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2021-01-09 騰訊網

新智元報導

來源:Science

編輯:夢佳、舒婷

【新智元導讀】近期,Science封面論文介紹了一項有關大腦突觸的重要工作,揭開了大腦衰老的秘密。該工作分析了小鼠大腦的50億個「興奮性突觸」的分子與形態特徵,對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生命階段,智力、記憶、行為等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變老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由年齡老去帶來的智力行為的變化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最近,腦科學家帶來了一項研究,揭示了這其中的奧秘。

不同人的大腦也不一樣,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為1230克,屠格涅夫的大腦重量為2012克,其大小和形態差之甚遠。

解剖活腦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是科學家嘗試從小白鼠的大腦下手,分析了小鼠大腦中50億個「興奮性突觸」的分子與形態特徵。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探究隨著年齡增長,大腦中突觸的變化和智力、記憶、行為之間的複雜關係,具有很強的普適性。

突觸、神經元、大腦迴路

突觸(Synapse)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特異性接頭。神經元與肌肉細胞之間的突觸亦稱為神經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 junction)。

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以突觸的形式互聯,形成神經元網絡。這對於感覺和思維的形成極為重要。突觸也是中樞神經系統和身體的其它部分,例如肌肉和各種感受器交換信息的渠道。

本次研究著重研究了在單突觸解析度下,小鼠大腦50億個興奮性突觸的多樣性。突觸將神經元連接在一起以形成大腦的迴路,其分子組成控制先天和學習的行為。

作者分析了從出生到老年,整個小鼠大腦中單突觸解析度下的50億個興奮性突觸的分子和形態多樣性。一系列的變化會對整個生命周期中所有大腦區域的突觸組成造成改變。

突觸多樣性的擴大會導致大腦區域的分化會持續到成年,並且成分的變化會導致老年時期的去分化。大腦的時空突觸結構可能會導致智力,記憶力和行為障礙易感性的壽命過渡。

繪製突觸圖譜,兩種結構蛋白是功臣

在人類大腦的新皮質裡,有多達100兆個突觸,研究中提到,興奮性突觸是腦突觸的主要類型,它們的突觸後蛋白是用來調節先天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的。這些蛋白質的突變導致超過130種大腦疾病 ,包括在兒童、青少年、中老年時期出現特徵性疾病。

為了繪製突觸圖譜,研究人員觀察了從出生到18個月大的小鼠。為了便於觀察,研究人員們使用了兩種突觸後神經元裡的結構蛋白(SAP102與PSD95),並給它們加上了螢光標籤。

PSD95用綠色,SAP102用淡紫色標記

破壞這些蛋白質或其相關蛋白質的正常表達會導致人類神經發育和精神疾病,包括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智力障礙。

該研究可以看做是一個時空程序,揭示了整個大腦的突觸多樣性,我們稱之為生命跨度突觸體結構(LSA)。LSA 顯示了在不同腦區,突觸多樣性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突觸體結構是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變的。

LSA 提供了一個框架,以了解隨著生命軌跡帶來的行為和心理變化,還解釋了為什麼基因突變會特徵性地導致某些腦區和某些年齡段相關的突觸病理學。小鼠壽命突觸組圖譜提供了一個互動可視化的分析工具,為調查大腦所有區域的突觸功能和壽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劃定小鼠生命的10個時間節點,觀察109個腦區突觸變化

取樣分別為出生後1天、1周、2周、3周、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和18個月的腦組織標本,共10個時間節點,觀察突觸的變化。

根據這兩種結構蛋白的表達,研究人員們把小鼠的突觸分為三個大類型,並根據突觸分子與形態特徵確定了37個亞型。

不同類型和亞型的突觸,在大腦的不同區域也各自有自己喜好的地盤。

突觸圖譜是通過將數據登記到腦科學資料庫Allen Reference Atlas而生成的。數據劃分為12個腦區的109個亞區,包括同位皮層、嗅覺區、海馬結構、皮質下、紋狀體、蒼白球、丘腦、下丘腦、中腦、腦橋、髓質和小腦等。

