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 Neurosci典藏綜述:樹突百年,計算模型點亮樹突功能

2020-12-05 腦科學君

樹突Dendrites)是從神經元細胞體延伸出來的細小突起。它的命名源於希臘語Dendron」,意為像「」的樣子。樹突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從Camillo Golgi和Ramon y Cajal在幾個世紀前首次對樹突的記錄至今,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努力解開樹突的奧秘。20世紀60年代的理論工作預測了樹突對神經元加工的重要影響,並建立了計算模型,成為研究樹突的有力技術。從那時起,樹突的建模就大力推動著神經科學的研究,提供從亞細胞水平系統水平的可實驗性預測,擴展到神經科學以外的相關領域——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

模型預測的驗證通常需要並推動著新技術的發展,從而通過理論驅動的實驗來推動領域向前延伸。來自希臘研究與技術基金會的Panayiota Poirazi和Athanasia Papoutsi在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Illuminating dendritic function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s,這篇綜述把焦點放在樹突與大腦功能相關的計算研究上,討論了建模方法的三個抽象層次「單個神經元」—「微電路」—「大規模網絡模型」,總結了樹突計算建模的最重要貢獻,並列舉了建模和實驗神經科學之間成功互補或相互作用、並最終驅動科學進展的研究

科學家對樹突功能的理解瓶頸在於樹突特性監測以及操縱等方面的技術障礙,技術的進步(例如光遺傳學)推動了樹突研究的深入,然而,評估樹突網絡效應及行為,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即使如今的實驗技術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樹突各組件的功能,但仍需要一種綜合方法將這些組件的功能整合起來進行研究。

建模Modelling)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計算模型提供了一個結合「實驗證據」和「預測」推斷樹突原理的框架,快速、系統、徹底、可逆地研究不適於直接操縱的情況(例如樹突形態變化,時空分布等),同時,預測決定樹突功能的關鍵因素,為實驗提供理論解釋,並啟迪新發現,從而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指導實驗。

1. 待驗證的關鍵預測以及所需技術

首先,在體內建立突觸模式化激活和隨機激活的功能實驗,確定突觸在樹突上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此外,需要實驗來驗證軸突投射的重新連接可能導致共激活軸突在同一個樹突分支上的分組,涉及識別給定細胞的突觸前神經元,並在發育或學習過程中跟蹤軸突活動,捕獲多個單個神經元的樹突活動。

在動物學習或執行不同任務時,檢驗和預測不同的樹突整合模式,這些模式在不同的計算條件下,由不同的傳導和解剖特徵所介導。通過記錄單個神經元內單個棘和樹突的活動,並將這種活動與電路計算和行為讀數進行比較來完成。未來的研究可以評估特定樹突細胞輸入或傳導的定向調控對樹突細胞反應、神經元輸出和行為的影響。

另一個有待驗證的預測是單個神經元是否參與多層人工神經網絡。高解析度、單棘水平成像、以及對單個神經元上單個棘的刺激,再加上體細胞活動測量,將有助於確定神經元的不同部分如何促進樹突和神經元輸出。

對於錯誤預測,研究人員可以記錄來自已識別的突觸前神經元和特異性興奮性和抑制性電流,同時測量樹突響應和跟蹤特定樹突室的可塑性誘導。與此相關的是,在體內控制樹突上特定位置的抑制性輸入將有助於研究它們的作用。在記錄場電位的同時,可以操縱、檢驗並預測動物中的特定電位。

2. 測試模型的潛在實驗方法

技術的進步在科學研究中尤為重要。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活性跟蹤技術「鈣成像」提供了對樹突和棘活性的可靠測量(儘管時間解析度較低)。將來,結合基因編碼電壓指示劑的高頻圖像採集將可對同一細胞和/或大量神經元中的神經元、樹突和單個棘進行成像。

亞細胞選擇性操作,例如,與給定記憶相對應的單個棘的選擇性激活或失活也至關重要。儘管一些操作,例如驅動樹突伸展或收縮、直徑改變和棘翻轉率的改變,可以在細胞培養或轉基因動物中進行,然而該方法是單向、不可逆的,需要發展可逆的方法。

