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丨神經元的關係攻略——突觸與神經發育及疾病

2021-02-25 中科院之聲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科院神經所「樹突發育與神經環路形成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曹華騰,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神經元的關係攻略》。「關係攻略」這個詞大家不論是在看書、聽講座甚至是朋友圈都能經常見到。而今天我將從這個角度帶大家認識一下突觸,因為突觸就是神經元的關系所在。

神經元通常都是通過它的軸突,與其它的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形成連接,這個連接點就是突觸(主要包含來自於軸突的突觸前膜和樹突的突觸後膜)。而我們的任何行為,比如您正在看這些文字,您眼內的神經元就會把這些文字信號傳遞至相應的視覺皮層,與此同時腦內其他與文字信息相關記憶的神經元也會被激活,甚至相關的情緒的神經元也會被激活,如此一個信號的輸入引起一群神經元的激活是我們大腦行使功能的基礎,而這個基礎也就是神經元的關係——突觸。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而這裡也可以說「神經元的本質是神經元關係的總和」。如上圖我們可以把「地球上的人」和「人腦內的神經元」之間的作一個對比。地球上有多達70億人,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複雜,有一個假說叫「六度分隔」,也叫 「小世界假說」,是說通過小於等於6個的連接點可以聯繫起任何兩個陌生人,由此可以想像人類關係的複雜程度,而這麼複雜的關係,我們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有另一個假說叫做「150法則」,也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是說每個人能夠形成穩定關係的只有150人左右,也就是說我們的關係網是呈動態平衡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更高效地處理關係。而人腦內的神經元,數量上比人的總數高一個數量級,連接(突觸)的數目也高得更多,那它怎麼處理這種更複雜的關係呢?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六度分隔」或者「150法則」?我相信肯定是有的,只是它可能不是六度,而是其他的一個數字N,而它的鄧巴數字也不是150,而是如圖所示的103-104,因為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是動態

平衡的,那它是怎樣動態變化的呢?

這裡就要提到另一個專業名詞——突觸可塑性,意為突觸的可變化性。它一直被認為是學習和記憶的基礎。突觸可塑性又可分為短時程可塑性和長時程可塑性。我們簡單介紹一種典型的長時程可塑性,如上圖可塑性當然包括增強和減弱兩種。先說人與人的關係,經常聯繫會使人的關係要變得緊密,而對人愛搭不理關係則變弱,神經元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現象呢?當然有,如果給突觸一段100HZ高頻刺激,突觸就會變強(長時程增強LTP);而且給一段1HZ的低頻刺激,突觸就會變弱(長時程減弱 LTD),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實驗室常用的 LTP 和 LTD 的程序。

而我們的大腦的發育和疾病與如此重要的突觸之間有什麼關聯呢?這也是我們最後的重點,如上圖中黑線所展示的是大腦正常發育過程中突觸數量的變化,從出生到兒童時期,突觸數目呈快速的增長,而到青少年時期反而有一定下降,再到成年達到相對穩定的數目。另外從圖我們還可以看到,突觸數無論變多還是變少都是不健康的。很多的研究發現許多孤獨症的大腦呈現突觸數目變多,而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額葉皮層突觸則變少,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以神經元死亡為特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症,在神經元死亡之前就已經有了突觸數目的明顯減少。

我們研究組主要以小鼠為模式動物,研究早期發育中可能的條件對突觸形成和突觸修剪的影響。有趣的是我們發現給予小鼠豐富環境的條件,也就是給小鼠更多同伴以及玩具,不但會促進突觸的形成,而且會促進突觸的修剪。此外我們也研究一些相關的基因,還有一些小分子包括催產素和DHA,以及炎症在突觸發育中的作用。

 

