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種苗的生產
(一)海馬的人工育苗種苗的繁殖親海馬的餌料必須充足、新鮮優質和適口,儘可能用鮮蝦喂,每天投餌3-4次。如果餌料不足,已發育的卵巢會逐漸萎縮而消失,或影響到苗的體質。母海馬飼養池應該更大,並且要稀疏飼養。放養密度通常為每立方水體20隻。飼養管理應小心謹慎,確保水溫和淡水質量穩定。交配前,公海馬和母海馬應該分開飼養。為了防止在性成熟未達到或生殖不合適時引起的過度追逐或受精。性腺成熟後,水溫20℃以上,即將雌雄按1:1搭配,混養在一個池內讓其交配受精。
剛交配的親魚育兒囊小,囊質較硬,色澤黃褐或灰褐色,隨著育兒囊內胚體發育,將要臨產時,育兒囊膨大,囊質較軟,色澤為黑褐色。育兒囊已有胚體的雄魚,應移至育苗池進行飼養,以免在未產苗前相互追逐,影響胚體的發育,快要產苗的雄魚,那時育兒囊口漸漸張開呈圓形,依靠身體的伸直和彎曲產苗,初產的可達幾十尾,以後逐漸減少。雄魚產苗時間多在黎明前,每胎產苗持續時間數分之十幾分鐘。親魚育苗後,親魚或魚苗應及時分開保存,便於管理,可防止親魚吞食魚苗。
如果新生魚苗長8-9毫米,它可以在同一天進食。(二)海馬的自然採苗海馬的自然採苗主要有捕捉法和網具捕撈法兩種。前者是到海馬常棲息的場所捕捉,或者利用各種小型工具捕捉,可捕到較多的海馬;後者是配合海上捕魚作業,用定置網、拖網等捕撈。(三)運輸海馬的運輸方法與前述的魚蝦相同,所不同的是運輸時水中要放些清潔無毒的尼龍線或其他物體供海馬棲息,運輸前不投餌,以減少排洩物。
海馬的養成斑海馬、大海馬的發育劃分三個階段:幼苗(初生的苗至體長6釐米前);幼魚(體長6釐米至10釐米,即性成熟前);成魚(體長10釐米以上,直至達到性成熟)。為了管理的方便,按個體的大小分批分池放養。(一)放養密度初生苗每立方米育苗池放1,000尾左右,一般經過15-20天左右,需要逐漸分疏養殖。幼魚每立方水體放苗300尾左右。成魚每立方米放養100尾左右。在天氣炎熱,水溫高的季節要適當疏養,冬季水溫低時可以適當密養一些。
(二)水質育苗季節比重最好在1.010以上。若發現有大量硅藻或其他浮遊藻類繁殖,可用密的篩絹布過濾排除。若條件許可,採用流水式養殖,比靜水式的養殖效果好。海馬池應適當遮蔽,以避免陽光直射,防止硅藻大量繁殖或水溫過高引起的疾病。
(3)水交換之間的溫差應儘可能不超過2℃,特別是幼苗。換水一般採用全換水,將海馬全部撈到預先準備好的水池,幼苗多數在上午換水後投餌,成魚多數在下午投完餌料再換水。夏季每天換1-2次。水溫低時可2-3天換水一次,但遇到下雨,池水過淡,或者出現食慾減少、浮頭、發聲、喘急、亂竄、沉臥或生氣泡、氣螺脹大等情況時要及時換水,或搬遷搶救,或遮蓋處理。在換水操作時要輕、快。
(四)料與投餌料要鮮活,大小、數量要適當。各種撈捕撓足類及蝦類的網具。海馬苗產生不久即攝食。在開始2-3天主要是攝食撓足類無節幼體,隨著幼苗的成長,它們逐漸以橈足類的成蟲為食。海馬長5-6釐米後,它逐漸變成以糠蝦為食。成年魚主要吃蝦。
(五)投餌次數與時間海馬苗每天投餌2一4次,幼魚、成魚每天投餌2-3次。投餌一般都在白天,並在光線能使海馬識別食物時投喂。海馬的攝食數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要經常檢查,靈活掌握。對冰凍、晾乾、鹽浸或其他方法保藏的餌料也可應用,但要保證新鮮,體型完整、腐爛或發臭的不可使用。新鮮的小魚或魚肉亦可用作餌料。
作者點評:調節水溫和光線陽光強時易繁殖浮遊藻類,不利海馬生長,白天要遮蓋,避免烈日曝曬,水溫過高,易引起海馬病害。冬春季陽光較弱,水溫低,要防風防凍做好保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