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2020-12-07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20年2月4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唐世明課題組的研究論文:Spatiotemporal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excitatory synaptic inputs onto macaque V1 neurons(獼猴初級視覺皮層(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時空功能組織)。該研究藉助於新型穀氨酸探針iGluSnFR,實現了對清醒獼猴大腦皮層神經元的雙光子樹突成像,並獲得了單個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神經元作為神經系統最基本的計算單元,從它們的樹突上接收信號的輸入。單個神經元可以通過樹突棘接收數以千計甚至數十萬的突觸前輸入,加上樹突的複雜幾何構型以及其多樣化的生理特性,使神經元具有對其輸入信號進行複雜計算的能力(Stuart and Spruston, 2015)。從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樹突整合機制的相關研究已經逐步開展,這些研究採用離體的膜片鉗記錄手段和胞內記錄,對單個神經元樹突上突觸輸入的整合方式及其生理基礎進行了有效且深入的探索(Cash and Yuste, 1999 , Polsky et al., 2004)。樹突上輸入信號的線性與非線性整合,以及輸入時間序列在樹突計算中承載的重要作用等結果的發現,不斷加深和拓展了他們對神經元樹突功能的認知(Larkum et al., 1999 , Branco et al., 2010)。然而,離體的單細胞或是腦片實驗終究無法模擬真實的神經網絡所承載的生理功能,如各類體覺感知以及高級認知。為了揭示樹突整合機制所承載的功能效應,研究者們同樣藉助於傳統卻高保真的電生理技術手段進行了一系列的在體研究,進一步解釋了樹突活動對皮層功能的影響,例如視覺系統中的朝向和運動方向選擇性(Smith et al., 2013 , Wilson et al., 2018)。即便如此,傳統的電生理手段仍極大地受限於其採樣量和空間解析度的大小,致使其在樹突相關研究中的實用性遠遠無法滿足該領域的訴求。

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端,Konnerth課題組的一系列研究開啟了樹突成像的研究熱潮(Jia et al., 2010 , Chen et al., 2011 , Chen et al., 2013)。藉助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雙光子成像手段,他們實現了對完整大腦中樹突輸入長時程的、具有單突觸精度的功能測量。自此,一系列在體的樹突成像研究不斷地豐富了他們對樹突輸入的功能組織、計算機制及其生理意義的認知(Takahashi et al., 2012 , Wilson et al., 2016 , Iacaruso et al., 2017 , Scholl et al., 2017 , Varga et al., 2011),其中令人興奮的發現包括但不局限於:樹突上的突觸輸入在功能上有空間聚類的特點、單神經元水平上輸入與輸出信號的關聯與差異、視覺認知中朝向與運動方向選擇性的樹突機制等等。儘管如此,相關的研究都是藉助鈣信號探針在麻醉狀態下的低等哺乳類動物中進行,該應用場景仍然不夠理想,概括說來其不足共有三點:其一,鈣信號樹突成像中反向傳播的全局動作電位(back-propagating spikes, BAPs)是極大的且無可避免的噪聲源,即便經過有效的後期處理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輸入信號的純淨度;其二,考慮到麻醉對於神經元自發放電率的顯著影響以及對樹突膜特性的抑制效應(Stuart and Spruston, 2015),當下的研究無法很好地模擬大腦真實的生理活性;其三,低等哺乳類動物在色覺、視覺敏感度和視覺認知方面的處理能力較為低下(Roelfsema and Treue, 2014),很難幫助他們理解精細而複雜的高級視覺認知機制。基於上述研究現狀,本研究藉助於新型穀氨酸探針iGluSnFR實現了高質量的樹突成像,使得他們可以對清醒獼猴大腦皮層神經元樹突上的突觸輸入進行精確的功能測量,並繪製了單個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圖1a)。他們發現,在單個V1神經元的底樹突上,朝向和顏色選擇性輸入具有功能上的整合和競爭,這為V1淺層神經元中朝向與顏色信息的聯合編碼機制提供了樹突水平上的直接證據(圖1b)。值得一提的是,單個神經元接收到的朝向選擇性輸入的比例越高,它們的一致性也就越強,這可以用於解釋V1神經元朝向選擇性強弱的由來(Wilson et al., 2016 , Takahashi etal., 2012)。

