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2020-09-27 brainnews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

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在成年大腦中,海馬每天會招募幾千個新生齒狀顆粒神經元到已有的網絡中。

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這種海馬網絡對於新生神經元的招募是維持正常的認知功能所必須的,並且受到外部刺激所調控。儘管很多研究證實了海馬參與的一些行為可以調節海馬齒狀回的神經發生,這一複雜的過程是如何被海馬調控的機制目前還是不夠清楚。

2020 年9月25日, 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葛少宇,熊巧婕團隊和復旦大學於玉國團隊聯合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Metabolic tuning of inhibition regulates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的論文。

這項研究首先發現動物在豐富環境比單調的環境可以更多地誘發海馬齒狀回區域新生神經元數量和網絡中的興奮/抑制神經元的神經電活動頻率具有顯著相關性,文章第一作者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王新星博士通過神經生物學實驗手段揭示環境探索的行為可以局部地增加成年動物海馬區域的一系列生物活性脂類,包括鞘氨醇磷酸酯(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的活性。而其受體S1PR2會在抑制神經元特異性地高度表達。S1P激活受體S1PR2,增加抑制神經元的放電活動率,並調低興奮性神經元的發放率。復旦大學於玉國博士構建了神經網絡能量模型闡明了局部海馬齒狀回神經網絡的抑制性/興奮性動態變化對網絡能耗和新生神經元發生數量的定量調控關係。

圖1,動物在豐富環境探索時海馬齒狀回神經元的活動水平


把動物放置在具有豐富刺激的新鮮環境裡自由探索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提高成年動物海馬齒狀回產生更多新生神經元的方式。該研究首先發現當動物在豐富環境中進行探索時,海馬齒狀回中60%的抑制性神經元活動明顯增強,而興奮性神經元只有40%增加了其發放頻率(圖1)。所以,導致海馬局部的神經環路中,平均的興奮/抑制性平衡(E/I)偏向抑制一邊。

因為所有的生物過程包括,神經元發放活動,神經元發生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為了研究是否E/I的偏移貢獻於探索行為增加的神經元發生,該研究構建了海馬齒狀回的神經網絡能量模型,仿真模擬了網絡中興奮神經元和抑制神經元的電化學信號活動率水平,以及基礎代謝率對整個齒狀回網絡的能量代謝調控過程。

神經網絡興奮-抑制動態平衡調節了整體的海馬齒狀回的能耗水平。由於海馬齒狀回的興奮神經元數量佔據了絕大多數細胞比例,增加的抑制性神經元活動率會降低海馬齒狀回整體的能量消耗。考慮到在一個長期的時間範疇內,能量代謝是維持在一個穩態條件,因此降低的用於網絡神經元信號活動的能量會結餘出多餘的能量,可用於支持更多新生神經元的產生。

該研究從能量消耗的角度,系統地給出了一個抑制調控神經網絡信號活動率,並進而調控齒狀回神經網絡能耗的新穎機制,對理解成年動物海馬齒狀迴環路招募不同數量新生神經元表徵自然環境刺激的背後機理給出了合理解釋。

為了回答動物在豐富環境中探索時,抑制性神經元為何會增加發放活動。研究團隊做了代謝組學和脂類組學分析,發現處於豐富環境的海馬其脂類相關的代謝具有明顯的變化,尤其是鞘氨醇相關的代謝產物,如S1P顯著地增高了。結合光控S1P,免疫組化以及腦片膜片鉗記錄發現,S1P-S1PR2 信號通路的激活可特異性的增加抑制性神經元的發放頻率(圖2)。

圖2,S1P通過激活受體S1PR2增加抑制性神經元發放活動


隨後,敲除海馬齒狀回的S1PR2可有效的抑制豐富環境探索誘發的抑制性神經元發放的增強,從而進一步證實S1P-S1PR2 信號通路的介導了豐富環境誘發的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進而抑制了豐富環境探索這一行為活動介導的神經元發生增強(圖3)。

圖3,敲除S1PR2抑制豐富環境探索所介導的神經網絡興奮抑制平衡改變,從而阻斷探索行為對神經元發生的調控

總之,該研究揭示了一個新的動物行為刺激如何通過脂類代謝途徑調控神經網絡活動進而調控成年動物的新生神經元數量的能量調控機制。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葛少宇、熊巧婕教授和復旦大學於玉國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後王新星是論文第一作者。