人類大腦腦區

突觸也會變老?密度下降,大小增加

低倍和高倍的原始圖像顯示,每個突觸蛋白都有不同的時空模式,並且突觸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為了量化突觸組的這種時空差異,我們繪製了 PSD95和 SAP102點密度、強度和大小的生命跨度軌跡圖和熱圖,顯示了整個大腦、12個區域和109個亞區的特徵模式。

每個參數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不斷變化。各腦區突觸密度在第一個月迅速增加,到老年時突觸密度呈波動性下降。

每個大腦區域都經歷了一個特定的突觸發育、成熟和衰老過程。

儘管 PSD95和 SAP102一起標記了大多數興奮性突觸,但是還需要額外的標記物來評估所有腦區和所有發育階段的興奮性突觸總數。

突觸體結構的壽命變化可分為三大階段。在第一階段(LSA-I) ,從出生到1M,斑點數量迅速增加。第二階段(LSA-II)開始時,點密度的增長速度減慢,直到6M(成年期)才出現相對穩定的擁有屬性。第三階段(LSA-III)為晚成年期,擁有屬性密度下降,突觸大小增加。

每種突觸類型和亞型在各腦區和分區有特定的軌跡,在不同年齡達到峰值。因此,當突觸密度增加時,大腦區域的突觸組成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繼續發生變化,並不局限於 LSA-I。

此外,在不同的年齡段會出現一個以上的高峰,表明形成突觸組成(通過轉錄調控、突觸修剪和生長等)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 LSA-III 中,部分亞型突觸下降(p

對於小鼠大腦50億的研究構成了「大腦突觸圖譜」,或許能解釋衰老為什麼能夠影響智力與行為。另外,這或許對於腦部疾病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科學的發展在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同時也在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自己。

