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介導樹突棘修剪分子機制

2020-12-04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8月7日電 (記者姜泓冰) 《細胞》期刊今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於翔研究組題為《樹突棘的協同修剪與成熟由樹突棘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簡稱3C複合物)的競爭所介導》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大腦發育進程中存在的「樹突棘之間競爭」的分子機制,即相鄰樹突棘之間對3C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於翔研究員介紹說,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通過突觸相互聯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從而調控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這個網絡中大部分的興奮性突觸位於神經元樹突上一種名為樹突棘的微結構上。在發育早期,樹突棘的數目與突觸的數目快速增加,當個體進入青春期、神經網絡的複雜度達到一定程度後會進行精確化,從而達到最佳的信息傳遞與儲存效果,表現為總體樹突棘數目的減少。這一「樹突棘修剪」的過程對於大腦正常功能的行使至關重要,在包括孤獨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中均發現了樹突棘修剪的異常。不過,對於介導樹突棘修剪過程的分子機制,人們尚難確知。

於翔研究組以與小鼠觸鬚感覺對應的大腦桶狀皮層為實驗範式解析上述問題。發現桶狀皮層的樹突棘修剪受觸鬚感覺經驗的雙向調控,並且該過程與樹突棘形態的成熟協同發生。他們據此推測樹突棘的修剪與成熟是由一種競爭依賴的機制所介導:相鄰的樹突棘同時競爭胞內的某種有限分子資源,獲勝的樹突棘得以存留並變得更加成熟,而敗方則接受被修剪的懲罰。

為了探尋這種分子資源的真實身份,他們在體外培養的海馬神經元體系中進行活細胞成像,並發現在單個樹突棘上局部富集一類細胞粘附分子3C複合物,可以同時導致被刺激樹突棘的增大和相鄰樹突棘的縮小或消失。他們進一步發現通過光遺傳學手段激活單個樹突棘,並與相鄰未激活的樹突棘進行對比,可以模擬在體觀測到的樹突棘命運分化:前者增大而後者則被修剪,並且這一過程依賴於3C複合物在兩個樹突棘中的重新分布。這種樹突棘的命運分化取決於兩個樹突棘之間的物理距離和N-cadherin的動態變化。進一步的實驗證實,局部增加部分樹突棘突觸前的3C複合物水平,可以使它們在神經環路精確化的過程中擁有優勢,更容易存活與成熟;而與其相鄰的,擁有相對較低3C複合物的樹突棘則更多地被修剪掉。此外,神經電活動對於樹突棘修剪和成熟的調控也依賴於3C 複合物的作用。

《細胞》雜誌的審稿者認為,該研究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對(哺乳動物)前腦的樹突棘修剪進行了現象描述,並對其神經電活動依賴性與作用機制進行了探究。基於突觸修剪在腦發育和精神障礙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預見該研究的影響將十分深遠。

