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2020-12-08 生物谷

如何構建比目前已知的任何事物都要複雜的神經元網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ostnatal connectomic development of inhibition in mouse barrel cortex」。

圖片來自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 2014, doi:10.3389/fnsyn.2014.00023


科學家們正在開始更好地理解我們和動物大腦中發現的神經元網絡的複雜性。但是,如此精確和錯綜複雜的神經元迴路是如何首先建立起來的呢?我們知道神經元是如何誕生的,如何前往灰質中的位置,如何成長和分化。但是,數萬億個突觸---神經元通過這些複雜的接觸點「相互交談」---通常在高度精確的位置展開,形成我們大腦的網絡,它們是如何以及按照什麼規則展開的?
在這項研究中,論文通訊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主任Moritz Helmstaedter及其研究團隊分析了13個來自小鼠皮層的三維數據集,這些小鼠分別處於不同的發育階段:在出生後,與人類嬰兒、兒童、青少年和青年時期相對應的時間點。他們使用稱為「連接組學(connectomics)」的方法,繪製出在大腦皮層灰質中發現的神經元迴路,其中大多數大腦突觸都存在於大腦皮層灰質中。通過著重關注於一類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的神經細胞的突觸,他們能夠跟蹤這些特定類型的神經細胞選擇突觸搭檔(synaptic partner)的發育過程。眾所周知,中間神經元以高度特定的方式抑制其他神經元的活動。
論文第一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連接組學系博士生Anjali Gour解釋說,「令人驚訝的是,不同類型的中間神經元遵循非常不同的時間過程來建立它們最喜歡的突觸搭檔。一些中間神經元能夠在與嬰兒大腦相對應的首個接受調查的迴路階段就已經以成人般的偏好支配它們的突觸靶標。當皮層灰質中形成第一批化學突觸時,這種情況就立即發生了。其他中間神經元則表現出靶標選擇的顯著改善,這很有可能是通過修剪不正確放置的突觸引起的。」
之前的研究已發現,在大腦的某些部位,發育不僅涉及新突觸的創建,還需要移除突觸。然而,發現突觸移除(或者說修剪)對抑制性迴路的形成具有精確和高度特異的功能是一個重大的驚喜。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一類主要的中間神經元,即所謂的吊燈神經元(Chandelier neuron),被認為只在青春期早期才完全建立起來,它們對其突觸搭檔結構的支配比以前已知的要早得多,也更系統。
儘管對連接組(connectome)的繪製本質上是一種「快照」技術,但是獲得這些新的見解是有可能的:神經元網絡可以在腦組織活檢中測量,但不能在同一塊大腦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跟蹤。相反,需要在不同的大腦中進行多次測量。Gour說,「我們仍然能夠從這些數據中提煉出清晰的發育輪廓,這說明了連接組數據中存在的信息密度。」她補充道,「我未曾預料到,我們能夠在還在發育中的大腦中發現如此清晰的迴路模式。」
神經元網絡形成的發育過程及其可能的破壞被認為是一些主要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一個特別的研究重點已經確定了抑制性迴路對這些功能障礙的貢獻。因此,精確而詳細地了解抑制性迴路是對此類疾病進行針對性分析和開發潛在幹擾措施的前提。Helmstaedter說,「我們希望能夠更精確地繪製皮層迴路中在正常時和受到破壞時的網絡形成圖譜,以便了解精神疾病中可能的改變,並可能識別連接病(connectopathy)的表型。」
這些研究人員在這篇論文中報告的內容相當於「連接組篩選(connectomic screening)」,這是由於最近連接組方法的更高通量得以實現的。「我們預計這種方法能像基因篩選一樣具有廣泛適用性:在一系列正常的和患病的情況下研究神經元網絡的結構,以了解哺乳動物大腦中的變化和共性。」(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1.Anjali Gour et al. Postnatal connectomic development of inhibition in mouse barrel cortex.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4534.
2.How networks form: Charting the developing brain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2/m-hnf113020.php

