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在神經元突起中,單核糖體偏好性地翻譯突觸mRNA

2020-11-27 生物谷

2020年2月7日訊/

生物谷

BIOON/---RNA測序和原位雜交揭示了神經元樹突和軸突中存在意想不到的大量RNA種類,而且許多研究已經記錄了蛋白在這些區室中的局部翻譯。在信使RNA(mRNA)的翻譯過程中,多個核糖體可以同時佔據單個mRNA(一種稱為多核糖體的複合物),從而導致編碼蛋白的多個拷貝產生。多核糖體通常在電子顯微鏡圖片中被識別為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核糖體組成的核糖體簇。多核糖體已在神經元樹突中檢測到,但是令人吃驚的是,鑑於存在於樹突和軸突中的mRNA多樣性,多核糖體並不常見。在神經元突起(neuronal processes,分為樹突和軸突)中,翻譯的特徵和機制尚未詳細探討,這部分上是因為樹突和軸突相對難以接近。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組多樣化的神經元蛋白如何可能由在體積較小的突觸中存在的有限數量的多核糖體合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月3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onosomes actively translate synaptic mRNAs in neuronal processes」。

單核糖體翻譯神經纖維網中的突觸mRNA,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4991。

為了適應神經元的複雜形態,它們將mRNA和核糖體定位在突觸附近,以便在局部產生蛋白。然而,在神經元突起的電子顯微鏡圖片中檢測到的多核糖體(蛋白翻譯的活性位點)的相對稀缺表明局部蛋白合成的能力相當有限。為了可視化觀察體內局部蛋白產生的能力,這些研究人員在齧齒動物海馬體神經元突起中分析了積極翻譯的mRNA。

為了分析神經元區室,這些研究人員對來自海馬體切片CA1區的神經纖維網(neuropil,由神經元突起構成的網狀結構)和胞體(somata)層進行了顯微切割,從而獲得富含樹突和或軸突而不富含胞體的樣本。針對顯微切割區域的多核糖體圖譜(polysome profiling)可用來確定軸突和/或樹突和胞體mRNA轉錄本與單核糖體(monosome)和多核糖體之間的關聯性。核糖體印記(ribosome footprinting)隨後用於評估單核糖體和多核糖體的翻譯活性。

生物信息學

分析用於確定單核糖體偏好的mRNA轉錄本的特徵,以及單核糖體偏好的mRNA轉錄本編碼的蛋白家族。

這些研究人員還比較了胞體和神經纖維網中的mRNA轉錄本的單核糖體/多核糖體(monosome-to-polysome, M/P)偏好性。為了估計由單核糖體偏好性mRNA轉錄本和多核糖體偏好性mRNA轉錄本編碼的蛋白的豐度,他們使用基於質譜的

蛋白質組

學方法測量了神經纖維網中的蛋白水平。

在成年齧齒動物的大腦中,這些研究人員在體內檢測到突觸神經纖維網(一個富含神經元軸突和樹突的區域)中正在進行的大量蛋白合成,並且提供直接證據表明單核糖體偏好地翻譯大量的突觸前轉錄本和突觸後轉錄本。單核糖體參與樹突和軸突中活性多肽的延伸。大多數轉錄本在胞體和神經纖維網中均表現出類似的M/P偏好性,這表明核糖體佔用通常是轉錄本的內在特徵。幾種mRNA轉錄本表現出對單核糖體或多核糖體的偏好性,這種偏好性的變化取決於轉錄本所在的神經元區室;這些mRNA編碼一些與突觸可塑性相關的蛋白。總體而言,神經纖維網表現出對單核糖體翻譯的偏好性。單核糖體偏好性轉錄本在神經纖維網中編碼了一系列從低豐度到高豐度的蛋白。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神經元突起中的翻譯全貌(translational landscape),並確定了80S單核糖體的局部翻譯是突觸蛋白的重要來源。定位於神經纖維網中的轉錄本(即神經纖維網轉錄本)表現出比胞體轉錄本更高的單核糖體偏好性,從而潛在地允許利用突觸中有限的可用核糖體數量產生一組多樣化的蛋白。因此,這一發現彌合了神經元突起中可視化觀察到的翻譯複合物的相對匱乏與局部翻譯的實際測量值之間的差距。考慮到樹突棘(dendritic spine,樹突分枝上的棘狀突起,也是神經元間形成突觸的主要部位)和突觸扣結(axonal bouton)的空間限制,突觸活性還可以調節單核糖體翻譯,從而使局部蛋白質組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多樣性。(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nne Biever et al. Monosomes actively translate synaptic mRNAs in neuronal processes.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4991.