區分形態學和生物物理學性質的影響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這兩個因素經常協同作用。理想情況下,人們希望在體內選擇性地標記和操縱特定的離子以及突觸傳導。

最後,為了更好地理解樹突的功能,有必要表達針對樹突的活性和可塑性的標記物或視蛋白。選擇性標記也應該是位置異性神經元特異性的,並且可以通過使用轉基因動物和細胞模型來實現。

3. 選擇最佳模型

樹突模型在生物真實性和計算複雜性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圖1)。尋找「最佳模式」的探索沒有單一的答案,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僅有的辦法是依據奧卡姆剃刀原理:最好的模型是一個可以解決感興趣的問題、但所需參數儘可能少的模型。各種公開資料庫和模擬器方便了研究者在所需的分析水平上對現象進行建模(表1)。

圖1. 樹突電路模型
表1. 常用建模工具和資料庫

4. 示例

這篇綜述中,作者介紹了建模成功例子,並討論了它們對進一步理解大腦功能的貢獻。

示例1. 單神經元模型(Single-neuron models)

單神經元模型可以用來評估樹突形態生物物理學可塑性對神經元輸出的影響(圖2)。其中,圖2a所示模型預測了單個樹突內的一些突觸的共激活可驅動CA1錐體神經元斜樹突的局部突起(dSpike)。這一預測在同一樹突中得到了實驗驗證。圖2b展示了在同一樹突內共同激活的突觸輸入(刺激1和刺激2)被預測整合成非線性Sigmoidal函數。這一預測在新生皮質神經元的基底樹突中得到了實驗驗證,並且在CA1錐體神經元的頂端斜樹突中也發現了由於局部尖峰引起的Sigmoidal樣反應,在體內也發現了與預測相似的鄰近突觸共激活。圖2c展示了根據初級視皮層(V1)中錐體神經元的生物物理模型。圖2d相對於2c,不同的地方在於採樣的方式更為廣泛

圖2. 單神經元模型預測

示例2. 微電路模型(Microcircuit models)

神經元以及它們的樹突被嵌入高度複雜的局部和遠程電路中,接收、處理和發送各種類型的信息。跨區域微電路組織的相似性,被視為連接性模體(motifs),可使用相似的策略來編碼和解碼輸入信號。最廣泛報導的模體包括表達血管活性腸肽(VIP+)、表達生長抑制素(SST+)和表達細小蛋白(PV+)的中間神經元。在這些模體中,VIP+和SST+中間神經元相互抑制;SST+中間神經元抑制錐體神經元的頂端樹突和PV+中間神經元胞體,PV+中間神經元靶向錐體神經元的周圍區域(圖3)。模型預測:這些神經元間電路在調節到達錐體神經元基底樹突和頂端樹突樹的信息流之間起著關鍵作用。圖3中是一些微電路模型的例子,在這些模型中,神經元的樹突與局部抑制電路相互作用,以有效地處理不同的信息流。

圖3.樹突與微電路建模預測

示例3. 大規模網絡模型(Large-scale network models)

大規模網絡模型用於研究區域內或區域之間的神經元種群的共軛效應,旨在推斷出構成複雜動態基礎的機制(例如振蕩)。Allen Institute和Human Brain Project已具備有關神經元多樣性的基準數據。這些大規模模型已產生了一些有關神經元和迴路機制的有趣預測,然而,樹突在這些計算中的作用還沒有明確的解釋。該類建模突出的例子就是「場電勢」,例如局部場電勢(LFP)和腦電圖(EEG)記錄的電勢,儘管不能解釋單個神經元的活動,但被廣泛用作神經元活動的檢測方法。

貢獻:預測複雜的腦功能信息

除了前面章節中討論的計算與預測之外,樹突模型在描繪各區域特定功能方面也很有幫助,包括海馬功能、工作記憶、神經元刺激選擇性、可塑性等。當然,這些預測在體內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模型預測與實驗工作協同互補也是未來重要的研究領域。

總結與展望

目前的研究僅限於對單個腦區或簡單變量的研究,複雜的行為涉及多個腦區及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使得剖析樹突的功能極其困難,如何打破這一僵局,也是未來的難題之一。儘管研究人員了解模型預測與實驗協同的重要性,但技術的局限阻礙了這種協同互補,解決辦法之一是開發優化混合系統,即複雜行為過程由活體神經元驅動,系統不斷對模型參數進行細化與優化,對樹突進行有針對性的操作,更高效地指導實驗。