圖1.獼猴V1神經元樹突上的興奮性輸入。a,單個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空間分布;b,朝向和顏色選擇性輸入在單個V1神經元底樹突上的整合與競爭。

對單個視覺特徵而言,樹突上的輸入傾向於形成空間聚類,然而在多維特徵空間中情況卻並非如此。樹突上的每個輸入都有著特定的特徵偏好組合(包括朝向、空間頻率和感受野),這些組合在多維特徵空間中散亂分布。同一樹突分支上的一對輸入可能擁有相同的朝向偏好性和不同的感受野(圖2a);相反,另一對輸入可能同時擁有不同的朝向偏好性和不同的感受野(圖2b),或者不同的朝向偏好性和相同的感受野。樹突的特徵整合能力依賴於其輸入組合的豐富性,上述這一特性正有助於最大化其潛在的特徵組合池(圖2)。正因如此,它為V1淺層神經元提供了樹突水平上多維特徵整合的潛在計算基礎。

圖2.樹突輸入在多維特徵空間中功能分散。a,一段樹突枝幹上的兩個輸入,有相同的朝向偏好和不同的感受野;b,另一對輸入,有不同的朝向偏好和不同的感受野。

他們還發現,相比於底樹突,頂樹突上的輸入具有更大的感受野和更長的反應延遲,進一步印證了頂樹突接收反饋信號的輸入,而底樹突則接收視覺信息流中的前饋輸入(Marques et al., 2018 , Zhang et al., 2018)。但是,在實驗中給出反饋和前饋輸入的直接證據仍然是一個挑戰,而他們的結果僅僅是為信號的來源提供了間接的證據。他們接下來的研究正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旨在通過結合新技術(例如光遺傳學或電生理學)和特定的行為任務(例如自上而下調節的選擇性注意任務)來獲得直接的證據。他們的功能性測量與實驗結果,結合首次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成功應用新型穀氨酸探針,為進一步理解視覺信息處理的樹突機制和計算原理提供了橋梁。

