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5年12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的大腦中包含著數億萬個神經元,而這些神經元又通過數百萬億個突觸進行連接,儘管揭開這些連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結構,其被認為主要負責機體認知和感覺功能的發揮。
研究者希望這種複雜的連接方式可以分解為多個指導大腦皮層網絡裝配的小分支,而大腦皮層中局部迴路的基本連線可以通過一系列的互連規則(Connectivity Rules)所捕獲,這些規則在大腦皮層中處於不斷循環中。Xiaolong Jiang博士表示,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嘗試的繪製成熟大腦皮層線路圖的最深入的一項研究,我們想確定在大腦皮層中發現的細胞類型以及如何創建局部迴路的連線圖。
文章中,利用先進的組織切片方法以及恢復神經元形態的特殊技術,研究者鑑別出了15種抑制性神經元,這種神經元可以抑制大腦迴路中的電活性,利用同步全細胞記錄方法,研究者們就可以對神經元間的電生理特性進行描述,同時繪製出其連接圖譜,並且闡明這些神經元如何同附近的興奮性神經元之間進行連結的。
Jiang表示,我們在多種形態分類的神經元間檢測了超過1.1萬對連接,發現了可以控制神經元間連接的三種基本準則,首先有兩種神經元可以在大腦局部迴路中抑制所有類型的神經元活性,其次特性類型的抑制性神經元可以具有選擇性地進行連接並且關閉某些中間神經元,而且並不會同其它興奮神經細胞進行溝通,第三種原則就涉及了很多抑制性神經元,其可以優先抑制自身類型神經元的活性,同時與興奮性神經元進行連接。
另一位研究者Andreas Tolias教授表示,我們發現這些規則存在於大腦皮層的不同皮層結構間,本文研究發現,複雜的大腦皮層連接可以被拆解成為多種小類的連接規則,從而為理解局部大腦皮層的迴路連接提供了一定思路,當然也可以幫助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
此外,研究者還希望可以幫助理解多種神經性疾病,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及癲癇症的發病機制,從而為開發新型動物模型或新型療法來治療上述疾病提供希望和研究基礎。(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Principles of connectivity among morphologically defined cell types in adult neocortex
Xiaolong Jiang1,*, Shan Shen1, Cathryn R. Cadwell1, Philipp Berens1,2,3,4, Fabian Sinz1, Alexander S. Ecker1,2,4,5, Saumil Patel1, Andreas S. Tolias1,2,*
The intricate microcircuitr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s thought to be a critical substrate from which arise the impressive capabilities of the mammalian brain. Until now, our knowledge of the stereotypical connectivity in neocortical microcircuits has been pieced together from individual studies of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small numbers of neuronal cell types. Here, we provide unbiased, large-scale profiling of neuronal cell types and connections to reveal the essential building blocks of the cortex and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ir assembly into cortical circuits. Using advanced techniques for tissue slicing, multiple simultaneous whole-cell recording, and morp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we are able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diverse types of neurons, particularly among types of γ-aminobutyric acid–releasing (GABAergic) interneurons, in the adult ani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