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讀最新發現的突觸發育機制

2021-01-09 東方網
  越勤於開動腦筋,就越善於學習和記憶,尤其是在人的孩提時代。這是因為在腦發育過程中多一些感受多一些外部刺激,可以促進神經元突觸的成熟——助其打破沉默,傳遞信息,形成學習與記憶。昨天發表於本報(新民晚報)頭版頭條的《揭開神經元「信使」沉默之謎》引起了廣泛關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研究員昨天下午接受專訪時,進一步給出了「科普版」解釋。

  ●神經元之間的「信使」

  突觸,這個對普通人而言有些拗口的專業詞彙,卻是腦科學研究的主要陣地之一,歷史上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都主攻該領域。在大腦複雜的信息處理過程中,突觸是最基本的單位,作為神經元之間的「信使」,腦的各種功能都與它脫不了干係。科學研究顯示,人腦內大約有140億個神經元,突觸的總數更是個天文數字。

  ●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就像人的一生需經歷不同的階段,突觸也是慢慢走向成熟的,而判斷成熟與否的標誌就是它是否具備信息傳遞的功能。出生時,腦內大部分「信使」保持「沉默」(即通常所說的「沉默突觸」),無法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隨著腦的發育成長,「信使」們紛紛打破沉默,擔負起信息傳遞的責任(即轉化為正常突觸)。科學家們認為,在這成長過程中,學習和記憶便形成了。天文數字的「信使大軍」因此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成熟的多與少、早與晚,都與大腦功能的強弱密切相關。

  ●「啞巴」在興奮中成熟

  沉默突觸是怎樣成熟的?過去一二十年裡,科學家的注意力多為突觸後神經元所吸引。經典學說認為,沉默突觸之所以不具備信號傳遞功能,是由於突觸後神經元是「聾子」——只表達NMDA受體而缺乏AMPA受體。段樹民領導的研究小組同時聚焦突觸前神經元和突觸後神經元,用3年多時間完成了1000對神經元細胞活動的記錄實驗,發現了新的機理。在腦發育早期,有一類沉默突觸並不「聾」,其沉默的原因要歸咎於突觸前神經元是「啞巴」——不能釋放神經遞質穀氨酸。研究還發現,增加「啞巴」的活動,令其在「興奮」中釋放神經遞質穀氨酸,可以促進沉默突觸快速成熟。

相關焦點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首頁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2007-07-20 09:39
  • 研究發現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機制
    3月2日,《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神經元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研究組關於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發現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神經細胞之間通過特異的通訊結構——「突觸」——形成功能性神經環路來傳遞和存儲信息。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Cell子刊深度解讀!突觸的進化機制和奧秘!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任何神經系統中最容易識別的特徵就是突觸,儘管突觸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一直是一個謎,但如今這個問題基本已經被解決了,簡言之,神經元細胞之間的突觸似乎是從最初的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接觸直接進化而來的,即連接早期多細胞生物原始上皮層的粘附連接和其它紐帶。
  • 聽覺突觸中的甘氨酸調控機制
    許多甘氨酸突觸中γ-氨基丁酸與甘氨酸共存。在2008年2月28日的《神經元》(Neuron)封面文章中,Lu等人證明了γ-氨基丁酸直接調節甘氨酸受體對甘氨酸的應答響應,從而產生適宜聽覺功能的快速抑制作用。
  • 遺傳發育所在微絲細胞骨架調控突觸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其結構和功能異常往往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微絲細胞骨架對於突觸的形態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研究工具和方法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微絲細胞骨架如何在神經突觸發揮作用所知甚少。Cyfip(cytoplasmic FMRP interacting protein)是一個在胞質內與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相互作用的蛋白。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
  • :遺傳發育所腦腫瘤抑制因子調控突觸發育研究獲進展
    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突觸生長過程的精確調控對於神經環路的形成和可塑性至關重要,突觸發育和功能的異常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包括智力低下、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經變性病等。因此,尋找和鑑定突觸發育和功能調控基因一直是神經生物學家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並非是靠閱讀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大腦發育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父母為了讓寶寶擁有一個最強大腦,有的父母在胎教時就已經下了苦工。當寶寶出生後幾個月,父母會把閱讀繪本、早教機、早教拼圖、早教圖畫當作早教工具。有些家長慢慢發現,都在看繪本,為什麼自己的寶貝看起來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聰明?
  • 科學家發現必需omega-3脂肪酸對發育中的大腦有調節作用
    必需Omega-3脂肪酸( n-3 PUFA)對於大腦的功能發育成熟至關重要。在流行病學研究中,母親攝入n-3 PUFA與減少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關,但對n-3 PUFA缺乏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機制了解甚少。
  • Neuron:記憶形成的最新分子機制
    2018年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MIT的神經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神經元記憶相關突觸變得更加強壯的細胞信號通路,這一發現首次指出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於海馬區一個叫做CA3的區域介導的。研究者們發現此前負責調控神經元基因表達活性的蛋白Npas4能夠調控海馬區CA3區域以及齒狀回區域內神經元的連接強度。
  •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穩態調控的結構基礎
    突觸結構和功能的紊亂與精神分裂症、自閉症及智力發育遲緩等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密切相關,解析突觸後穀氨酸受體如何調控突觸前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可以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目前關於突觸穩態調控的結構基礎了解的很少。
  • 研究發現Caspase-3在突觸消除中的作用
    3月13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和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羅振革研究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DevelopmentalCell》在線發表了關於突觸形成精細化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在神經發育的早期,往往形成冗餘的錯誤突觸連接。隨著發育的進程,這些錯誤的連接大多被消除,該過程對於神經環路和神經網絡的精細化至關重要。利用神經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Junction,NMJ)為模型,羅振革實驗室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介導樹突棘修剪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大腦發育進程中存在的「樹突棘之間競爭」的分子機制,即相鄰樹突棘之間對3C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於翔研究員介紹說,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通過突觸相互聯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從而調控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駱利群團隊在Neuron發表論文探究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來源:小柯生命12月22日凌晨0時,美國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實驗室在Neuron發表研究論文,題為「GluD2- and Cbln1-mediated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shape the dendritic arbors of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