推出聆聽科學家故事系列報導,現場展示將於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慶科技館舉行。
  • 再造基因組編輯系統
    牛津大學威廉鄧恩爵士病理學院的基因組工程平臺負責人 Joey Riepsaame,採用 IDT 公司的 Alt-R CRISPR/Cas9 RNP 系統來輔助進行基因編輯實驗。Riepsaame 稱讚 IDT 公司的兩步合成 gRNAs,能夠減少誘發不必要的免疫反應。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一條小小的家蠶,也曾引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科研領域中,跨國合作早已成為趨勢。尤其是面對重大課題,往往需要匯聚全球領域內的頂尖科學家及資源,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回國不久的夏慶友接到了一個讓他震驚無比的消息:原本待與日本共同開展的家蠶基因組計劃,被日方單方面中止,並且對方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單獨開展家蠶基因組研究長達3個月。看似平淡無奇的小家蠶,為什麼會讓國際合作形如一紙空文?
  • 西南大學發現家蠶分子新機制 可對鱗翅目害蟲進行控制
    家蠶在一種新型表皮蛋白基因突變後,成了竹蠶。(西南大學供圖)重慶日報消息,10月2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家蠶體形和著色受到一種新的表皮蛋白影響。這是全球首次發現這種蛋白,將有利於控制鱗翅目害蟲。該研究成果論文已在美國權威期刊《遺傳學》在線發表。這種新蛋白的功能發現於竹蠶體內。竹蠶是家蠶的變異體,因腹部的背面隆起形似竹節,被稱為「竹蠶」。「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生物界就發現家蠶這種變異情形。」
  • 首個染色體級別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7日電 (記者馬愛平 通訊員宋平 王舒琦)7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日前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重要成果: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