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突棘在神經元中隔離和放大突觸接收的電信號

2020-12-04 科學網

 

大腦是了解最少的人體器官,它包含一個龐大的電興奮神經元網絡,所有神經元通過它們樹突上的受體來彼此溝通信息。這些細胞以某種方式協同作用實現人類學習和記憶等壯舉。然而其機制是怎樣的呢?

 

研究人員知道樹突棘(dendritic spine)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微小的膜性結構從樹突分支中伸出,遍布整個樹突樹(dendritic tree),每個神經元上的樹突棘可以接收來自平均1000個其他神經元的信號。儘管發現它們已超過百年,然而直到今天其功能仍然只有部分被理解。

 

來自美國西北大學和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Janelia Farm研究學院的科學家們近日為解開神經元「溝通」機制的謎題添加了一塊重要的拼圖。研究人員證實樹突棘在神經元中充當了電箱(electrical compartment),隔離和放大了突觸接收的電信號。

  

Janelia Farm研究學院採用創新性實驗,結合西北大學的計算機模擬技術,測量了遍布樹突所有樹突棘的電反應,獲得了這一研究發現。相關論文發表《自然》(Nature)雜誌上。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樹突棘反應和加工的不是突觸的化學輸入信號,而是電輸入信號,」論文的共同作者、溫伯格藝術與科學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西北大學工程科學與應用數學教授William Kath說。

 

樹突棘具有各種形狀,但通常在頸部末端包含一個球狀棘。每個棘頭包含一個或兩個突觸,位置非常接近另一神經元的軸突。

 

科學家已經知道了樹突棘的一些化學特性:其表面的受體可對其他神經元釋放的穀氨酸和甘氨酸等大量神經遞質做出反應。然而由於樹突棘小到令人難以置信,約只有人類頭髮直徑1/100,使得很難研究它的電特性。

 

在本研究中,HHMI Janelia Farm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採用三種實驗性技術評估了大鼠海馬中樹突棘的電特性。海馬是在記憶和空間導航中起重要作用的大腦區域。首先,研究人員利用兩個微型電極施以電流,測量了遍布樹突不同位點樹突棘的電壓反應。

 

他們還採用一種稱作「穀氨酸釋放」(glutamate uncaging)的技術引發了來自特異突觸的電反應,就好像突觸剛剛接收到來自鄰近神經元的一個信號一樣。在第三階段,他們則利用了一種鈣敏感染料,將其注入到神經元中,通過光學檢測樹突棘中的電壓改變。

 

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真實神經元計算機模型(由相同類型的大鼠神經元重建)構建了神經元的三維信息,精確描述了每個樹突的位置、直徑和電特性。計算機模擬與實驗結果相一致,表明遍布樹突的所有樹突棘的電阻是一致的,與它們所在樹突樹的位置無關。

 

雖然要完全了解大腦還需要開展許多的研究工作,了解有關樹突棘電處理的知識有可能推動阿爾茨海默氏症和亨廷頓氏病等疾病的治療。

 