參考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1/270

相關焦點

  • 前額葉皮層錐體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也引起自閉症樣行為
    這些結果表明,在mPFC的AHI1敲低神經元中,AMPA受體功能或突觸後部位數量減少。對於抑制性突觸傳遞,mIPSC的振幅和頻率均無顯著差異。成年小鼠(8-11周齡)中,AHI1基因敲低的2/3層錐體神經元上的興奮性傳遞減少,這表明年輕和成年小鼠的突觸表型幾乎相同。
  • 3981小時重建了500000立方微米小鼠大腦
    通過成像大腦組織中的每一個突觸和所有神經絲,對神經元迴路進行密集的映射一直是一個重大挑戰。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小鼠的大腦皮層進行了成像和分析。通過使用先進的自動化成像和分析工具,以高空間解析度重建了89個神經元的形態特徵及其在小鼠桶狀皮質(barrel cortex)中的連接。
  •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全腦突觸的終身變化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全腦突觸的終身變化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3:11:04 英國愛丁堡大學Seth G. N.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眾所周知,喝酒有害健康,酗酒更是會導致腸胃、肝臟,以及大腦等器官病變甚至可能導致出現威脅生命的狀況。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影響通常會導致焦慮、認知能力下降、運動功能障礙以及突觸功能受損等等。
  • 自閉症或與大腦突觸過多有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自閉症兒童及青少年的大腦內存在過多「突觸」,一旦用藥物消除這些多餘突觸,實驗動物自閉症行為便可有所改善。這一發現有助於探索治療自閉症的新策略。  大腦中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這項研究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湯國梅對新華社記者說,人的大腦包含一個龐大的興奮性神經元網絡。
  • Science | 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
    興奮性突觸是大腦突觸中最主要的突觸種類這些蛋白的突變會造成超過130種出現在童年時期、青春期、青年期以及老年期的大腦疾病【5】。作者們使用先前研究中提到的突觸組圖譜方法【6】對從出生到18個月的小鼠中超過100個腦區的突觸組多樣性以及時空結構方面進行了揭示。
  • Science:科學家給衰老小鼠換血,大腦變年輕了
    Horowitz 和 Fan 從定期鍛鍊了七周的成年小鼠和老年小鼠身上提取血液,並將其注射給那些基本不運動的老年老鼠,結果發現,經過四周的輸血治療,不運動老年小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並且能夠與那些經常鍛鍊的小鼠相媲美。當他們檢查這些被輸血治療的小鼠大腦時,研究人員發現了海馬體區域新神經元產生增強的證據。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Science:重磅!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Sur說,他很高興,但並不感到吃驚的是,他的團隊在諸如大腦這樣的複雜系統的核心中發現了一種簡單的基本規則,在那裡1000億個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都有上千個不斷發生變化的突觸。Sur說,「複雜系統的集體行為總是有簡單的規則。
  • Science:重磅!揭示環狀RNA與大腦功能存在關聯
    理解一種主要在興奮性神經元中存在的circRNA在當前的這項研究中,Rajewsky團隊與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Carmen Birchmeier實驗室合作重新研究了Cdr1as。論文共同第一作者Monika Piwecka說,「這種特定的circRNA能夠在興奮性神經元中但不在神經膠質細胞中發現。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HCN通道在不同神經元中的表達水平和亞細胞定位存在差異,提示其調控興奮性突觸傳遞的作用也可能不同。增強效應主要見於SG神經元和vlPAG神經元等,HCN通道激活或表達上調後表現為穀氨酸能興奮性突觸傳遞的增強。
  • 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研究揭示新思路:給神經突觸搭橋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讓「興奮性突觸」在腦中新生,極大程度地緩解了生病小鼠的症狀。突觸傳遞大腦信號大腦中的神經信號,需要通過突觸進行傳遞。突觸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單位,通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構成。突觸前膜釋放一類被稱為「遞質」的化學物質,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從而將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
  •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30 22:29:50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Michisuke Yuzak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合成的突觸組織蛋白,可恢復穀氨酸能神經元迴路。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為了克服這個限制,他和他的同事們將一種含重組DNA---為印跡細胞和非印跡細胞編碼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的病毒注射到小鼠的大腦中。利用這種技術,Kaang團隊能夠確定哪種類型的細胞與突觸後神經元(postsynaptic neuron)之間形成連接。不過,開發這種技術並讓它在實驗中能夠發揮作用是一個艱苦的過程,花了他們近十年的時間。
  • 2019年10月11日Science期刊精華
    晝夜節律和睡眠如何影響大腦細胞水平的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LMU醫學心理學研究小組組長Maria Robles教授在最近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兩篇文章揭示了睡眠和清醒周期(而不是生物鐘)如何驅動大腦中蛋白質豐度以及突觸蛋白磷酸化過程的循環來組織突觸活動。"我們的研究表明,睡眠-覺醒周期在突觸功能的許多方面的時間調控中起著核心作用,"Maria Robles說。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Science:神經迴路有問題,合成蛋白來修復
    人腦在龐大的神經元網絡中包含數萬億個突觸。突觸重塑對於確保有效接收和整合外部刺激以及存儲和檢索信息至關重要。突觸的構建和重塑受突觸組織蛋白的調控,該過程異常可擾亂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傳遞平衡,導致精神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比如自閉症譜系疾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等。因此,研究如何調控神經元修復神經元迴路至關重要。
  • 【Science】校正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腦蛋白合成,突觸可塑性和記憶力中eIF2依賴性的缺陷
    (ISR)的慢性激活引起的蛋白質合成損失,並且代表性的蒙太奇照片,其說明了APPswe /PS1ΔE9小鼠的背海馬中斑塊的存在(6E10免疫反應性;綠色通道)與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的認知損失有關。在先前的研究中,化合物ISRIB阻斷了ISR的翻譯抑制臂,但未能賦予其認知益處並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死亡。但是,Oliveira等。發現低劑量ISRIB的每日全身性給藥不會導致死亡率或明顯的副作用,可以挽救海馬體中的蛋白合成和突觸可塑性,並恢復了長期記憶力測試的性能,這兩種野生型小鼠均已翻譯。儘管對澱粉樣蛋白斑塊負荷沒有影響,但在藥理學上有抑制作用,並且在兩種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都沒有。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人類大腦中的百萬億個突觸連接著千億顆神經元,如銀河裡的群星與星光交錯編織。這個目前還只讓人類看到其冰山一角的龐大神經網絡,決定著我們的思維、記憶和行為,定義著我們的三觀,構建著我們的全部精神世界。突觸種類繁多,其狀態也會隨大腦年齡增長而改變。不過當前的我們還沒能力精準捕獲它們在消逝時光裡不斷閃動的軌跡。