神經元模型的美妙之處在於,只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就有能力模擬任何可想像的情景。建模與預測推進了實驗的進展和新技術的出現,同時也擴展了研究人員的理解。總的來說,精心打造的模型和實驗方法的集成將是我們理解樹突如何影響行為的關鍵

參考文獻:

Poirazi, P., Papoutsi, A. Illuminating dendritic function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s. Nat Rev Neurosci21, 303–321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3-020-0301-7

編譯作者:Victoria(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新模型刻畫神經元樹突計算功能—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院、數學科學學院李松挺、周棟焯及其合作者通過理論建模分析、數值計算模擬,並結合生物學實驗的方式發展了一個簡潔的神經元模型
  • Nature:樹突具有主動信息處理能力
    新研究發現有可能改變科學家們思考長期存在的、大腦中神經迴路功能機制科學模型的方式,並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神經系統疾病。       Smith說:「想像一下,你正在逆向操控一種外來技術,你本以為只是簡單的接線,結果發現它是計算信息的電晶體。新研究發現就是這樣。其意義想想都是激動人心的。」
  • 科學家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神經網絡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人工樹突的高效神經網絡」(Power-Efficient Neural Network with Artificial Dendrites)的研究論文,通過引入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計算單元,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以及胞體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
  • 人類的樹突,「不一樣的煙火」?
    這些研究表明,人類的樹突表現出電敏感性,在樹突上可以觀察到反向傳播的動作電位以及快速的樹突鈣離子發放。這一新的前沿研究提示了一種可能性:樹突計算的生物物理學性質存在跨物種差異。謎一般的跨物種差異性 從樹突功能的跨物種差異性窺探人類之謎單個神經元是如何運作的?
  •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
    )的研究論文,通過引入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計算單元,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以及胞體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在提高網絡計算準確率的同時顯著降低了系統功耗。 包含樹突計算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示意圖 生物神經元中的樹突具有非常複雜的拓撲結構和動態過程,人腦中的樹突尤其複雜。
  • 清華大學錢鶴、吳華強團隊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神經網絡
    ,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胞體三種基本計算單元的新型神經網絡,樹突功能顯著提升了網絡的準確率,同時大幅降低了系統的功耗,增強了網絡處理複雜任務的能力。許多生物神經系統的研究表明樹突具有十分重要的非線性時空信息處理功能,它是大腦能夠在處理複雜任務的同時保持低功耗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的人工神經網絡大多將神經元用簡單的點模型表示,將其計算功能簡化成積分-發放(integrate-and-fire),而忽略了樹突的信息處理功能。這樣的簡化使得人工神經網絡在功耗、靈活性上與生物神經網絡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 人工神經網絡太簡陋了,《Science》新作揭露,神經元樹突也隱含計算...
    因此理論上,神經元網絡可以執行任何計算。但顯然這種模型是存在局限性的。在這種模型中,神經元將坍縮為空間中的一個點,它沒有任何內部結構。另一方面這個模型也忽略了一個事實:流入給定神經元的數千個輸入是沿著不同的樹突進入神經元細胞體的,而這些樹突本身所起到的功能可能差異巨大,或者更為具體來說,這些樹突內部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計算功能。這種模型在80年代開始改變。
  • 樹突的電學特性或能解釋人類大腦獨特的計算能力
    他們的研究揭示,人類樹突中的電信號隨傳遞減弱,導致電分隔(electrical compartmentalization)增大,意味著微小局部的樹突可以獨立應答而不受其他神經元幹擾。    這些差異有可能促使人類大腦形成了強大的計算能力,研究人員說。
  • 神經元樹突在大腦計算處理信息能力中的作用出乎意料| Neuron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被稱為樹突的神經延伸體在神經計算中發揮著比以前想像的更積極的作用,樹突起著類似天線的作用,幫助神經元監聽鄰近神經元發出的指令。圖片: Lou Beauliu-Laroche大多數神經元有許多分支延伸稱為樹突,接受輸入數以千計的其他神經元發出的「指令」。
