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2020-12-06 騰訊網

開欄語

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由重慶市委組織部、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重慶優秀科學家風採展」特別推出聆聽科學家故事系列報導,現場展示將於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慶科技館舉行。

將主要展示在渝「兩院院士」及重慶英才·優秀科學家的精彩事跡、主要成就等,向全社會講好科學家故事,讓廣大市民走進科學家的豐富內心世界。

向仲懷

國際著名蠶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任首席科學家,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牽頭建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率領中國家蠶基因組團隊完成了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夏慶友

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十一五、十二五「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現任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蠶絲纖維新材料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

在西南大學的綠樹掩映下,一幢特別的小樓格外惹眼。門前鐫刻的繁體「蠶學宮」橫匾,讓這幢校園地標平添了幾分神秘。

這裡是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是這個實驗室裡的拼搏和創新,讓「絲綢之路」的起點再回到中國。

跟跑

到日本留學2年搞5個課題

絲綢之路承載和見證了中國栽桑養蠶曾經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蠶繭和蠶絲產量居世界首位,但在技術上落後於已建立現代桑蠶技術體系的日本。

「國家建設也需要外匯。」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當時迫切需要研究出更好更高產的家蠶品種,通過這個產業為國家賺取外匯。「這是推動我們工作的動因之一。」

培育一個新品種,需要巨大的耐心。

家蠶壁蝨病的發現,讓向仲懷在家蠶科研領域嶄露頭角。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國內蠶學研究的一塊空白,同時為蠶病提供了防治方案。

為學習蠶學前沿知識,1982年向仲懷赴日本留學。

當時來說,如果在日本做一項研究、發表一篇文章算是成功「鍍金」,回國工作路子就寬了。

「如果這樣想,學得就很窄!」向仲懷回憶道,「當時日本的蠶絲學是最好的,我想要都學到。」

當時,向仲懷三四個月搞完一個課題研究,兩年下來共完成5個課題的研究和學習。「每個課題都想學到技術,不研究是學不好的。」

1984年,向仲懷學成歸國,將帶回的研究材料交給西南農業大學(現西南大學)相關科研組,數十個蠶基因材料擴充基因庫,並把所學的先進技術傳授給青年教師。

「當時就是以學習研究為主,以推動國內學科發展為目標。」向仲懷說,不是以發表幾篇論文來完成學業,「最終收穫很大!」

如何在科技上領跑?這是向仲懷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向仲懷於1995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我國蠶學領域第一位院士。

就在這一年,向仲懷與當時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李振剛,根據當時的生物前沿科技發展提出測「家蠶基因組」的設想。

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發布,開啟了生物科學的基因組時代。

並跑

各自為陣啟動「家蠶基因組」計劃

中日的「家蠶基因組」計劃都在2003年時啟動。

2001年8月,由日本組織,在法國裡昂召開了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籌備會,家蠶基因組國際合作組織開始啟動。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當時我國蠶絲產量佔世界總量70%,卻沒有被邀請參會。」對於那次會議,向仲懷仍「耿耿於懷」。

「那次會議還決定,2002年9月在日本筑波召開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的正式會議。」

沒有邀請中國,就意味著家蠶基因組計劃的國際合作不會有中國。

「在這方面不能佔有一席之地,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就會喪失,產業發展就會受制於人,發展中需要什麼資料會有求於人。」向仲懷說。

同樣出自於西南大學蠶桑系的夏慶友,也早在1997年經過激烈競爭,順利成為九州大學的特別研究員,參加日本家蠶基因組計劃。

他提出採用新的測序策略時,日本已確定採取傳統方法開展工作。「他們也死板,肯定我提出的方法,但就是不用。」夏慶友說。

「他們不讓我們參與,那我們回去自己幹。」夏慶友回憶說。

2002年,在日本的國際會議上,中國家蠶團隊展示出最好的前期研究結果。

向仲懷領頭啟動的大規模家蠶EST研究,在短時間內完成10萬條EST序列,而當時其他國家一共才完成3萬條。

終於,日本方面主動前來要求合作,並達成了中日合作研究協定。

然而,沒想到日本受多方面因素影響,2003年3月單方啟動了家蠶測序計劃。

研究家蠶基因組,通過家蠶吐絲數量和質量等功能基因,讓蠶多產絲,產高品質絲,增加蠶農收入;對家蠶近百種致死、突變基因的研究,可以為人類疾病基因的研究提供「便捷途徑」。