相關焦點

  • Science :科學家揭秘大腦神經元迴路的連線規則
    ,而這些神經元又通過數百萬億個突觸進行連接,儘管揭開這些連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結構,其被認為主要負責機體認知和感覺功能的發揮。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
  • 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科學家繪製出果蠅視覺系統的發育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果蠅視覺系統的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22:29:57 美國紐約大學Claude Desplan、Nikolaos Konstantinides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果蠅視覺系統的發育圖譜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孕期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妊娠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科學家繪製出腦幹迴路內各種前肢動作的功能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腦幹迴路內各種前肢動作的功能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25:45 近日,瑞士巴塞爾大學Silvia Arber及其小組繪製出腦幹迴路內各種前肢動作的功能圖譜。
  •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全腦突觸的終身變化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全腦突觸的終身變化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3:11:04 英國愛丁堡大學Seth G. N.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孕期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科學家研究出新的大腦圖譜 堪稱人腦 GPS 圖
    最新發現    科學家繪出人腦圖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 5月22日報導,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繪製出了一幅很有發展前景的人腦圖譜(也稱「人腦迴路圖譜」),它可以成為了解身體這一最複雜、最關鍵器官內部運行情況的新嚮導。
  • 從1立方毫米的大腦皮層中,解開人類思維的奧秘
    當前,科赫正和同事們一起,為一小塊大腦組織創建出完整的「布線圖」。這塊腦組織的體積是100萬立方微米,只相當於一粒芝麻的五百分之一。相比於迄今為止最大的完整布線圖,它又大了好幾個數量級。後者於去年6月發布,耗時六年完成。 IARPA項目又名「皮層網絡機器智能」,簡稱Microns,為期五年。最終,研究人員將繪製出一個1立方毫米的皮層圖譜。
  • 科學家為人類大腦紡錘形神經元繪轉錄圖譜
    新華社昆明12月13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為人類大腦紡錘形神經元繪製了轉錄圖譜,該圖譜將為人類了解自身腦細胞的種類及其功能奠定基礎。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介紹,神經元即大腦中主要的神經細胞類型之一,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元。過去的研究發現,在猿類和人類等靈長類的大腦中進化出了一類新的神經細胞,它們被稱作——紡錘形神經元。「人類大腦中的紡錘形神經元數量最多,但這種神經元僅集中分布在大腦的前腦島和前扣帶回兩個區域。」
  • 《Science》發育中的新皮質頂端祖細胞及其子代神經元的模式
    Agirman et al摘要:大腦皮層的形成的早期,位於腦室帶內的頂端祖細胞(AP)分化成為不同的神經元類型,並形成不同的神經迴路,後者對認知和感知運動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成年腦中,神經祖細胞所變成的神經元類型決定於祖細胞產生的基因信息與環境產生的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在發育的大腦中,神經元生成類型的驅動因子仍未知。研究者使用了一種FlashTag的相對新穎的神經元標記技術,發現並追蹤了新皮層發育特定點的AP和其子代新生神經元的轉錄軌跡。
  • 研究人員繪製另外180個大腦皮層區域
    據外媒報導,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宣布繪製了人類大腦的180個新特定皮層區域。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Nature:首次繪製人類發育中肝臟的細胞圖譜,破解人類胎兒肝臟造血秘密doi:10.1038/s41586-019-1652-y.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英國研究人員在世界上首次構建出人類發育中肝臟的細胞圖譜,它提供了關於胎兒中血液和免疫系統如何產生的重要見解。
  • 秀麗線蟲胚胎發育分子圖譜繪製
    秀麗線蟲胚胎發育分子圖譜繪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3:27:45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John I.
  • 小鼠大腦神經元連接圖譜繪製取得新進展
    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珍妮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近期完成繪製1000多個小鼠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圖譜,若這些神經元端對端放置將長達80多米。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雜誌上,論文標題為「Reconstruction of 1,000 Projection Neurons Reveals New Cell Types and Organization of Long-Range Connectivity in the Mouse Brain」。
  • Cell:首次繪製出果蠅全腦神經圖譜
    2017年7月16日/生物谷BIOON/---相比於人大腦中的幾十億個神經元,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大腦含有大約25萬個神經元。然而,利用當前可獲得的工具鑑定出產生簡單和複雜的行為(如行走、跳步和求偶)的神經元迴路在果蠅中是比較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