最後謝謝大家的參與,祝大家的神經元的關係更加和諧,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 Nature:神經膠質定位是胚後期發育期間突觸位置的決定因素
    突觸連接在多細胞動物神經迴路中的分布規律大部分確立於胚胎發育期間,但是隨著生物體生長突觸分布如何被保存則一直沒有搞清。在秀麗隱杆線蟲中進行的一項研究如今揭示了神經膠質定位是胚後期發育期間突觸位置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遺傳發育所在微絲細胞骨架調控突觸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元之間如何「交談」,如何在高度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精確地傳遞信息,從而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和高級認知功能,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其結構和功能異常往往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微絲細胞骨架對於突觸的形態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研究工具和方法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微絲細胞骨架如何在神經突觸發揮作用所知甚少。
  • 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
    2018年2月7日/生物谷BIOON/---在兩到四歲時,人類大腦估計有一千萬億個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電連接。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修剪掉沒有關聯的突觸就能夠讓現有的突觸更有效地運行,這種修剪與形成新的細胞連接一樣重要。突觸形成和突觸移除之間的不平衡與發育性精神障礙(包括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有關。
  • :遺傳發育所腦腫瘤抑制因子調控突觸發育研究獲進展
    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突觸生長過程的精確調控對於神經環路的形成和可塑性至關重要,突觸發育和功能的異常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包括智力低下、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經變性病等。因此,尋找和鑑定突觸發育和功能調控基因一直是神經生物學家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 科學家解讀最新發現的突觸發育機制
    這是因為在腦發育過程中多一些感受多一些外部刺激,可以促進神經元突觸的成熟——助其打破沉默,傳遞信息,形成學習與記憶。昨天發表於本報(新民晚報)頭版頭條的《揭開神經元「信使」沉默之謎》引起了廣泛關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研究員昨天下午接受專訪時,進一步給出了「科普版」解釋。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神經元的突觸聯結集合
    讓我們繼續接下來的文章……單詞的語法,就好像是我們至今仍然所知甚少的大腦的電化學性質,這些性質加強或減弱了突觸聯結(很多人詢問什麼是突觸,這裡解釋一下,神經元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接觸部位就叫突觸)的波長,而聯結本身實現了專注、心理連續性和特徵思維模式。
  • 星形膠質細胞如何幫助神經元形成突觸
    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腦細胞通過在成對的神經元中誘導特定的變化,從而在成對的神經元之間開始交流。該研究成果於2017年10月11日發表在Neuron上,對自閉症,ADHD和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發育障礙具有重要意義,據認為這至少部分是由於神經元之間的交流障礙所致。
  • ...神經元,麥可·羅斯巴什,噬,睡眠,神經,疾病,諾貝爾,蒲慕明...
    頂尖科學家激烈探討,調節晝夜節律可否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為什麼人越老生物鐘越弱?為什麼睡不好腦子就不好使?晝夜節律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什麼關係?  麥可·羅斯巴什及其團隊在對果蠅實驗中發現,果蠅雖只有10萬個神經元,僅僅是人類腦細胞的百萬分之一,但這10萬個神經元中,只有75對神經元突觸對晝夜節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由此組成晝夜迴路。「這與我們35年前的預測十分相似,這些就是果蠅關鍵的晝夜神經元,它主宰著睡眠、覺醒,它們從外部世界接收輸入因素,比如光和黑暗的信息,同時也接收來自內部的輸入,比如果蠅的神態狀態。」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學習了基礎的腦結構、神經元與神經遞質的活動後,我們來講講構建健康神經網絡的另一要素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2019年4月25日下午4點20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106教室,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
  • 神經元突觸,你不得不知道的冷知識~
    我們常說,0-6歲是孩子大腦快速發育期,大腦神經元的聯結稱作:「神經元突觸」。人類的大腦共有860億個神經元、10000萬億個突觸。在人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者新聯結。3歲達到高峰。之後很少被刺激到的突觸會削弱甚至被裁剪,稱作突觸削減。
  • 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這些計算機中的每一臺,或者說神經元,都在處理和轉發來自成千上萬個其他神經元的活動,從而形成複雜的網絡,使我們能夠感知周圍的環境,做出決定,並指導我們的行動。神經元之間的通信通過稱為突觸的微小連接進行,每個神經元整合這些突觸的活動,形成單一的輸出信號。然而,並非所有的突觸都是一樣的。匯聚到單個神經元上的突觸大小不同,而大小與強度相關:較大的突觸比較小的突觸更強,對神經元的輸出影響更大。
  • 前額葉皮層錐體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也引起自閉症樣行為
    自閉症譜系障礙被認為是神經環路和突觸功能異常發育的結果。在自閉症譜系障礙中已經鑑定出許多具有突變的基因,這些基因中有許多在突觸前和突觸後位點編碼突觸蛋白,包括neuroligins, neurexins, cadherins, PROSAP/SHANK, synapsin以及神經遞質受體。
  • 新研究認為智能是由神經元以及神經元上的突觸的多少來決定的
    神經元決定智能的高低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認為,智能是由神經元以及神經元上的突觸的多少決定的那麼神經元又具有什麼特質呢?神經元也是細胞,但同身體上的其他細胞不同,那就是沒有再生的能力。也就是說人在出生3個月時的神經元數量與80歲時的神經元數量是一樣的,儘管有的科學家認為神經元的分裂可以持續到出生後6個月,也有人認為神經系統的進化到20歲,以後每天神經元都要死掉幾千到幾十萬不等。但是,不能再生是一致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