家蠶是佔世界農、林業害蟲70%以上的鱗翅目昆蟲的生物模式代表,通過破解家蠶基因奧秘,能夠找到對付害蟲的生物防治辦法。

正因為如此,家蠶基因圖才成為國際科技競爭的一大熱點,在21世紀備受矚目。

領跑

150個晝夜跑贏日本聯合戰隊

對於日方的「背棄」,向仲懷仍力爭國際合作,緊急赴日斡旋,結果吃了閉門羹,中日合作不得不被迫中止。

日本於2003年3月5日正式啟動「家蠶基因組」計劃。

為奪得一席之地,向仲懷院士決定背水一戰,趕在日本之前完成基因組的測序工作。

「要趕在他們之前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向仲懷說,「不盡力把這個事完成,歷史上沒有第二次機會了,基礎科研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當時,國內正值「非典」時期,完全來不及等待國家立項和投入資金。一群研究人員經過數個不眠之夜的商定,決定破釜沉舟拼一場。

向仲懷拿出實驗室多年積累的全部家底,全力推出家蠶基因組的測序工作。同時,還通過合作的華大基因研究院籌集資金。

2003年6月8日,緊急啟動測序工作。6月18日,家蠶基因組測序工作正式開始。

作為測序主帥的夏慶友也倍感壓力,畢竟對手是一個「聯合戰隊」,而他和所帶的學生是在「單打獨鬥」。

「當時不少人低燒,夾著溫度計工作。」夏慶友回憶說,大家平時都是吃盒飯,加班吃方便麵,吃住都在現場。

但是在夏慶友眼裡,熬點夜、吃點苦不算難,而難的是當時連續6天沒有出數據。

「每天要花25萬多資金。」夏慶友回憶說,想了很多招才克服了汙染問題,最終在第7天終於出數據了,「再不出數據項目要中止了,當時形勢真的是萬分緊迫。」

通過150多天不舍晝夜地辛苦工作,中國率先繪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8月25日,比預定時間提前5天完成了所有需要的數據,完成了550萬個測序反應,搶在日本之前;10月7日,完成組裝拼接;11月15日,宣布中國科學家完成「中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製工作。

而此時,日方沒有傳出測序完成的消息。

日本在震驚之餘,立即派出考察團到重慶,尋求再次合作。2003年12月16日,中日家蠶基因組談判第一次會議上,對於日本發出的合作邀請,向仲懷仍堅信國際合作大家互利。

「我們競爭是希望更多人來研究,而不是打倒對方。我們是在競爭中合作,是為了發展科學。」向仲懷說。

在向仲懷等人的接續努力下,在蠶學宮不遠處還搜集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世界最大家蠶基因資源庫,保存著740餘個家蠶基因系統,覆蓋了全世界95%左右的家蠶基因。

在家蠶基因組計劃之後,西南大學蠶學團隊又取得了家蠶基因組精細圖、遺傳變異圖、基因晶片、桑樹和家蠶微孢子蟲基因組圖譜等領先成果,並引領全國蠶桑學隊伍取得大批原創成果,鞏固了全球領跑地位。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郭發祥 攝影 胡杰

