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21-01-19 中科院之聲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科院 供圖 攝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28日發布消息,該所的譚安江研究組發現了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揭開蠶寶寶愛吃桑葉的奧秘。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雖然有報導稱家蠶的一些突變體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葉片,但決定家蠶桑葉專食性的分子基礎及相關的基因一直沒有得到揭示和鑑定。

家蠶有76個味覺受體基因,研究人員根據前期的研究線索,針對位於三號染色體上的唯一味覺受體基因GR66開展了功能分析,並利用轉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手段獲得了其純合突變體。GR66突變體的「食性」發生了顯著變化,突變體家蠶幼蟲除了桑葉以外,還可以取食蘋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麵包等多種野生型家蠶拒食的食物。在選擇性實驗中,突變體五齡幼蟲可以無差別地取食桑葉和其他食物,但野生型家蠶只會取食桑葉或含有桑葉成分的人工飼料。

根據以上證據,研究人員推測GR66是家蠶針對非宿主植物的一個取食抑制因子,突變後其抑制作用消失,導致突變體可以無差別地取食桑葉及其它食物。

本研究發現了苦味受體基因GR66在家蠶食物選擇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為昆蟲食性以及植物-昆蟲互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由於土地資源的限制、季節性的影響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桑葉的供應已成為制約規模化和工廠化養蠶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也為今後持續規模化養蠶的去桑葉化、大幅度降低人工飼料成本以及培育適合工廠化飼養的家蠶新品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據悉,實驗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琛柱研究員、浙江農科院牛寶龍研究員和計東風研究員、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李木旺研究員的合作支持,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來源:中國新聞網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 家蠶的祖先是誰呢?
    其實在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及精細圖譜繪製完成後,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即中國野桑蠶就是家蠶的祖先。家蠶是由人類經過五千多年的馴化而獲得了現在家養的白胖胖的蠶寶寶。您知道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嗎?當然,有很多!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聊聊吧!
  • 家蠶主要病害早期預警與防控措施
    但是,高效益也伴隨高風險,其中家蠶病害是影響蠶繭產量和質量的最大風險。沒有養不死的蠶,也沒有養不好的蠶,充分做好早期病害診斷和防控,將家蠶病害消滅在萌芽期,才有可能收穫優質高產的蠶繭。第四,桑樹害蟲及野外昆蟲的病毒交差感染家蠶。桑樹害蟲及野外昆蟲的糞便、屍體汙染桑葉,通過汙染的桑葉將病原帶入蠶室,經食下感染蠶體而發生病毒病。
  • 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
  • 農村養殖家蠶,好養又好賣,教你高效實用的養蠶方法!
    1.桑園管理桑葉是家蠶直接的進食物質,保證桑葉產量充足,質量高,家蠶才能健康成長,桑園的管理包括桑葉修剪、施肥和除草等方面的工作。①桑葉修剪:葉子的修剪工作一般在開始養蠶後的一個月內進行,可以防止桑樹分枝過多,導致桑樹橫著生長,同時營養分化比較大,導致桑葉質量差,容易出現各種疾病,間接影響了家蠶。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一條小小的家蠶,也曾引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科研領域中,跨國合作早已成為趨勢。尤其是面對重大課題,往往需要匯聚全球領域內的頂尖科學家及資源,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家蠶基因組研究的國際競爭一度呈白熱化狀態回溯發生在2003年的這起家蠶基因爭奪戰的原因,夏慶友指出,家蠶可視遺傳性狀豐富,基因組大小合適,對害蟲防治等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因此一早被確定為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代表生物。作為產業和科研重要支撐的生物和基因資源,一直是國際資源爭奪的重點。
  • 家蠶的一生是怎麼度過的?這些詩句有解釋 | 少年科學粉
    桑葉與蠶(供圖/李志清)家蠶(Bombyx mori),在生物界分類學上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蠶的一生示意圖家蠶的卵很小,一般為橢圓形,有灰色、褐色、橙色等不同顏色,卵期主要完成蠶寶寶的胚胎發育;家蠶從卵中孵化出來後就變成了幼蟲,不斷取食桑葉長大,當家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身體外的皮膚就會限制其生長,這時蠶寶寶不得不停止吃桑葉
  • 我國將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飼養技術
    原標題:我國將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飼養技術   蠶桑產業是一個生產環節多、技術複雜的體系。通過高科技的介入使得家蠶養殖省力化 、輕簡化代表著未來的趨向。8月10日,來自國內各大桑蠶單位的主管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在山東煙臺召開了中國蠶學會第十三屆暨國家桑蠶產業技術體系家(柞)蠶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會議提出我國將大力推廣家蠶省力化、輕簡化的品種培育和飼養技術,特別是人工飼料的研發及應用。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家蠶的一生要經過哪幾個發育時期? 每個發育時期有哪些特徵?
    家蠶的一生要經過哪幾個發育時期? 每個發育時期有哪些特徵?時間:2016-07-03 16:21   來源: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家蠶的一生要經過哪幾個發育時期? 每個發育時期有哪些特徵?
  • 英科學家揭示海馬繁殖的奧秘
    ( 生物谷配圖)更多生物圖片請進入        英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揭示了黃海馬繁衍後代的奧秘,這可能對保護海馬這一瀕危海洋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此前,科學家普遍猜測雄海馬直接將精子排入育兒袋,在那裡與雌海馬排入的卵子結合,完成卵子的受精過程。           然而,英國研究人員在《實驗生物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經過觀察,並通過拍攝黃海馬交配過程後驚奇地發現,雄性黃海馬在未受精的卵子進入育兒袋前產生兩種類型的精子,並將這些精子排入海水中,待雌海馬將卵子排入育兒袋時,精子會自行遊回育兒袋內與卵子結合。
  • 「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由重慶市委組織部、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重慶優秀科學家風採展」特別推出聆聽科學家故事系列報導,現場展示將於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慶科技館舉行。
  • 科學家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科學家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3 22:15:56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Oded Rechavi、Noam Mizrahi、瑞典烏普薩拉大學Mattias Jakobsson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我國科學家以現代科學技術「重建21世紀絲綢之路」的宏偉目標正逐步成為現實。 ■本報記者 張雙虎 不久前,全國蠶桑界唯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在西南大學蠶學館掛牌。 自上世紀30年代家蠶一代雜交種在我國大量推廣以來,家蠶「土種」逐漸被淘汰。作為家養動物,家蠶完全依賴人類而存續,大量豐富的家蠶資源面臨丟失危險。 1988年,向仲懷申請的「桑蠶基因庫」項目首次獲得科學基金資助。
  • 科技工作者日①|「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由重慶市委組織部、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重慶優秀科學家風採展」特別推出聆聽科學家故事系列報導,現場展示將於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慶科技館舉行。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東方網11月15日消息:我國科學家15日宣布:經過400多名科研人員5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我國已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製工作。根據計算機組裝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基因組測序完成了6倍的覆蓋深度,所獲序列覆蓋了家蠶基因組的95.54%,精確度達到了99.95%,完全達到了高質量工作「框架圖」的要求。
  • 美科學家培育轉基因家蠶吐出蜘蛛絲 可做防彈衣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3日報導,美國懷俄明州立大學博士唐納德·賈維斯和他的同事於近日培育出了新型轉基因家蠶,這種家蠶可以吐出含有蜘蛛蛋白的蠶絲纖維,它比天然蠶絲具有更好的強度和柔韌性,可廣泛運用於醫療、軍事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