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型刻畫神經元樹突計算功能—新聞—科學網

2021-01-17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院、數學科學學院李松挺、周棟焯及其合作者通過理論建模分析、數值計算模擬,並結合生物學實驗的方式發展了一個簡潔的神經元模型,可以有效刻畫神經元的樹突計算功能。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大腦中神經元的樹突具有複雜的幾何形態和生物物理特性,目前較為流行的神經元理論模型通常不考慮樹突結構,而是將神經元的幾何形態簡化為一個點來描述神經元的細胞體(點神經元模型),從樹突上接收的空間輸入信號則被簡化描述成輸入電流在細胞體處的線性加和。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闡明了傳統點模型中關於輸入電流線性加和的假設過於簡化,無法刻畫真實具有樹突結構的神經元的輸入電流之間的非線性作用。同時,他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整合電流形式來修正傳統的點神經元模型。新模型可以模擬原始點神經元模型無法描述的樹突計算功能,如方向性選擇、同步性檢測等,新模型較低的數值計算複雜度和較高的生物真實性特徵,使其能夠突破大尺度真實神經元網絡動力學的計算瓶頸。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04463116

《中國科學報》 (2019-08-06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Nature Rev Neurosci典藏綜述:樹突百年,計算模型點亮樹突功能
    樹突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從Camillo Golgi和Ramon y Cajal在幾個世紀前首次對樹突的記錄至今,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努力解開樹突的奧秘。20世紀60年代的理論工作預測了樹突對神經元加工的重要影響,並建立了計算模型,成為研究樹突的有力技術。
  • 神經元樹突在大腦計算處理信息能力中的作用出乎意料| Neuron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被稱為樹突的神經延伸體在神經計算中發揮著比以前想像的更積極的作用,樹突起著類似天線的作用,幫助神經元監聽鄰近神經元發出的指令。圖片: Lou Beauliu-Laroche大多數神經元有許多分支延伸稱為樹突,接受輸入數以千計的其他神經元發出的「指令」。
  • 人工神經網絡太簡陋了,《Science》新作揭露,神經元樹突也隱含計算...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皮質神經元樹突上的微小區室(tiny compartments in the dendritic arms of cortical neurons)可以執行特定的計算-「異或」。這個發現之所以重要,在於,一直以來數學理論家們都認為單個神經元是無法進行「異或」計算的;現在則不僅是單個神經元,甚至神經元的樹突上的部分都可以進行「異或」運算。
  • 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該研究藉助於新型穀氨酸探針iGluSnFR,實現了對清醒獼猴大腦皮層神經元的雙光子樹突成像,並獲得了單個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神經元作為神經系統最基本的計算單元,從它們的樹突上接收信號的輸入。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DHA是神經元質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腦皮層灰質區,質膜磷脂30%—40%的脂肪酸為DHA。DHA主要以酯化方式存在於質膜磷脂,但同時也可在磷脂酶的作用下從膜上釋放下來,以游離方式或通過其衍生物參與多種信號轉導。有研究表明游離DHA是類視黃醇X受體(RXR)的體內受體,但一直缺乏功能上的關聯。 核受體RXRA被報導與認知能力及某些神經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
  • 樹突的電學特性或能解釋人類大腦獨特的計算能力
    他們的研究揭示,人類樹突中的電信號隨傳遞減弱,導致電分隔(electrical compartmentalization)增大,意味著微小局部的樹突可以獨立應答而不受其他神經元幹擾。    這些差異有可能促使人類大腦形成了強大的計算能力,研究人員說。
  • 《Science》論文:人腦只需單個神經元就可進行XOR異或運算
    上述模型忽略了流入給定神經元的數千個輸入是沿著不同的樹突進入神經元細胞體的,而這些樹突本身所起到的功能可能差異巨大,或者更為具體來說,這些樹突內部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計算功能。好在40年後情況有所改變。神經科學家Christof Koch等人的新模型表明,單個神經元不能表達單個或統一的電壓信號。
  • 人類的樹突,「不一樣的煙火」?
    這些研究表明,人類的樹突表現出電敏感性,在樹突上可以觀察到反向傳播的動作電位以及快速的樹突鈣離子發放。這一新的前沿研究提示了一種可能性:樹突計算的生物物理學性質存在跨物種差異。謎一般的跨物種差異性 從樹突功能的跨物種差異性窺探人類之謎單個神經元是如何運作的?
  • 樹突棘在神經元中隔離和放大突觸接收的電信號
    大腦是了解最少的人體器官,它包含一個龐大的電興奮神經元網絡,所有神經元通過它們樹突上的受體來彼此溝通信息。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11月25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蛋白激酶LKB1調控成年海馬新生神經元的極性樹突形成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Nature:樹突具有主動信息處理能力
    新研究發現有可能改變科學家們思考長期存在的、大腦中神經迴路功能機制科學模型的方式,並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神經系統疾病。       Smith說:「想像一下,你正在逆向操控一種外來技術,你本以為只是簡單的接線,結果發現它是計算信息的電晶體。新研究發現就是這樣。其意義想想都是激動人心的。」
  • 「研究」生物神經元模型-人工智慧的基本構成
    下列圖形和數據特徵是神經元的粗略空間刻畫,僅給出不同類型神經元的大概認識,只是幾何形態特徵的標準描述生物神經元空間形態和主要特徵一個生物神經元結構的模型示意圖如圖2所示。由圖看出,生物神經元由胞體(Soma)、樹突(Dendrites),突觸(Synapse)和軸突(Axon)等構成。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中心,胞體一般生長有許多樹狀突起,稱為樹突,它是神經元的主要接收器。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分析一次心跳期間的神經元波形變化,可以對人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進行更精確的分類。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
  • 研究揭示人類皮質樹突的特殊動作電位
    研究揭示人類皮質樹突的特殊動作電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3 16:18:12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Matthew Evan Larkum團隊揭示人類2/3層皮質神經元中的樹突動作電位和計算過程
  • 科學家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神經網絡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人工樹突的高效神經網絡」(Power-Efficient Neural Network with Artificial Dendrites)的研究論文,通過引入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計算單元,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以及胞體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
  • 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治療帕金森症—新聞—科學網
    2009年,付向東和當時的博生生薛願超利用新技術CLIP-seq,在基因組水平認識了可變剪接調控蛋白PTB,且研究證實PTB是一個普遍表達的重要RNA結合蛋白,它聯結的是一個廣泛的調控網絡,在神經發育和腫瘤發生中有重要功能。 付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PTB蛋白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在所有細胞中都有高表達,卻在神經細胞這樣的分化細胞中不表達。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
    神經元的結構     神經元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神經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條長而分支少的軸突和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支的樹突。長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層鞘,組成神經纖維,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作神經末梢。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面包有膜,構成一條神經。
  • 究竟是軸突還是樹突?
    下圖中,對於傳入神經元而言,a處和b處究竟誰是軸突誰是樹突?恐怕很多童鞋都曾經或正在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神經元的分類。根據突起的多少可將神經元分為三種(如下圖):①多極神經元,有一個軸突和多個樹突;②雙極神經元,有兩個突起,一個是樹突,另一個是軸突;③假單極神經元,從胞體發出一個突起,距胞體不遠又呈「T」形分為兩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組織的器官,稱周圍突;另一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