該課題由博士研究生邊文杰在於翔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課題受科技部973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基金的資助。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介導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發現相鄰樹突棘之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
  • 樹突棘在神經元中隔離和放大突觸接收的電信號
    然而其機制是怎樣的呢? 研究人員知道樹突棘(dendritic spine)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微小的膜性結構從樹突分支中伸出,遍布整個樹突樹(dendritic tree),每個神經元上的樹突棘可以接收來自平均1000個其他神經元的信號。儘管發現它們已超過百年,然而直到今天其功能仍然只有部分被理解。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圖片來源:網絡) 在子宮裡,嬰兒的大腦發育由早期前體細胞,向外遷移發展為神經元。在這之後,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與此同時,對神經元突觸的修剪也在進行著,並且是有選擇性的修剪:多達50%的突觸會凋亡(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連接),那些經常被使用到的神經連接則被塑造得強大和高效。
  • 科學家有望揭開大腦的奧秘!
    2020年9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A 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 rule for dendritic spi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蒙特婁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隱藏在機體記憶和學習能力背後的分子機制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自閉症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紊亂導致至少在其大腦的某些部位留下了過多神經突觸。該發現為兒童如何成為自閉症患者提供了線索並可幫助解釋諸如對噪音和社交過度敏感的一些自閉症症狀以及為什麼很多自閉症患者還會出現癲癇性發作的情況。這也能幫助科學家尋求相應的治療方法,科學家能制訂安全的治療方法,通過清除多餘的神經突觸來修復大腦系統。
  • 獨家翻譯:突觸修剪過程與學習功能、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關聯
    由紐約州立大學唐斯泰特醫學中心(Downstate Medical Center)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大腦受體,該受體似乎可以發起青春期時的突觸修剪,這一過程對人的學習功能十分重要,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這一修剪過程往往出現問題。
  • Cell:科學家深入剖析並闡明大腦的結構
    ,該研究或為理解學習改變大腦的機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幫助。文章中,研究者對小鼠的大腦進行圖像採集並且進行了流水線式的分析,Lichtman表示,其中讓我們驚奇的是,軸突通常會在相同的樹突位置產生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突觸,而當前的理解表明,樹突棘(dendritic spines)可以儘可能地幫助收集許多不同軸突的神經元信息,然而本文中研究者卻發現,在很多情況下相同的軸突會在相同的樹突位置尋找不同的樹突棘。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5月19日,Cell Reports 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翔研究組完成。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當一個突觸的強度增加時,通過一種明確的分子機制,在它的50微米內的其他突觸的強度會下降。」他說,這一發現解釋了神經元中的突觸強化和減弱如何結合在一起導致大腦可塑性產生。神經元通過位於它們的分枝樣樹突的小棘表面上的突觸接受輸入。為了改變一個神經元的感受域,他們在屏幕上給小鼠顯示了與這個神經元的初始感受域不同的靶區域,隨後密切地監測它的突觸發生的變化,他們精確地找到了與這個神經元相關的樹突棘。每當這個靶區域處於他們想要誘導的新的感受域位置時,他們通過在小鼠視覺皮層內閃現藍光來加強這個神經元的反應,就像另一個神經元那樣觸發額外的活性。
  • 神經元樹突在大腦計算處理信息能力中的作用出乎意料| Neuron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被稱為樹突的神經延伸體在神經計算中發揮著比以前想像的更積極的作用,樹突起著類似天線的作用,幫助神經元監聽鄰近神經元發出的指令。圖片: Lou Beauliu-Laroche大多數神經元有許多分支延伸稱為樹突,接受輸入數以千計的其他神經元發出的「指令」。
  • mTOR信號通路:體育鍛鍊改善運動學習能力的「核心機制」
    在前人的文獻研究中,人們發現運動能夠促進腦中BDNF的表達以穩定體覺皮層樹突棘,最終影響工作記憶。mTOR(雷帕黴素靶蛋白)是一種絲氨酸/蘇氨酸激酶,可以被BDNF潛在性地激活,並且mTOR在樹突棘形成、軸突再生以及突觸傳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被多次報導。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外周組織的mTOR信號通路在運動後被激活,但如何具體發揮作用還不清楚。
  • eLife:重啟衰老大腦!科學家發現可逆轉衰老導致認知衰退的小分子,經治療小鼠大腦重回年輕態 | 科學大發現
    近期發表於eLife雜誌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為我們指出一條「明路」。他們發現以整合應激反應作為靶點的小分子藥物,可以在年老動物中改善記憶能力,並令大腦神經元的多種生理特徵重回年輕態!這背後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很多細胞過程的缺陷都被認為有關係,比如蛋白質合成、新陳代謝、炎症和免疫。蛋白質合成缺陷影響長期記憶的現象在半個世紀之前就有發現了。
  • 文獻精讀 | mTOR信號通路:體育鍛鍊改善運動學習能力的「核心機制」
    在前人的文獻研究中,人們發現運動能夠促進腦中BDNF的表達以穩定體覺皮層樹突棘,最終影響工作記憶。mTOR(雷帕黴素靶蛋白)是一種絲氨酸/蘇氨酸激酶,可以被BDNF潛在性地激活,並且mTOR在樹突棘形成、軸突再生以及突觸傳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被多次報導。
  • Nature Rev Neurosci典藏綜述:樹突百年,計算模型點亮樹突功能
    科學家對樹突功能的理解瓶頸在於樹突特性監測以及操縱等方面的技術障礙,技術的進步(例如光遺傳學)推動了樹突研究的深入,然而,評估樹突網絡效應及行為,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即使如今的實驗技術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樹突各組件的功能,但仍需要一種綜合方法將這些組件的功能整合起來進行研究。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5月19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與學習、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突觸修剪過程
    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Downstate醫學中心領導的研究,發現了一種似乎啟動青少年突觸修剪的大腦受體。突觸修剪的過程被認為是學習所必需的,但似乎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中都會出現突觸修剪的偏差。(圖片來源:網絡) Downstate的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SherylSmith博士解釋說:「記憶形成於大腦結構中,稱為樹突棘,通過突觸與其它腦細胞進行交流。青春期後,大腦突觸連接數量減半,在許多大腦區域和許多物種中發現,包括人類和齧齒動物。」這個過程被稱為青春期「突觸修剪」,被認為對成年期的正常學習很重要。
  • 長期「自閉」在家,或使大腦萎縮兩成!
    密西根大學的分子和行為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Huda Akil 表示,在齧齒動物聚集的時候,它們發出的超聲波和被隔離時發出的聲音完全不同。在被隔離的時候,齧齒動物會發出求救信號,而它們的大腦會加速遺忘和害怕有關的記憶。而在這些小鼠被隔離了30或90天後,研究者把小鼠的大腦取出來,然後對神經元做了高爾基染色,方便觀察它們的變化。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蒲慕明院士  由於在場很多同學沒有神經生物學背景,蒲院士從神經元的基本結構開始,結合實驗證據,一步一步引導大家理解大腦可塑性的來源和功能,並提出新的思路和假說。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原創 Anne Trafton 阿爾茨海默病當大腦對新的經歷形成記憶時,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s,也稱記憶痕跡細胞)的神經元會對記憶的細節進行編碼,之後每當我們回憶時,這些神經元就會重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