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20131125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蛋白激酶LKB1調控成年海馬新生神經元的極性樹突形成》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在哺乳動物海馬齒狀回結構中,顆粒細胞持續不斷的產生。這種成年新生的神經元在記憶的形成和情緒的調控中均發揮重要作用。顆粒細胞具有經典的雙極性結構,這種極性形態對於神經元的信號傳導和環路整合至關重要,然而人們對於神經元(特別是成年新生神經元)樹突和軸突極性發育的細胞分子機制還不甚了解。 

  在這項研究中,蒲慕明研究組發現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在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中特異性敲除蛋白激酶LKB1或者過表達激酶失活形式的LKB1,都能破壞成年新生顆粒細胞中樹突數目的唯一性和樹突朝向分子層生長的方向選擇性,造成樹突從顆粒細胞的胞體上多點起始,朝向四面八方發散生長。與這種樹突形態發育異常相伴隨,原本聚集於唯一樹突底部的高爾基體在細胞中不再呈現極性分布,而是彌散分布於細胞胞體四周。此外,通過遺傳操作改變高爾基體結構相關蛋白的表達,從而人為破壞高爾基體在成年小鼠海馬顆粒細胞中的極性分布,能夠模擬LKB1 基因敲除所造成的樹突發育異常的表型。 

  蛋白激酶LKB1是近年來廣泛報導的調控腫瘤發生和細胞極性的「明星」分子。在過去的研究中,蒲慕明研究組發現LKB1調控了嚙齒類動物胚胎期大腦皮層錐體神經元的軸突形成。這項研究揭示出LKB1的又一新功能,即調控樹突的極性發生,並提示LKB1發揮該功能可能的分子細胞機制。 

  該課題主要由蒲慕明研究組的博士生黃薇、佘亮與合作者完成。課題受科技部「973」項目和中科院先導項目資助,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獨立完成。

  A顯示LKB1的蛋白水平在成年海馬新生顆粒細胞中顯著升高;B為運用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策略在成年新生顆粒細胞中特異性敲除LKB1基因的模式圖;CD顯示敲除LKB1破壞成年新生顆粒細胞中樹突的數目唯一性和方向選擇性;EF顯示敲除LKB1 破壞細胞內高爾基體的極性分布;G顯示改變高爾基體結構相關蛋白的表達以破壞高爾基體極性分布,能夠模擬LKB1 基因敲減所造成的樹突發育異常的表型。

相關焦點

  • 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獲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在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神經元軸突發育過程中細胞膜的不對稱插入機制。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在成年大腦中,海馬每天會招募幾千個新生齒狀顆粒神經元到已有的網絡中。 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這種海馬網絡對於新生神經元的招募是維持正常的認知功能所必須的,並且受到外部刺激所調控。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揭示了Ndel1/Ankyrin-G複合物在神經軸突起始段調控物質選擇性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 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的新穎機制
    神經元細胞形狀獨特,胞體上伸出數量不等的樹突和一條細長(從幾十微米到約1米)的軸突,樹突與軸突分別負責信息的接收和輸出。以軸突的起始段為界,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在軸突和胞體樹突上的不對稱分布決定了神經元功能的實現。
  • Cell: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機制
    專題:Cell專題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和段樹民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新一期Cell發表了有關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機制的最新研究論文。神經元是一種極性細胞,以軸突的起始段為界,可分為軸突和胞體樹突兩大部分。樹突負責接收信息,軸突則負責輸出信息。
  • 研究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全身麻醉藥發育神經毒性的機制及其防治研究進展
    儘管全身麻醉藥物引起發育神經毒性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有關預防和治療全身麻醉藥物引起的發育神經毒性的動物研究對臨床實踐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從全身麻醉藥物導致發育神經元毒性的可能機制出發,對其相關的防治措施進行綜述。
  • 講座丨神經元的關係攻略——突觸與神經發育及疾病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科院神經所「樹突發育與神經環路形成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曹華騰,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神經元的關係攻略》。
  • 丙泊酚對長時程增強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進展
    在不同類型的突觸可塑性中,長時程增強(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是發生在神經元信息傳輸中一種持久的增強現象,最初由泰耶·勒莫在兔海馬體中發現,目前被普遍視為構成學習和記憶的基礎機制之一。 越來越多的臨床和動物研究顯示,丙泊酚的應用會導致成年動物的LTP和記憶損害。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5月19日,Cell Reports 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翔研究組完成。
  • 朱學良課題組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2020...
    Ndel1/Ankyrin-G複合物在神經軸突起始段調控物質選擇性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of dynein regulator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  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發育及成年神經再生十大研究突破​​
    2019年神經發育及成年神經再生十大研究突破
  • 上海生科院揭示介導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8月7日,《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於翔研究組題為《樹突棘的協同修剪與成熟由樹突棘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競爭所介導》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相鄰樹突棘之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
  • TrkB受體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進展
    神經營養因子家族成員BDNF是調控高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與穩態的重要信號分子,通過結合神經元細胞膜表面受體TrkB調節神經元的發育、分化、功能維持以及突觸可塑性
  • 人工神經網絡太簡陋了,《Science》新作揭露,神經元樹突也隱含計算...
    在這種模型中,神經元將坍縮為空間中的一個點,它沒有任何內部結構。另一方面這個模型也忽略了一個事實:流入給定神經元的數千個輸入是沿著不同的樹突進入神經元細胞體的,而這些樹突本身所起到的功能可能差異巨大,或者更為具體來說,這些樹突內部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計算功能。這種模型在80年代開始改變。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研究人員對這些腦組織樣本進行了抗體螢光標記,並通過影像學技術確認細胞形態來驗證。結果顯示,與嬰兒與兒童時期的腦組織樣品相比,腦部的新生神經元主要出現在胎兒發育期,並在14周的時候數量達到頂峰,22周以後則開始減少;同時,新生神經元表現出細長而簡單的細胞形態,並隨著發育逐漸生長為成熟的神經元形態。而到了7歲左右,就基本不會再產生新生神經元了(圖2)。
  • 成人大腦能調控新生神經元數量
    成人大腦每天產生上千個新的神經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來,其餘死亡後都被一種吞噬細胞給清除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0日報導,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經元被清除和新神經元形成的機制。該研究有助於設計新型療法,促進成人大腦神經形成,幫助那些抑鬱症、外傷壓迫導致腦功能障礙的患者重新恢復大腦功能,有望改變人的基本認知功能,帶來新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