相關焦點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 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11月25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蛋白激酶LKB1調控成年海馬新生神經元的極性樹突形成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成人大腦能調控新生神經元數量
    成人大腦每天產生上千個新的神經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來,其餘死亡後都被一種吞噬細胞給清除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0日報導,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經元被清除和新神經元形成的機制。該研究有助於設計新型療法,促進成人大腦神經形成,幫助那些抑鬱症、外傷壓迫導致腦功能障礙的患者重新恢復大腦功能,有望改變人的基本認知功能,帶來新的學習方法。
  • 人成年後 大腦海馬體新神經元就"停產了"
    ,但即便在最老的個體中,也會存在一些新生的神經細胞。結果發現,人類在生命早期時擁有大量的神經幹細胞和祖細胞——出生時,平均每平方毫米的腦組織中有1618個年輕的神經元。然而,1-7歲之間,新神經元的生成減少了23倍;成年後,年輕神經細胞的供給完全消失了。研究人員依然能觀察到一些未成熟神經細胞的「最老樣本」來自一個13歲的捐贈者。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儘管仍有科學家懷疑這些研究的可信度,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已經從爭論成年動物大腦是否存在新的神經元,轉向到新生神經元可能具有什麼樣的功能[1]。2011年,哥倫比亞大學的René Hen團隊培養了一種能延長新生神經元存活時間的轉基因小鼠,它們的新生神經元數量也較普通小鼠更多。
  • 《The Innovation》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視黃酸在海馬雄性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中的調控機制示意圖 在動物界中,繁殖過程是物種基因延續和親本最重要的投資策略,而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動物的繁殖行為進化出了多種模式。其中,海龍科魚類是目前已知動物界中唯一產生「雄性繁殖」行為的類群,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獨立進化分枝,已儼然展現了物種進化的「無盡形態之美」;也正因如此,它赫然得到了進化與發育生物學家們的格外青睞。
  • 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主導、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相關研究10月13日在線發表於《創新》。
  • Cell Stem Cell :發現DNA酶促氧化修飾調控小鼠成體神經元的產生和...
    哺乳動物基因組DNA中5-甲基胞嘧啶(5mC)的動態平衡調節胚胎和成年哺乳動物的神經發生。這種表觀遺傳修飾不僅控制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和存活,還會影響新生神經元的軸突生長。近期研究發現5mC在體內可以被TET家族蛋白氧化成5-羥甲基化胞嘧啶(5hmC)等形式,而這些氧化修飾在早期胚胎和哺乳動物腦內有較高水平的分布。
  • 頂刊腦訊第47周 - 睡覺時海馬不同腦波的相互作用有助於鞏固記憶
    兩種PGO波與相反的海馬spike區域的耦合有關,在出現尖波和theta波時促進不同神經網絡之間的高度同步。而且PGO波和尖波之間的耦合與不同的睡眠階段相關聯。這一發現為膽鹼能腦橋的瞬時變化調控海馬睡眠期的動力學變化,進而促進大腦整體水平上的記憶鞏固和突觸水平上的穩態提供證據。
  • 研究發現:成年人腦海馬區無新生神經元產生
    新華社上海3月12日電(記者吳振東)復旦大學日前透露,該校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雙聘教授楊振綱課題組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證實,成年人腦海馬區沒有新生神經元產生,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成年人的大腦到底有沒有新生神經元?兩個新研究在打架呢
    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而最近的兩項新研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則互相矛盾:先是《自然》(Nature)期刊的一項研究稱新生的神經元在成年人中極其罕見,甚至根本不存在;幾乎同時,《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 的一項研究卻稱,新生的神經元在從青少年到老年的整個成年階段都存在。誰對誰錯?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海馬屬是海龍科物種中進化速率較快的物種(Nature,2016),它們衍生出較為完整的育兒袋結構,並在懷孕過程中出現獨特的胎盤結構。近期的研究證明,海馬等物種的雄性懷孕過程與哺乳動物的母體胎生繁殖方式存在顯著的趨同進化模式(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20)。
  • 018期抑鬱症研究簡報:激活大腦海馬新生神經元可緩解抑鬱樣行為
    Gaskill,Dopamine increases HIV entry into macrophages by increasing calcium release via an alternative signaling pathway,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20193,標題:激活新生神經元抑制抑鬱和焦慮行為譯者:格式化
  • 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和神經學教授 Bruce Yankner 認為,這是一項嚴格且控制良好的研究,旨在解決成年海馬區神經發生的爭議問題。腦細胞再生爭議1928 年,現代神經科學之父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宣稱,成年人類大腦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也就是說,神經發生只會在胚胎和嬰兒的大腦中進行,人類成年期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成年人大腦中是否存在新生神經元?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自神經科學剛剛發展起來時就存在。起初,科學界一致的共識是:神經細胞(即神經元)如同心肌細胞一樣,出生時有多少就只有多少,並不會進行自我修復與更新。然而20世紀60年代,麻省理工的Joseph Altman教授打破了這個定論,他在成年哺乳動物大腦內發現了新生神經元。
  • 人大腦海馬體到成年時不再產生神經元
    2018年3月8日/生物谷BIOON/---在過去的20年中,成年人每天能夠產生數百個新的神經元的證據讓人們燃起了增加神經元產生可能具有治療作用的希望。科學家們猜測促進神經發生可能會阻止或治療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腦部疾病。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篇2020年1月1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團隊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吳倩團隊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關於人類大腦海馬體發育的文章,深入探究並揭示了海馬體動態變化的發育過程以及記憶功能環路形成的分子機制。
  • 研究:人類大腦海馬區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人類大腦海馬區的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到兒童期已經十分稀少,成年大腦完全沒有神經元再生的跡象。­  許多哺乳動物的大腦到成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如此,但部分科學家對此存疑。
  • 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後的雙重作用及調控機制
    然而很明顯,小膠質細胞高度活化狀態可釋放高水平的促炎因子及細胞毒性物質,從而造成神經元失能及細胞死亡。神經系統損傷後,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及浸潤的巨噬細胞具有異質性。大體可分為促炎的M1型細胞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M2型細胞。關於這種「M1/M2」範式的研究越來越多,其目的都是探討小膠質細胞的雙重作用並研究其調控機制。
  • 麻醉藥導致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的海馬內機制研究進展
    這些結果顯示在年輕成年大鼠中,只有空間學習和記憶受到手術影響,提示依賴海馬的認知功能尤其易受手術所致的損害。麻醉藥對海馬的作用存在多種途徑,不同麻醉藥對認知功能有不同影響,本文對最近的麻醉藥導致的認知功能改變的海馬機制研究進展作一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