相關焦點

  • 科技工作者日①|「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牽頭建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率領中國家蠶基因組團隊完成了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夏慶友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十一五、十二五「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
  • 川普要打科技戰,中國吹響2025集結號,尖端技術世界領先!
    隨著中美貿易協議第一階段階段籤字完畢,中美貿易按階段再次走向正軌。與此同時,川普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領域鉗制中國的決心從沒改變,隨著去年年底籤署《國防授權法案》,川普政府對我國的科技戰從未放鬆,美國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技術實力感到恐懼,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增強。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據了解,由於家蠶基因組研究意義重大,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投入巨資實施家蠶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用短短三個餘月的時間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帶領完成基因組框架圖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介紹說,他們共獲得了一萬六千九百四十八個家蠶完整基因,其中六千個為新發現基因,他們推斷家蠶基因共有約二萬個。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夏慶友對《中國科學報》說。 競爭與挑戰 我國是世界蠶業發祥地,有5000多年養蠶史。自20世紀70年代蠶繭產量再次超過日本後,中國一直保持蠶業第一生產大國地位。目前,我國蠶繭和生絲產量分別佔世界總量的80%和70%,主導著國際市場。蠶絲業也成為我國富國興民、西部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綠色產業。 但世界蠶業主要技術體系為日本在20世紀中葉創建。我國蠶業科技長期處於引進跟蹤狀態,蠶品種遺傳基礎雷同,抗性低,重大病害防治技術落後;蠶絲稠容易退色、起皺等問題一直沒能解決。我國蠶業效益低下、產業單一,科技水平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說:「我國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標誌著我國在家蠶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也是建立21世紀『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裡程碑。」中國是蠶絲業的起源地。
  • 科技戰中國靠什麼贏?
    可想而知,在未來,國內的科學發展絕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商店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鬥都表示,一說加大科研,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增設科研機構科學在未來的科技戰中,國內的研究所一定可以獲得勝利,為什麼?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在1984至1994年,絲綢業迎來發展的十年黃金期,一度超越日本重回世界第一。到了21世紀初,我國作為世界蠶絲生產中心,蠶繭和生絲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國內生產總值近100億美元,絲綢工業年產值達700億元。桑蠶業,成了一端連著國際市場,一端連著鄉梓情緣的重要產業,在我國的文化和經濟上都有著重要意義。
  • 年關停化工企業38家 鎮江「背水一戰」攻堅汙染防治
    為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有效改善環境質量,鎮江成立了市汙染防治攻堅行動指揮部,市委書記惠建林任第一總指揮,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葉飛任總指揮,下設17個工作小組,實現水、氣、土汙染防治全覆蓋。在7月29日召開的指揮部全體成員會議上,惠建林表示,汙染防治攻堅是「背水一戰」,要努力打好打贏這場硬仗,建設名副其實、令人嚮往的「生態宜居城市」,讓老百姓真正享受綠色發展的實際成果。
  • 西南大學召開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
    12月23日,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聘任儀式曁第一次會議在西南大學蠶學宮舉行。學校副校長王進軍主持儀式並宣讀聘任文件,校長、黨委副書記張衛國為受聘專家頒發聘書並發表講話。     實驗室新一屆學術委員會(含名譽主任)由14名專家組成。
  • 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新網10月23日電 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之後,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日前西南農業大學基因表達標籤(EST)工作已突破10萬條大關,獲得非重複基因3萬多個,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擁有家蠶和鱗翅目昆蟲基因序列最多的研究基地。
  • 深刻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重要性的深刻闡述,指引我們更充分地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決心和工作主動性。   從歷史維度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中國的濟貧歷史同樣久遠。
  • 我國將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飼養技術
    原標題:我國將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飼養技術   蠶桑產業是一個生產環節多、技術複雜的體系。通過高科技的介入使得家蠶養殖省力化 、輕簡化代表著未來的趨向。   據了解,會議上來自家蠶科研界的專家分別作了四方面的報告,分別是家蠶人工飼料配方的研究,家蠶的食性遺傳與人工飼料適應性蠶品種選育、人工飼料育家蠶與桑葉育家蠶的代謝組學及腸道微生物組學差異、人工飼料養蠶技術實用化創新報告。   本次會議的舉辦地、山東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在桑蠶技術人才培養及科研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
  • 成語「畫」消防系列漫畫第三集《背水一戰》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曹慶忠、王堉菲)為創新消防宣傳模式,切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識,自今年五月份以來,秦皇島市消防救援支隊推出老幼皆宜的《成語「畫」消防》系列漫畫第一集《隨遇而安》、第二集《金蟬脫殼》。《背水一戰》漫畫中的「背水依站」取自成語背水一戰諧音,傳授給大家火災逃生自救第三招之高層火災逃生方法——「背水依站」:背,即背離起火點,反向逃生;水,即用水打溼衣物,加強保護;依,即依指示標誌逃生;站,即站在顯著位置,等待救援。「背水依站」通過漫畫告訴大家高層起火時要沉著冷靜,不要驚慌,不要盲目行動,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
  • 重慶科學家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中新網重慶新聞5月24日電(記者鍾旖)記者24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夏慶友教授團隊日前構建起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運用平臺可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基因組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家蠶的祖先是誰呢?
    其實在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及精細圖譜繪製完成後,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即中國野桑蠶就是家蠶的祖先。家蠶是由人類經過五千多年的馴化而獲得了現在家養的白胖胖的蠶寶寶。您知道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嗎?當然,有很多!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聊聊吧!
  • 3-1贏世界第1獲勝奪第一種子,還打陳夢0分
    WTT澳門賽女單前四種子爭奪賽,隨著王曼昱以3:1戰勝世界第一陳夢完成復仇,至此王曼昱就成了本次比賽的頭號種子,同時這場比賽也打出了比賽開始以來第一個0分!,尤其是近期陳夢狀態非常好也連續贏了王曼昱兩次,所以這場比賽王曼昱會更加小心!
  • 世界最大基因庫落戶深圳
    據悉,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基因庫。 基因庫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開業儀式上,深圳國家基因庫與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德國癌症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為、阿里大數據等國內外知名機構舉行了籤約儀式,將在種子數位化、兒童健康表觀基因組、萬種噬菌體基因組等方面展開合作。
  • 生態環境部召開2018—2019年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啟動...
    他說,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各項部署和要求,緊緊圍繞打好打勝汙染防治攻堅戰,尤其是打贏藍天保衛戰,全面啟動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工作,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保障。
  • 寧夏建成世界最大枸杞屬種質資源庫 掌握種質資源就是話語權
    中新網銀川1月14日電 (李佩珊 石羽佳)記者14日從寧夏種業科技創新座談會上獲悉,寧夏目前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枸杞屬種質資源庫——國家枸杞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庫是利用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使種質在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後仍具有原有的遺傳特性和很高的發芽力,並長期貯存作物種質的倉庫,又稱基因庫。其對於農作物品種改良、培育新品種、生物學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種質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義。「掌握種質資源就是掌握了話語權,枸杞作為寧夏的特色產業,種質資源庫的建立對良種培育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