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2020-10-15 嶺南科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主導、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教授團隊聯合探索,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圖1)。相關研究成果10月13日在線發表在Cell集團旗下國際知名綜合刊物《The Innovation》上(期刊即時指數Immediancy Index為3.571)。

圖1. 視黃酸在海馬雄性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中的調控機制示意圖

在動物界中,繁殖過程是物種基因延續和親本最重要的投資策略,而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動物的繁殖行為進化出了多種模式。其中,海龍科魚類是目前已知動物界中唯一產生「雄性繁殖」行為的類群,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獨立進化分枝,已儼然展現了物種進化的「無盡形態之美」;也正因如此,它赫然得到了進化與發育生物學家們的格外青睞。對於整個海龍科物種而言,它們的懷孕過程伴隨了一系列的行為、組織和基因水平的特異性變化,甚至在雌、雄個體之間產生了明顯的性別二態性,這應該是物種長期的適應性進化結果。其中,海馬屬是海龍科物種中進化速率最快的物種(Nature,2016),它們衍生出了完整的育兒袋結構,並在懷孕過程中出現了獨特的胎盤結構,這在整個魚類界中也是非常奇異的進化現象。近期的研究相繼證明,海馬等物種的雄性懷孕過程與哺乳動物的母體胎生繁殖方式存在顯著的趨同進化模式(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相較於其他海龍科物種,海馬被認為是研究動物複雜性狀演化的明星物種,這主要基於其特異的體型模態和繁殖策略。海馬的育兒袋與哺乳動物的子宮在關鍵基因結構上具有顯著的同源性(PNAS, 2020)。據此,如果能夠實現對海馬育兒袋結構與功能進行系統解析,並與哺乳動物(甚至人類)的子宮和胎盤等結構與功能發生進行比較分析,這對於深入揭示動物界中繁殖器官和功能的獨立演化模式研究將具有深刻的理論支撐。由此可見,在海馬的整個繁殖過程中,其育兒袋的結構發生與功能特化是海馬得以實現其繁殖策略的「基石」;然而,關於海馬育兒袋發生、發育和懷孕過程的分子和生理調控機制卻一直未見報導。

研究人員首次利用代謝組學方法甄選了與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顯著相關的194個差異代謝產物,包括斑蝥黃(canthaxanthin)、蝦青素(astaxanthin)等,同時在轉錄層面分析和鑑定了2674個差異表達基因。基於轉錄組與代謝組學聯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視黃酸在育兒袋發生發育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視黃酸可通過調控fshrcyp7a1等關鍵基因的表達,影響睪酮(testosterone)、孕酮(progesterone)等激素代謝來影響育兒袋的形成;同時,視黃酸還通過調控col4a1shhcybb等基因表達直接影響育兒袋的組織重塑、器官發育和免疫過程。該發現為海龍科育兒袋發育驅動機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突破口,也為後續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切入點。

更為有趣的是,本研究同時發現視黃酸可能調控海馬懷孕過程的抗氧化防禦功能。抗氧化物因其與轉運蛋白、轉錄因子、視黃酸代謝等重要基因的顯著正相關關係,在海馬懷孕過程中發揮了核心調控作用,而懷孕過程視黃酸與斑蝥黃、蝦青素等抗氧化物質的同步下調,可能會增加懷孕期間對氧化壓力的耐受,以增加父本免疫耐受的方式降低父本對胚胎的排斥作用,從而保障了海馬妊娠過程的順利完成(圖2,3)。

綜上,該研究首次提出並闡明了視黃酸在海馬育兒袋形成與懷孕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為魚類胎生繁殖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對於探索動物繁殖模式的進化與遺傳機制等研究具有深刻的科學價值。

本文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強研究員與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教授,第一作者為李春燕助理研究員。該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重大專項團隊項目和中科院盧嘉錫海外創新團隊項目等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 Li, C., Li, Y., Qin, G., Chen, Z., Qu, M., Zhang, B., Han, X., Wang, X., Qian,P.-y., Lin, Q., The regulatory role of retinoic acid in male pregnancy of the seahorse, The Innovation(2020), doi: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0.100052.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圖2. 視黃酸在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調控作用

(A)視黃酸合成及信號通路基因在線紋海馬和膨腹海馬(Hippocampus abdominalis)懷孕過程中的變化趨勢 (B)視黃酸調控基因及其在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發揮的主要功能