  • 樹突狀細胞
    樹突狀細胞因其成熟時在形態上像神經元上的樹突而得名,由斯坦曼(R.M.Steinman,1943-2011)於1973年發現。2011年,斯坦曼因發現樹突狀細胞及其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也是一位去世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當年是10月3日頒獎,他於9月30日去世)。斯坦曼利用自己發現的樹突狀細胞治療自己的胰腺癌,使自己多活了4年多。
  • 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該研究藉助於新型穀氨酸探針iGluSnFR,實現了對清醒獼猴大腦皮層神經元的雙光子樹突成像,並獲得了單個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神經元作為神經系統最基本的計算單元,從它們的樹突上接收信號的輸入。
  • 樹突棘在神經元中隔離和放大突觸接收的電信號
    研究人員知道樹突棘(dendritic spine)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微小的膜性結構從樹突分支中伸出,遍布整個樹突樹(dendritic tree),每個神經元上的樹突棘可以接收來自平均1000個其他神經元的信號。儘管發現它們已超過百年,然而直到今天其功能仍然只有部分被理解。
  • 藥學院唐海東課題組發文揭示樹突狀細胞PD-L1抑制T細胞活化的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10月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藥學院唐海東課題組針對樹突狀細胞的PD-L1分子削弱T細胞活化並調控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的應答開展研究並取得成果,成功揭示了樹突狀細胞上PD-L1分子在T細胞活化與腫瘤免疫治療中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 樹突狀細胞功能的代謝調控:詳細解讀
    為探究代謝對DC分化和可塑性的影響以及DC亞群之間的代謝差異,2019年《Front Immuno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Metabolic Control of Dendritic Cell Functions: Digesting Information》的綜述,具體介紹如下: DC發育的代謝控制
  • JEM:叛變的樹突細胞促進卵巢癌突然擴散
    更重要的是,我們證實通過除去免疫系統的這些樹突細胞,我們就能夠逆轉這種影響,再次允許我們的免疫系統識別卵巢腫瘤。」他們的研究發現發表在2012年3月那期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期刊上,代表著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在患卵巢癌症的小鼠中構建出人卵巢癌的腫瘤微環境模型。事實上,這種模型成功地複製卵巢腫瘤在人中經歷到的炎症環境。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Andrew Shuster(俞安洋)及其同事們在本文研究了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一般認為由於神經元需要先伸展樹突再生成突觸,突觸形成是出現在於軸突發育之後的。但是依據樹突發育的突觸營養假說,突觸形成反過來也可以穩固樹突發育。本研究應用小腦浦肯野細胞為研究模型,首次在哺乳動物神經系統通過體內實驗驗證該假說。
  • Nature:揭示腸道杯狀細胞新功能---護送抗原到樹突細胞
    圖中,小鼠攝取的糖類抗原經由腸道杯狀細胞(紅色)運送到樹突細胞(綠色)。樹突細胞利用抗原教會免疫系統認識到食物抗原是無害的抗原,而不是傳染原。每次吃飯時,腸道免疫細胞就像是城堡哨兵,擋住有害細菌,而允許維生素和營養物質通過。
  • 研究揭示人類皮質樹突的特殊動作電位
    研究揭示人類皮質樹突的特殊動作電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3 16:18:12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Matthew Evan Larkum團隊揭示人類2/3層皮質神經元中的樹突動作電位和計算過程
  • 上海生科院揭示介導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這一「樹突棘修剪」的過程對於大腦正常功能的行使至關重要,且在包括孤獨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中均發現了樹突棘修剪的異常。雖然樹突棘修剪在神經網絡精確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識,介導該過程的分子機制仍是基本未知的。  於翔研究組以與小鼠觸鬚感覺對應的大腦桶狀皮層為實驗範式解析上述問題。
  • 新型ANN登《自然》子刊:清華團隊領銜打造基於憶阻器的人工樹突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工神經網絡的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了——研究團隊表示,就信息處理而言,仍然可以在生物身上尋找靈感,這一點易被忽視,但也是增強計算靈活性、降低能耗的重要方法。根據論文,在生物神經系統中,樹突作為神經元分支,有著重要的信號傳遞和信息處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