圖3.突觸輸入在頂樹突和底樹突上不同的功能組織。a,示例神經元的頂樹突與底樹突;b,頂樹突與底樹突上輸入的功能測量;c,頂樹突與底樹突上的輸入和具有相似的朝向偏好;d,頂樹突上的輸入具有更大的感受野;e,頂樹突上的輸入有更長的反應延遲。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唐世明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居年盛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唐世明課題組技術員李揚、劉芳、姜鴻飛,紐約州立大學Stephen L. Macknik和Susana Martinez-Conde教授也參與該研究的部分工作。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和國家985重點建設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01唐世明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文章 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2020年2月4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唐世明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 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解析機械力感受神經元中特化細胞骨架的三維...
    在這一過程中,感受神經元中的力敏感離子通道可以將環境中的機械力刺激轉換為電信號,而細胞膜和細胞骨架等支撐結構則決定了力信號轉導的敏感性。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前序工作中發現果蠅I型機械力感受神經元樹突頂端存在特化的纖毛結構,該結構中存在著由非中心體微管構成的高級細胞骨架結構,該結構具有結構支撐和力學感受雙重功能。
  • 新模型刻畫神經元樹突計算功能—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院、數學科學學院李松挺、周棟焯及其合作者通過理論建模分析、數值計算模擬,並結合生物學實驗的方式發展了一個簡潔的神經元模型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2020年8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在Science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揭示人基因組上脫氧尿嘧啶修飾的圖譜
    2018年5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Genome-wide mapping reveals that deoxyuridine is enriched in the human centromeric DNA」的研究論文,解析了人類基因組上脫氧尿嘧啶的圖譜,發現該修飾在染色體的著絲粒區域高度富集
  • 王偉/唐世明首次揭示不同顏色的形成機制
    2020年8月26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教授實驗室合作在Neuron 在線發表題為「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報導新型RNA甲基化修飾的高清圖譜
    2017年10月2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Base-Resolution Mapping Reveals Distinct m1A Methylome i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Encoded Transcripts」的研究論文。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但是,通過誘導幹細胞分化為β細胞的方法目前仍然不能產生功能完全成熟的β細胞,最主要的原因是研究者尚不清楚在體內β細胞如何受其微環境包括血管、神經元和其它內分泌細胞等分泌的因子影響實現功能成熟。過去的研究方法,不論是基於免疫組化或是大規模測序的方法,得到的信息都局限於某幾個時間點,同時也缺乏在體空間信息,不能展示β細胞在天然胰島微環境中發育和獲得功能的時空圖譜,也限制了其在體功能成熟的機制研究。
  • 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揭示uORF和microRNA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
    2020年10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研究員課題組在生物體為了確保發育程序的準確性或維持細胞內環境的穩定,會利用不同類型的順式調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在多個層面精細調控基因表達。當前對基因表達在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上的調控已經有了深入了解,而在蛋白質翻譯水平上調控的研究則相對滯後。陸劍課題組近年來結合核糖體圖譜實驗、高通量測序和演化基因組學分析,致力於解析蛋白質翻譯調控的分子機制和演化規律。
  • 研究揭示人類皮質樹突的特殊動作電位
    研究揭示人類皮質樹突的特殊動作電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3 16:18:12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Matthew Evan Larkum團隊揭示人類2/3層皮質神經元中的樹突動作電位和計算過程
  • 朱學良課題組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組的研究論文「Wdr47 controls neuronal polarization through the Camsap
  • 樹突棘在神經元中隔離和放大突觸接收的電信號
    研究人員知道樹突棘(dendritic spine)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微小的膜性結構從樹突分支中伸出,遍布整個樹突樹(dendritic tree),每個神經元上的樹突棘可以接收來自平均1000個其他神經元的信號。儘管發現它們已超過百年,然而直到今天其功能仍然只有部分被理解。
  • 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發表綜述 系統總結人類...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湯富酬教授與文路副研究員受邀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發表綜述,系統總結了國際上近年來在人類生殖系細胞單細胞組學測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Nature Rev Neurosci典藏綜述:樹突百年,計算模型點亮樹突功能
    「單個神經元」—「微電路」—「大規模網絡模型」,總結了樹突計算建模的最重要貢獻,並列舉了建模和實驗神經科學之間成功互補或相互作用、並最終驅動科學進展的研究。建模(Modelling)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計算模型提供了一個結合「實驗證據」和「預測」推斷樹突原理的框架,快速、系統、徹底、可逆地研究不適於直接操縱的情況(例如樹突形態變化,時空分布等),同時,預測決定樹突功能的關鍵因素,為實驗提供理論解釋,並啟迪新發現,從而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指導實驗
  •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3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果蠅機械力感受器中NompC的超微結構」(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NompC in the Mechanoreceptive Organelle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解析哺乳動物早期內胚層特化和軸向形成...
    了解內胚層的時空發育路徑,不僅對於揭示內胚層來源器官的譜系發生和分子調控機制至關重要,也對利用人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構建各類內胚層來源的器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20年10月26日,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課題組的題為「Single-cell patterning and axis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murine and human definitive endoder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早期胚胎顯微解剖、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 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膽鹼能神經元的數目、分布及形態結構信息是研究這類神經元功能的關鍵因素。已有研究顯示,其數目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以往的研究通常獲得的是二維組織切片的圖像,只能大致獲取神經元的分布和估算神經元的數目;受限於成像方法和標記技術,更加難以獲取神經元的完整形態結構信息,因此一直沒有精確的膽鹼能神經元三維全腦分布圖譜的報導。
  • 藥學院唐海東課題組發文揭示樹突狀細胞PD-L1抑制T細胞活化的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10月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藥學院唐海東課題組針對樹突狀細胞的PD-L1分子削弱T細胞活化並調控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的應答開展研究並取得成果,成功揭示了樹突狀細胞上PD-L1分子在T細胞活化與腫瘤免疫治療中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與合作者聯合繪製人體和小鼠m6A和m6Am...
    2019年10月29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課題組合作在該研究首次揭示了m6A和m6Am在腦組織具有較強的組織特異性。跨物種的m6A和m6Am甲基化圖譜分析揭示了m6A和m6Am修飾的物種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