圖3. 抗氧化防禦在海馬育兒袋發育過程中的作用網絡

(A)氧化及抗氧化物質在育兒袋不同發育時期的變化趨勢 (B-C)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抗氧化物質與差異表達基因的相關性作用網絡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
  • 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主導、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相關研究10月13日在線發表於《創新》。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近岸環境汙染對海馬種群資源有何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
  • 海馬|雄性育兒的神奇動物
    例如,海馬沒有腹鰭極可能是因為缺失了tbx4基因;沒有牙齒是因為丟失了幾個與牙齒發育相關的基因(如負責牙釉基質合成的proline/glutamine SCPP基因);而雄海馬育兒功能與魚類胚胎孵化相關pastn基因的擴張有關。
  • 近海環境汙染影響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諸晗寧)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在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
  • 海馬|雄性育兒的神奇動物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例如,海馬沒有腹鰭極可能是因為缺失了tbx4基因;沒有牙齒是因為丟失了幾個與牙齒發育相關的基因(如負責牙釉基質合成的proline/glutamine SCPP基因);而雄海馬育兒功能與魚類胚胎孵化相關pastn基因的擴張有關。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篇2020年1月1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團隊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吳倩團隊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關於人類大腦海馬體發育的文章,深入探究並揭示了海馬體動態變化的發育過程以及記憶功能環路形成的分子機制。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是另一種主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響應非生物和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同時能夠抑制種子萌發以及側枝的生長。
  • 英科學家揭示海馬繁殖的奧秘
    ( 生物谷配圖)更多生物圖片請進入        英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揭示了黃海馬繁衍後代的奧秘,這可能對保護海馬這一瀕危海洋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與其他動物或人類不同,雄海馬承擔了孕育下一代的主要任務,它們將海馬寶寶藏在自己的育兒袋中,直到小海馬出生。此前,科學家普遍猜測雄海馬直接將精子排入育兒袋,在那裡與雌海馬排入的卵子結合,完成卵子的受精過程。
  • 雄性海馬懷孕與人類生育有一些可怕的相似之處,男人們準備好了嗎
    海馬屬於一種非常獨特的海洋生物,被稱為海龍科。對它們來說,懷孕完全是由父親來完成的,母海馬在一段漫長的求偶舞蹈之後,會將受精卵送入專門的孵化結構中。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完全清楚我們應該把懷孕比喻到什麼程度。雄性海馬只是它吮吸著蛋黃的幼崽的一個漂亮的肉窩,還是它的育兒袋裡有更複雜的東西?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在成年大腦中,海馬每天會招募幾千個新生齒狀顆粒神經元到已有的網絡中。 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這種海馬網絡對於新生神經元的招募是維持正常的認知功能所必須的,並且受到外部刺激所調控。儘管很多研究證實了海馬參與的一些行為可以調節海馬齒狀回的神經發生,這一複雜的過程是如何被海馬調控的機制目前還是不夠清楚。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在成年大腦中,海馬每天會招募幾千個新生齒狀顆粒神經元到已有的網絡中。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這種海馬網絡對於新生神經元的招募是維持正常的認知功能所必須的,並且受到外部刺激所調控。儘管很多研究證實了海馬參與的一些行為可以調節海馬齒狀回的神經發生,這一複雜的過程是如何被海馬調控的機制目前還是不夠清楚。
  • 研究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機制
    大多數脊椎動物雖然從外表看上去是左右對稱的,但心臟在發育過程中是不對稱環化的,並且最終定位在胸腔左側;左右肺也是由不同數目的肺葉組成的。在腹腔中,胃和胰腺位於左側,肝臟位於右側,而且腸道也是不對稱捲曲的(圖1)。有意思的是,人類的腦部也表現出從結構和功能上的左右不對稱性。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左右不對稱缺陷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研究發現黃瓜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CP家族的轉錄因子—TEN調控黃瓜卷鬚發育和運動的分子機制,揭示了基因內部結合的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為深入認識株型發育的基因調控網絡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卷鬚發育使得庫容增大、競爭養分,需及時去除卷鬚,促進黃瓜健康生長坐果。人工去除卷鬚費時費工,因此培育適合輕簡化栽培的無卷鬚品種,成為黃瓜株型改良的重要方向。該團隊前期研究克隆了控制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EN,並揭示了黃瓜卷鬚同源器官是側枝。
  • ...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強研究員團隊在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目為Chemokine signaling link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cilia formation for left-right symmetry breaking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在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
  • 雄海馬假懷孕入產房前被識破
    上海海洋水族館一條頑皮的雄海馬,進入發情期後難耐寂寞,近日「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懷孕騙局,多天獲得加餐等「特護」服務。在進入為其專門準備的產房前,假海馬爸爸才露出了馬腳。原來,這條海馬每天早晨通過不斷彎腰、收腹、吸氣的方式,弄大自己的腹部,製造懷有寶寶的假相。   隨著春天的臨近,海洋動物逐步進入「戀愛」季節,各出招數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 中國科學家繪製人類海馬體發育的細胞圖譜和基因調控網絡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人海馬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繪製了高精度發育細胞圖譜,解析了海馬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與調控網絡。海馬體,是由端腦的內側區域發育而來,是大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殊結構。
  • 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 男人不能懷孕生子,海馬爸爸為什麼可以?
    原創 代天醫 果殼男人為什麼不能懷孕生子?你可能會覺得,這也能算一個問題?因為沒硬體啊!但就算硬體齊備,要想讓男人孕育一個孩子,也得先問問免疫系統答不答應——對免疫系統來說,受精卵和它發育成的胚胎是外來物,是要攻擊清除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