相關焦點

  • 2020年1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在神經元突起中,單核糖體偏好性地翻譯突觸mRNAdoi:10.1126/science.aay4991RNA測序和原位雜交揭示了神經元樹突和軸突中存在意想不到的大量RNA種類,而且許多研究已經記錄了蛋白在這些區室中的局部翻譯。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隨後在一系列實驗中,研究者從小鼠下丘腦弓狀核區域選擇性地移除了痛敏肽神經元,因此這些小鼠就不會過量攝入高脂肪飲食了,而其對正常食物的攝入並不會受到影響,這種痛敏肽神經元能夠特異性地控制機體對高脂肪食物的攝取;研究者對小鼠進行遺傳修飾,利用光來控制其下丘腦中痛敏肽神經元的活性,這些大腦細胞的激活會導致動物攝入過量食物,而痛敏肽神經元的激活會抑制調節機體飽腹感的特定神經元的活性,從而導致小鼠攝入過量食物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但是,如此精確和錯綜複雜的神經元迴路是如何首先建立起來的呢?我們知道神經元是如何誕生的,如何前往灰質中的位置,如何成長和分化。但是,數萬億個突觸---神經元通過這些複雜的接觸點「相互交談」---通常在高度精確的位置展開,形成我們大腦的網絡,它們是如何以及按照什麼規則展開的?
  • 【Science】校正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腦蛋白合成,突觸可塑性和記憶力中eIF2依賴性的缺陷
    代表性的蒙太奇照片,其說明了APPswe /PS1ΔE9小鼠的背海馬中斑塊的存在(6E10免疫反應性;綠色通道)在海馬神經元中觀察到由整合應激反應
  • 多篇文章聚焦神經元研究奧秘
    在他們的新研究中,Boucacourt和Buschman提出了一種新的工作記憶模型,可以捕捉到這種靈活性。該模型將高維隨機網絡與結構化傳感網絡相結合,靈活地維護任何輸入。連接的未調節性質允許網絡維持任意輸入。
  • 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突觸、神經元、大腦迴路 突觸(Synapse)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特異性接頭。神經元與肌肉細胞之間的突觸亦稱為神經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 junction)。 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以突觸的形式互聯,形成神經元網絡。
  • 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當兩個存記憶存在關聯時,對應於每個記憶的神經元集合存在重疊。但是,每個記憶都有它自己的特性。當兩個記憶相互作用並被編碼在相同的神經元集合中,大腦如何儲存和確定一個特定記憶的身份仍然是未知的。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 AC)和內側膝狀體核內側部分(medial part of medial geniculate nucleus, MGm)的神經元末端與外側杏仁核(lateral amygdala, LA)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可塑性介導這種關聯。
  • 神經元的突觸聯結集合
    讓我們繼續接下來的文章……單詞的語法,就好像是我們至今仍然所知甚少的大腦的電化學性質,這些性質加強或減弱了突觸聯結(很多人詢問什麼是突觸,這裡解釋一下,神經元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接觸部位就叫突觸)的波長,而聯結本身實現了專注、心理連續性和特徵思維模式。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mRNA並將其測序分析,通過特異性Cre的表達能繪製特定細胞類型中活躍翻譯mRNA的圖譜。Snap25RiboTag小鼠中HA標記的核糖體主要位於肌間神經叢的神經元中,基因表達主要集中在神經特異性基因和通路。
  • 樹突棘在神經元中隔離和放大突觸接收的電信號
    這些微小的膜性結構從樹突分支中伸出,遍布整個樹突樹(dendritic tree),每個神經元上的樹突棘可以接收來自平均1000個其他神經元的信號。儘管發現它們已超過百年,然而直到今天其功能仍然只有部分被理解。 來自美國西北大學和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Janelia Farm研究學院的科學家們近日為解開神經元「溝通」機制的謎題添加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 2019年11月29日Science期刊精華
    3.Science:揭示vGluT2神經元在記住和處理負面經歷中起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y8746; doi:10.1126/science.aaz863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匈牙利科學院和塞麥爾維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腦幹中的一個中樞調節它們評估、處理和記住負面經歷的能力。
  • 神經元釋放絲氨酸以支持胰腺癌mRNA翻譯
    神經元釋放絲氨酸以支持胰腺癌mRNA翻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2:54:03 美國紐約大學Alec C. Kimmelman及其團隊探明,神經元釋放絲氨酸(Ser)以支持胰腺癌mRNA的翻譯。
  • Science:來自底板神經元的信號傳遞誘導新皮質神經元經歷形態變化
    2018年4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幾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哺乳動物中發現發育中的新皮質神經元經歷從多極形態到雙極形態的形態轉變,而且這種形態轉變至少部分是由於大腦發育期間的神經元遷移信號傳遞。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Science子刊:利用非病毒載體將治療性蛋白遞送到神經元中,有望治療...
    基於Ichtchenko博士的假設,即之前報導的C1ad遞送載體可用於將治療性蛋白輸送到神經元的細胞質中,Ichtchenko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基於肉毒神經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 BoNT)亞型A1輕鏈金屬蛋白酶(BoNT subtype A1 light chain metalloprotease, LC/A1)的細胞內抑制,開發並測試了一種潛在治療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隨後,大量國內外研究證實,HCN通道在神經病理性痛、炎性痛和化療藥物誘發的周圍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影響神經元的靜息電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自發放電頻率、神經衝動傳導速率、遞質釋放和樹突整合等多種機制調控疼痛的發生和維持。
  • 2019年5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他們發現,在ASD患者樣本中,皮層上層中的神經元傾向於表現出最多的基因調節異常,並且參與突觸功能和轉錄的基因受影響最大。在大腦免疫中發揮作用的小膠質細胞在ASD患者中也表現出顯著的基因調節異常,而且小膠質細胞激活基因和發育轉錄因子基因受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