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馬的繁殖習性
達到性成熟的海馬,只要水溫適合,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在我國南方的自然海區,海馬的繁殖季節一般在每年的3月~11月份,其中以5月~9月為盛期。 海馬是雌雄異體,交配多在早晨。交配時海馬雙雙在池底並遊追逐,體表黑色素收縮,興奮達到高潮時,雌雄魚體緊靠近,由在池底的並列遊動急劇圍為向水面上升相對遊動,雄海馬尾部向腹部彎曲,突然把育兒袋壓縮,使育兒袋口張開,而雌海馬則及時把肛突插入雄海馬的育兒袋中,把卵排入袋中。交配完後雌雄海馬即分開,整個交配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分鐘。 初受卵的育兒袋較小,袋底鈍細,袋質較硬,袋皮皺紋稍顯。
-
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主導、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相關研究10月13日在線發表於《創新》。
-
海馬的人工育苗繁殖,和海馬的發育劃分
海馬種苗的生產 (一)海馬的人工育苗種苗的繁殖親海馬的餌料必須充足、新鮮優質和適口,儘可能用鮮蝦喂,每天投餌3-4次。如果餌料不足,已發育的卵巢會逐漸萎縮而消失,或影響到苗的體質。母海馬飼養池應該更大,並且要稀疏飼養。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
-
《The Innovation》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主導、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教授團隊聯合探索,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圖1)。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探索生命的奧秘:繁殖究竟有幾種不同方式?
生命的奧秘已經無法用一個規律來統籌,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原則。個體為了更好地應對環境變化,需要進化出多種功能的細胞。而對於繁殖方式來講則要越簡單越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命的快速延續。以上介紹的都是無性生殖,在自然界中還存在另一種主要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
-
繁殖時會噴卵的海馬!
,因此建議新手事先了解海水魚類的知識後再行飼養海馬。海馬屬於海龍科,世界上大約可分為35類,其中成熟的東太平洋海馬(H. ingens)最大可以達40cm,而New Caledonia 海馬(H. bargibanti)只有1.5cm。野生海馬的海域極為廣闊,一般可分為熱帶水域及冷水域。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科院 供圖 攝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科學家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科學家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3 22:15:56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Oded Rechavi、Noam Mizrahi、瑞典烏普薩拉大學Mattias Jakobsson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
神奇的動物出生方式,海馬居然是雄性孕育後代
大自然有許多奧秘,我們人類仍然無法解開,有時候極其平常的事情,比如不同物種的繁殖活動都包含許多秘密。不同動物的繁殖方式都不盡相同,卵生,哺乳等。下面介紹一些有趣的動物繁殖方式。海馬海馬一次能生育接近2000隻小海馬,雄性海馬在幾秒鐘內就把它們從腹囊中釋放出來,你沒聽錯是雄性,海馬是大自然裡唯一雌性不參與分娩的物種,雌性所做的只是在把卵儲存在雄性海馬的腹囊中,雄性負責受精,孕育胚胎。
-
英科學家:對撞機重啟或揭示高維空間
原標題:英科學家:對撞機重啟或揭示高維空間 新華網倫敦4月8日電(記者張家偉)在兩年的停機維護和升級後,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已正式重啟。參與這一項目的英國科學家說,在對撞機第二階段運行中,所得結果也許會揭示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高維空間。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由雄性來生育的海馬,異性海馬交配後,雄性海馬承擔下了所有
,不過它的孵卵囊會為即將出生的小海馬提供氧氣和必需的營養。在懷孕期間,雌海馬每天早上都會來看望自己的「丈夫」,兩隻海馬會互相撫摸對方的尾部,然後在海草中一起嬉戲。 大約在8分鐘後,雌海馬會離去,而雄海馬則開始尋找海馬的孵卵期大概有十幾天左右,在產卵的時候,雄海馬把自己長長的尾巴纏在海藻上面,用腹肌收縮的力量讓身體進行蠕動,小海馬便一隻只地誕生了。
-
揭秘海馬「私生活」 一夫一妻制原因得解(圖)
雄性產子的特殊例子 日前,科學家終於解開了這一謎底,同時他們在此過程中還發現,這些不同尋常的魚類可能要比海洋生物學家此前認為的更易受到環境汙染的危害。科學家原本認為,由於雄性海馬下腹前方有個「育兒囊」(如同袋鼠的育兒袋),卵子和精子在裡面結合,海馬的卵子和精子因此不會受到外部汙染物的危害。
-
聽說養殖海馬能掙錢?海馬如果生病了,你會治療海馬嗎?
我們上學的時候應該都學過,海裡面的生物都有什麼,海裡面有一種生物叫海馬。它並不是在海裡能跑的馬,而是它的外形和形狀,長得非常像陸地上跑的馬,所以我們都稱它為叫海馬。現在養殖的品種越來越多,養殖海馬也是現在,養殖圈裡面剛流行起來的,有不少養殖戶朋友們都想養殖海馬。
-
研究揭示海馬和前額葉皮層的抽象幾何
研究揭示海馬和前額葉皮層的抽象幾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24:38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
-
近岸環境汙染對海馬種群資源有何影響?
海馬被視為動物進化界中的代表性物種,是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指示種,是探索海洋生態環境變化研究的旗艦物種。目前世界範圍內的海馬資源普遍嚴重衰退,所有海馬種類都已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物種名錄和CITES公約附錄,海馬種群資源保護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