「大腦比我們構建的任何計算機都要複雜得多,了解它的運作機制推動的有可能不僅是醫學領域,還有我們從未考慮到的領域。我們可能學會如何加工信息,以我們現在只能猜測的各種方式,」 Kath說。(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突觸的類型
    1.從結構上來說,突觸可分為兩大類,即化學突觸(經典的突觸,一般所說的突觸就是指化學突觸而言)和電突觸。
  • 上海生科院揭示介導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發現相鄰樹突棘之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介導樹突棘修剪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大腦發育進程中存在的「樹突棘之間競爭」的分子機制,即相鄰樹突棘之間對3C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於翔研究員介紹說,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通過突觸相互聯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從而調控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
  • Neuron:科學家們發現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突觸連接
    2019年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皮層中的200億個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都接收來自其他神經元的數千個突觸連接,從而形成複雜的神經網絡。神經網絡的存在使感覺,感知,運動和更高的認知功能成為可能。而對神經科學家來說,神經元接收的突觸輸入的功能特性,輸入的來源,以及它們在樹突中的排列方式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 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該研究藉助於新型穀氨酸探針iGluSnFR,實現了對清醒獼猴大腦皮層神經元的雙光子樹突成像,並獲得了單個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神經元作為神經系統最基本的計算單元,從它們的樹突上接收信號的輸入。
  • 神經元樹突在大腦計算處理信息能力中的作用出乎意料| Neuron
    "看起來樹突棘是我們大腦中神經元如何實現計算處理信息的內在屬性。 這種情況並不是罕見的事件,"Lou Beaulieu-Laroche 說,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 "我們所觀測的神經元都有樹枝狀的棘,而且樹枝狀的棘分布很多。"
  • Science:在神經元突起中,單核糖體偏好性地翻譯突觸mRNA
    2020年2月7日訊/生物谷BIOON/---RNA測序和原位雜交揭示了神經元樹突和軸突中存在意想不到的大量RNA種類,而且許多研究已經記錄了蛋白在這些區室中的局部翻譯。在信使RNA(mRNA)的翻譯過程中,多個核糖體可以同時佔據單個mRNA(一種稱為多核糖體的複合物),從而導致編碼蛋白的多個拷貝產生。
  • Nature Rev Neurosci典藏綜述:樹突百年,計算模型點亮樹突功能
    待驗證的關鍵預測以及所需技術首先,在體內建立突觸模式化激活和隨機激活的功能實驗,確定突觸在樹突上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此外,需要實驗來驗證軸突投射的重新連接可能導致共激活軸突在同一個樹突分支上的分組,涉及識別給定細胞的突觸前神經元,並在發育或學習過程中跟蹤軸突活動,捕獲多個單個神經元的樹突活動。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原標題:人工智慧的將來,是否就埋藏在大腦那些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 第七章 神經組織--一、神經元
    神經元的突起以特化的連接結構――突觸彼此連接,形成複雜的神經通路和網絡,將化學信號或電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給另一個神經元,或傳給其組織的細胞,使神經系統產生感覺和調節其他系統的活動,以適應內、外環境的瞬息變化。有些神經元還有內分泌功能。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比神經元更多,但不具有神經元的上述特性,它們的功能是對神經元起支持、保護、分隔、營養等作用,兩者的關係十分密切。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圖片來源:網絡) 在子宮裡,嬰兒的大腦發育由早期前體細胞,向外遷移發展為神經元。在這之後,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與此同時,對神經元突觸的修剪也在進行著,並且是有選擇性的修剪:多達50%的突觸會凋亡(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連接),那些經常被使用到的神經連接則被塑造得強大和高效。
  •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3:24:07 美國史丹福大學Michelle Monje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的電信號與突觸信號能夠整合進神經迴路中。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
  • 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運用化學遺傳和光遺傳技術,研究人員發現選擇性抑制此通路的神經活動可大幅度降低小鼠的恐懼反應,表明此通路在恐懼記憶中起著關鍵作用。  側杏仁核——聽皮層通路在條件恐懼學習後是否表現出突觸可塑性?皮層中的突觸由突觸前軸突小結和突觸後樹突棘構成。研究人員用雙光子成像技術對小鼠聽皮層進行在體長期成像,以追蹤此通路中來自側杏仁核的軸突小結和聽皮層細胞的樹突棘的結構變化。
  • 模擬人腦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
    由DGIST的智能設備和系統研究小組的Myoung-Jae Lee主任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開發了一種人工突觸裝置,模仿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突觸的功能,這些神經細胞和神經是對人類大腦記憶的反應。突觸是軸突和樹突相遇的地方,因此人腦中的神經元可以發送和接收神經信號; 眾所周知,人類大腦中有數百萬億個突觸。這種從大腦傳遞信息的化學突觸信息傳遞系統可以用很少的能量處理高水平的並行算法,因此對模擬突觸的生物學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的研究正在全球範圍內進行。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5,作為吸引子和控制器的中間神經元類型1,無義Shank3突變削弱了前額葉樹突棘中鈣瞬變的抑制性調節神經皮質和海馬中大多與SHANK3相關的研究都關注於錐體神經元的障礙。然而,GABA能中間神經元同樣也接受興奮性傳入,可能也是構成性SHANK3幹擾的靶點。本研究利用亞細胞解析度雙光子顯微鏡觀察清醒小鼠的前額葉皮層微環路。重點關注了能夠截短SHANK3基因且與皮質功能障礙相關的無義R1117X突變,該突變體在頂端樹突棘中具有異常升高的鈣瞬變。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其中,海馬和內嗅皮層可通過增強疼痛相關的焦慮而使痛覺放大,小腦的深部核團、蚓部和半球小葉通過與RVM、vlPAG和mPFC等腦區形成直接或間接的神經聯繫進而調控疼痛,而中腦腹側被蓋區和黑質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可通過D2受體的激活而產生鎮痛作用。
  • 哈佛大學研發電子晶片,可同時記錄數千神經元的突觸連接
    在電極陣列上方培養的神經元的偽彩掃描電鏡圖像。實際實驗中的神經元密度要高得多,有3~6層細胞,覆蓋了整個電極陣列。我們的腦細胞或神經元是如何利用電信號來溝通並協調大腦的高級功能的?這一直是科學界最大的問題之一。
  • 神經元是如何被發現的:「現代神經科學之父」卡哈爾的故事
    最終,他得以在小鳥和哺乳動物腦中觀察到包括整個軸突的完整神經元及其突起間的間隙。此外,他還採用其他染色方法,如「歐利希(Ehrlich)染色法」等,進行了重複驗證。他發現了樹突棘(dendritic spine)、生長錐(growth cone)等,建立了動態極化理論(the law of dynamic polarization),並對神經可塑性、神經變性和再生等作了相關論述,研究涉獵極廣。 其中,「網狀理論」和「神經元學說」的爭論並不是卡哈爾與當時神經科學界的唯一爭論,卡哈爾認為樹突棘真實存在的觀點同樣被學界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